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王宏甲
“百年同途,星光闪耀”栏目将拍摄系列纪录片《夜空中最亮的星》,王宏甲撰写的《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成为重要的脚本依据。拍摄组了解到我们正在学习这篇课文,所以想邀请大家来做一次编剧,参与拍摄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任务一
制作名片
王宏甲,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福建建阳人。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2004年首批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全军新作品一等奖等。
作者简介
背景介绍
“中国天眼”(FAST)是我国自主建造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由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人物简介
南仁东(1945—2017),吉林辽源人,满族,天文学家。曾任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南仁东“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反驳 口头禅 湍急 咆哮
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 大窝凼 旗帜
肺癌 馈源舱 天穹 广袤
bó
chán
tuān
páo xiào
dànɡ
zhì
ái
kuì
qiónɡ
mào
读准字音
严丝合缝
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办起来。
归结到根本上。
朝气蓬勃
激动的泪水充满眼眶。形容心情非常激动。
奋发图强
指缝隙密合,也用来形容言行周密,没有一点儿漏洞。
瞠目结舌
振作精神,努力自强。
自力更生
热泪盈眶
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窘或惊呆的样子。
归根结底
形容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积累词语
传记
概念 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品格等,一般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及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或说明而成。 分类 按作者分 自传 传记作者叙述自己的生平经历
他传 传记作者叙述他人的生平经历
按体裁分 历史性传记 以记叙史实为主
文学性传记 运用多种文学手法,以史实为依据,不排斥想象性的文艺加工,但不可虚构
特征 真实性、文学性 文学常识
大家要利用自读课文的旁批学会自己阅读课文。看看哪条批注可以帮助我们梳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
“多处提到年份和传主的年龄,形成一条自然的线索”
——选自《天上有颗南任东星》
第二条批注“多处提到年份和传主的年龄,形成一条自然的线索”。
请同学们结合旁批提示,圈画文中年份或传主年龄的词句,完善展厅人物档案表。
人物档案表 南仁东
生卒年月
籍贯
个人简历
年份 经历 1963年(18岁)
1968年
1978年(33岁)
1993年9月
1994年春夏之交
1945年2月-2017年9月
吉林辽源
南仁东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南仁东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做“小金工”
南仁东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录取为天体物理学研究生
南仁东向中国科学院提出报告,争取把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
南仁东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
2007年7月10日 (62岁)
2011年3月25日
2015年11月21日
2016年9月25日
(71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正式立项,南仁东勉励团队向宇宙的深处进
工程正式开工,南仁东担任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
南仁东目睹最核心部件馈源舱成功地在大窝凼的上空升起
“中国天眼”正式落成启用
我们这篇文章正像刚才同学们的分享一样,有一根清晰的线索,把南仁东的一生串联了起来。这些年份及年龄的交代,体现传记作品什么特点呢?
真实性
任务二
拍摄镜头
我们喜欢传记,不单单是因为它真实地展现人物的事迹,更是因为它生动地展现人物的精神和情感。请大家看阅读提示中的这句话,“穿插了大量具体的语言、环境、场景描写,展现出众多生动的画面,让传主在读者心目中‘立’起来,‘活’起来”,这就是传记作品的又一个特点——
生动性
小组合作,为记录片推荐拍摄镜头。
你可以这样回答:
我们小组推荐人物的 作为纪录片拍摄的镜头。
画面还原(摘录原文): ,
推荐理由: 。
提示:推荐理由从人物描写(动作、语言、神态、肖像、心理等)或语言表达(字、词、标点、手法运用等)角度拟写。
镜头一:拍摄人物的语言
原文:“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
品析:“!”“?”看出他对成功研制十千瓦电视发射机的自信。
镜头一:拍摄人物的语言
原文:“这是个必须抓住的机会。”“要争取把这个大望远镜建到中国来。”
品析:“必须抓住”,看出他对建成中国自己的“大射电望远镜”坚定的决心和强烈的愿望。(有激情、自信,有志向)
镜头一:拍摄人物的语言
原文:“怎么不可能!半导体收音机,我们不是也干下来了吗?”
品析:“!”“?”看出他对成功研制十千瓦电视发射机的自信。
镜头一:拍摄人物的语言
原文:“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
品析:外国专家质疑中国独立建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实力,南仁东说“正因为落后,才要奋起。”看出他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积极态度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坚持理想、永不服输),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镜头一:拍摄人物的语言
原文:“我们没有退路,我们一定要冲出去!”
