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
中档
稍难
人地关系
1、2
环境问题
3、4、5
6、7、8
13
可持续发展
11、12
9、10
14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右图为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回答1~2题。
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
A.采集与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2.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解析 我国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 1.B 2.C
读世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人口总量图,图中横轴上宽度为人口数示意,纵轴上高度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面积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据此完成3~5题。
3.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是
( )。
A.中国
B.美国
C.俄罗斯
D.加拿大
4.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可引发的大气环境问题是
( )。
A.酸雨
B.臭氧层破坏
C.全球变暖
D.水土流失
5.美国政府表示将不承担《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义务,受到世界各国的一致批评和抗议。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
①持续性原则 ②共同性原则 ③公平性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③
解析 第3题,由题干可知,图示面积最大的国家是美国,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第4题,二氧化碳属温室气体,能大量吸收长波辐射。其过量排放会造成全球变暖。第5题,全球性环境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治理。美国此举违背了环境问题共同治理的共同性原则和各国与地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
答案 3.B 4.C 5.B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据此回答6~8题。
6.“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7.“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8.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农业生产应
( )。
A.大力开荒种田
B.加强综合开发
C.以发展畜牧业为主
D.彻底退耕还林
解析 江西中南部山区的“红色荒漠”是由于森林破坏、水土流失造成的红色土壤裸露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进行植树造林,加强综合开发。
答案 6.C 7.A 8.B
“牧童经济”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K·E·博尔丁提出的一种现有的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作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造成废物大量积累,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恶果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 )。
A.土地沙漠化
B.大气污染
C.温室效应
D.破坏性地震
10.下列经济模式属于“牧童经济”的是
( )。
①刀耕火种,毁林开荒 ②南水北调,发展生产 ③围湖造田,开垦荒山
④发展工业,随意排污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牧童经济”是人类不合理地开发自然、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的现象,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故第9题中,“破坏性地震”不属于此范畴。
答案 9.D 10.B
下图反映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读图,回答11~12题。
11.最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
( )。
A.柏林
B.华盛顿
C.伦敦
D.莫斯科
12.下列关于该图反映的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 )。
A.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环境质量自然会提高
B.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取决于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
C.环境质量的提高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增强
D.环境质量与工业化发展阶段呈正相关
解析 第11题,英国是世界上工业化最早的国家,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第12题,工业化后期环境质量提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有能力治理污染,使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二是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会行为,积极保护和改善环境,使环境质量逐步提高,缓解人类与自然之间日渐尖锐的矛盾。如果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去协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人类必须调控自己的社会行为,以及改变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思想,才能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得到持久的协调发展。
答案 11.C 12.C
二、综合题(共40分)
13.读下图所示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所反映的环境问题是:由于________不断增长,以及________不断增加,世界耕地面积已趋于零增长,甚至有所减少。
(2)乙图所反映的问题是:不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开发速度超过了资源的________能力,不利于走________发展道路。
(3)甲、乙两图共同反映的问题是:人类经济发展在满足当代人需求时________了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从而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性、________性原则。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可持续发展及其原则的理解和读图分析能力。由甲、乙两幅漫画可知:甲为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的发展,耕地面积减少;乙为过度捕捞。第(1)题,从图中可直接看出,人口增长、城镇化占用耕地。第(2)题,过度捕捞反映了开发利用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能力,使资源不能够持续利用。第(3)题,耕地资源的破坏、资源的过度使用,都影响了后代人的资源利用,同时也会造成资源枯竭,影响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而违背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
答案 (1)人口 建筑 (2)再生 可持续 (3)损害 公平 持续
14.读图“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________持续发展是基础,________持续发展是条件,________持续发展是目的。
(2)“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属于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的
( )。
A.经济系统
B.生态系统
C.人的管理调控
D.社会系统
(3)“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
(4)说出图中经济系统所包含的基本经济活动(说出三类即可),并以其中一类基本经济活动为例说明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
解析 (1)由图可知,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2)注意“政策”应属于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的人的管理调控。(3)“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4)基本经济活动主要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
答案 (1)生态 经济 社会 (2)C (3)公平性
(4)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如:工业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环境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向生态系统排放废弃物(废气、废水和废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