第一节
人地关系的思想演变(第1课时)练案
右图为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回答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A.采集和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3.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较小
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
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才开始出现矛盾
D.20世纪70年代开始,科学的人地关系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开始全面审视兴建水坝的正当性,探讨建造水坝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效应。
4.下列关于水库负面效应的说法,成立的是
A.改变地形地貌,诱发暴雨和泥石流
B.容易诱发火山和地震
C.水土流失、建筑受损,改善地理环境
D.河口三角洲和海岸线的退缩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资源
B.乙表示人口
C.
丙表示环境
D.丁表示经济系统
6.P过程不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A.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B.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C.
人类面临资源的严重短缺
D.资源开采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绿色GDP”正成为当前人们热门的话题。所谓“绿色GDP”,是指现行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剩下的部分,即“绿色GDP”=GDP总量-(环境资源成本十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回答7-8题。
7.从根本上说,要实现GDP的绿色增长,就必须
A.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B.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加强科学管理
8.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关税的降低,一些国家纷纷设置绿色壁垒、技术壁垒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对此,我们应该
①在产品环保、技术标准上与国际接轨
②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④采取必要的措施,适当提高关税
A.
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下图是“某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示意图”。
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字母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a表示污水处理,b表示污水收集
B.a表示污水排放,b表示污水处理
C.a表示水的利用,b表示水的污染
D.a表示水的污染,b表示污水处理
10.图示该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①环境决定论 ②人定胜天论 ③和谐论 ④可持续发展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1.在“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发展示意图”中,数码①—④表示的含义依次是
A.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②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B.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C.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②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D.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②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③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④人口增长速度适中
12.联合国大会2011年6月21日通过决议,任命潘基文连任联合国秘书长。在宣誓连任演说时,潘基文援引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名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地理环境决定论
B.人类中心论
C.人地相关论
D.人地伙伴论
“地球一小时”自愿熄灯活动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2011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在3月26日晚8时30分至9时30分举行,全球有4
000多座城市参加。据此回答13题。
13.“地球一小时”活动旨在唤起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关注,气候变化主要指(
)
A.大气污染
B.酸雨现象
C.臭氧层空洞
D.气候变暖
14.
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
。
A~C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
。
C~B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
。
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
时段。
(2)图中A~C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是(
)
A.核工业
B.耕作农业
C.钢铁工业
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以后,其原因是(
)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15.
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的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影响人地关系演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练案)第1课时
1.B 2.C解析:我国的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3.
D
解析:采猎文明时期,人对地的影响较小。
4.解析:水库的存在的问题是可能诱发地震、入海河流的泥沙淤积减轻、河口三角洲生长减缓、海岸
线倒退等。
5.D
6.B
解析:甲代表环境,乙代表资源,丙代表人口,丁是经济系统。
7.B
解析:要实现“绿色GDP”增长就必须减少对资源及环境保护服务的费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循环经济。
8.A
解析: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关税的降低,一些国家纷纷设置绿色壁垒、技术壁垒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对此,我们应该在产品环保、技术标准上与国际接轨
;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9.A
10.
B解析:第9题,供水系统提供可利用水源,产出有用产品及通过b转化为废水,故b为污水收集;废水通过a可返回区内水体及供水系统,遵循水资源循环利用原则,a为污水处理。第10题,水资源的该区域利用模式是人类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和谐,它是人类社会对人地关系认识深化的体现。
11.B
解析:本题考查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依据图中相互关系答题。
12.C。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他尽可能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法则,是利物而不害物;“圣人”的准则,是帮助别人而不和别人争夺。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13.D
解析:“地球一小时”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全球性公益活动,该项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夜晚自愿关灯一小时,以提高公众节能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鼓励全社会对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采取积极的环保行动。
14.
(1)
A以前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或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加剧)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B以后
(2)C
(3)B
15.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等。
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生产活动符合自然规律
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生产规模适当
④
③
②
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