品析:他在回北京救治前对工程放心不下,“一定”“!”是对学生的殷殷嘱托,是对科学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也表现了南仁东勇往直前,坚定执着的精神。
镜头一:拍摄人物的语言
原文:“让我自己过去看。”
品析:表现出“中国天眼”在南仁东心里的分量,南仁东对“中国天眼”的关注、关心,体现了他对事业的爱,对祖国天文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担当。
镜头二:拍摄工作环境
原文:“到处都是高差巨大的山体,典型的熔岩地貌,弯弯曲曲的石阶。河谷幽深,湍急的河水在两山之间的绳索桥下咆哮。”
品析:正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南仁东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镜头三:拍摄人物头发
原文:“那些日子,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头发都是竖着的。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
品析:特写镜头,肖像描写,通过学生的语言侧面表现南仁东顾不得自己打扮,一心扑在事业上的敬业精神。
镜头四:拍摄人物动作
原文:“当他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仿佛是在向银光闪闪的馈源舱敬礼。阳光照在他仰起的脸上,他那从青年时就蓄起的胡子已经花白了,而耗费了他无数心血的观天巨眼也终于快要“开眼”了。”
镜头四:拍摄人物动作
品析:动作定格在南仁东“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显示宛若雕塑的静态美,用以突出南仁东对馈源舱成功升空,观天巨眼也终于快要“开眼”的无限喜悦与激动。原文写到:阳光照在他仰望着的脸上,只见他沧桑的脸庞微笑着,流淌着泪水,他那小胡子也已经变得花白了。
镜头五:拍摄人物泪水
原文:“他的同事和学生看到他双手扶在“天眼”圈梁的栏杆上,俯身朝下……他的串串泪珠滴下来,从高高的圈梁上落向那金光闪闪的望远镜……”
品析:特写镜头,神态描写,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串串泪珠”表现了南仁东的无限喜悦与激动。
标点不是无情物,看似省略总关情。这一段有几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他的同事和学生看到他双手扶在“天眼”圈梁的栏杆上,俯身朝下……
他的串串泪珠滴下来,从高高的圈梁上落向那金光闪闪的望远镜……
应该有电影镜头来追踪那下落的泪珠,泪珠飞向世界最大的望远镜,滴下来,滴下来,滴下来……
语意悠长,让人联想和想象。让人跟着作者的视线看到南仁东滴下的串串泪珠,让人跟着作者的视线看到南仁东喜极而泣,这是突破重重难关终于取得成功的泪水。省略号,省的看似是文字,其实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表现的是无尽的喜悦之情。串串泪珠,拨动读者的心弦,冲击读者的心扉,唤起读者的共鸣,引起读者的联想……
三个感叹号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晚霞浸染的群山看见了!
高远的天穹看见了!
广袤的宇宙听见了!
把读者的视线由“中国天眼”周围晚霞浸染的群山,引向高远的天穹、广袤的宇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赋予无情的群山、天穹、宇宙以人的感情,三个感叹号强调南仁东为“中国天眼”建成付出的巨大努力世间万物都看见了,营造出一幅恢弘的画卷,浪漫而悲壮。
任务三
设计片头语
为纪录片设计一个片头语,来表达对南仁东以及和南仁东一样献身中国科学事业之人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示例:
谨以此片献给坚持理想,,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南仁东;
谨以此片献给在艰苦卓绝中从无到有的中国科学家;
谨以此片献给在英勇岁月里追梦的科学家!
拓展延伸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黄旭华出生于1924年2月24日(一说1926年3月12日),是广东省海丰县人,是我国的核动力潜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黄旭华在隐姓埋名的三十年时间里,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他是搞核潜艇,就连他父亲逝世时他也没能前去送父亲最后一面,母亲从63岁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黄旭华的一生,就像潜行在水底的核潜艇一样,寂静无声,默默为国家的安全保驾护航,奉献一生,舍小家为大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归国心切,就以探亲为由提出回国,但在临行前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遭到无理羁押5年之久。后来在我国的不断交涉下,钱学森才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怀抱。
钱学森作为“两弹一星”的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让中国的导弹、核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从无到有,让我跻身航空航天领域大国行列,为之后我国航天事业迈进世界领先行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9月7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的实验田中意外发现了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通过研究发现这是天然杂交水稻,从此开始了杂交水稻事业的研究。
袁隆平院士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他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屠哟哟
屠哟哟出生于1930年12月30日,浙江省宁波市人,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哟哟担任科技组组长,在她的领导下于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并于 1972年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屠哟哟领导的团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成功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并研制出一种有效的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世界上数百万人的生命,在世界抗疟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堂总结
遥望星空,遐思无限。繁星闪烁的夜晚,我们不禁想起那些勇敢探索未知的先驱者。他们用一生的努力,为我们打开了未知的大门。而用他们的名字命名小行星,既是对他们贡献永久性的褒奖,也同时激励着前行的后来者。激励着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勇于追求真理,不断创新,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课后作业
推荐一位同学为“校园之星”,对其特征性外貌、招牌式动作或个性化神态进行细节描写,150字左右。参照评价量表,与同学交流,让同学提建议,再进行修改。
附:评价量表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