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同步练习 (12)

文档属性

名称 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同步练习 (1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8 12:0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2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的是
(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2.该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口多,增长快
B.不合理利用资源
C.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D.工业化快速发展
下图是我国区域产业CO2减排效果比较示意图,回答3~4题。
3.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是
(  )
A.中部地区
B.南部沿海地区
C.京津地区
D.北部沿海地区
4.南部沿海地区减排压力较小,这是因为
(  )
A.经济发达
B.工业结构轻型
C.气候变化不明显
D.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
2010年2月我国公布了污染源普查结果,我国的污染源种类多、分布广,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据此回答5~7题。
5.污染源普查选点要能够充分反映本地区的污染情况,表中反映的是本次普查北京市和上海市的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选点数量。其中表示农业污染源的是
(  )
污染源种类




北京市污染源选点数量
18
475
14
845
37
386
156
上海市污染源选点数量
48
755
13
776
37
417
113
A.①
B.②
C.③
D.④
6.这次普查显示,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产生量:二氧化硫4
345.42万吨,烟尘48
927.22万吨,氮氧化物1
223.97万吨,粉尘14
731.49万吨。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二氧化硫2
119.75万吨,烟尘982.01万吨,氮氧化物1
188.44万吨,粉尘764.68万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构成大气污染的最主要污染物是烟尘
B.上述四种污染物中处理率最高的是粉尘
C.从上述的大气污染物种类和数量来看,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主要是酸雨
D.从污染物产生的量上可知,我国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
7.从行业上分析,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的量均居我国的首位。这说明
(  )
A.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各行业中产值最高
B.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各行业中技术水平最低
C.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各行业中消费的矿物燃料最多
D.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各行业中产生的污染物多且处理率不高
读图,完成8~9题。
8.关于我国耕地结构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越来越多
B.生态退耕对耕地变化影响最大
C.灾毁耕地总体趋势增多
D.建设用地总体趋势减少
9.生态退耕试点地区针对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
①酸雨 ②水土流失 ③土地荒漠化 ④臭氧层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右图是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图中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回答10~11题。
10.“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  )
A.采集和渔猎      
B.耕作与灌溉
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
11.下列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  )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
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
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D.寻求人地协调
12.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要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的核心要求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为中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上讲话体现了
(  )
A.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B.以人为本,人类决定一切
C.地理环境决定论
D.人定胜天
二、综合题(共40分)
13.读“人类社会演化”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
(1)图甲所示的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图乙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4分)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8分)
(3)下列问题属于图乙中箭头①引起的是________,属于箭头②引起的是________。(6分)
A.太湖蓝藻污染
B.海洋渔业产量下降
C.野生华南虎踪迹难觅
D.山西某地儿童铅中毒频频发生
E.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枯死
F.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14.根据以下材料,完成各题。(22分)
材料1: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
材料2:下表为丹麦能源领域相关数据统计表。
1980年
1990年
2005年
消费构成
石油(PJ)
546
355
350
煤炭(PJ)
241
328
165
天然气(PJ)
0
82
192
可再生能源(PJ)
24
50
130
能源自给率(%)
5
52
156
CO2排放(万吨)
5
310
5
270
4
940
材料3:下图为丹麦GDP增长与能耗比较图(以1990年为准,数值取100)。
(1)依据材料1,简述丹麦自然地理特征。(5分)
(2)根据材料2推测,丹麦的主要可再生能源是________(从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中选择),并说明理由。(7分)
(3)丹麦是全球将能源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已走上了能源可持续发展之路。结合材料2、材料3说明其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启示。(10分)
详解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解析:图示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南方地区,只有选项B符合。
答案:B
2.解析:四个选项均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多、增长快。
答案:A
3、4.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中部地区CO2排放量最大,是今后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第4题,南部沿海地区减排压力较小,从图中看可以得出,南方沿海地区排放量少,减排效率高,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水平有关,但本地区主要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能耗少。
答案:3.A 4.B
5.解析: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选点数量是最少的,排除④;上海市工业规模比北京市大,工业污染源选点数量远远多于北京,排除①;一般情况下,城市中生活聚集区数量远远多于工业聚集区和农业聚集区数量,故排除③;由此判断出②为农业污染源。
答案:B
6.解析:构成大气污染的最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处理率最高的是烟尘;从二氧化硫的产量可知,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答案:C
7.解析:我国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的量最多,这不能完全说明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值最高、技术水平最低、消耗的矿物燃料最多等,只能说明其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的量大,同时处理率低,排放量大。
答案:D
8、9.解析:第8题,读图分析可确定,近些年农业结构调整的幅度明显减少,生态退耕对耕地变化影响最大,灾毁耕地略有减少,建设用地变化幅度不大。第9题,生态退耕可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答案:8.B 9.C
10、11.解析:我国的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利用气候资源,生产出稳定而可靠的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活动改造自然。
答案:10.B 11.C
12.解析:题中材料反映出了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科学发展等一系列信息,说明了人类主动谋求人地协调。
答案:A
二、综合题(共40分)
13.解析:第(1)题,图乙所示人类开发环境力度加大,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即人地矛盾产生并已经激化。在原始社会,由于人口数量少,生产力落后,不会出现此种情况。第(2)题,我国江南丘陵山区,由于降水多,土壤侵蚀严重,如果广泛修建梯田,必然使森林减少,生态系统更脆弱,植被破坏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第(3)题,箭头①出现的环境问题有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箭头②则带来环境污染。
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
(3)B、C、E、F A、D
14.解析:第(1)题,自然地理特征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描述。第(2)题,丹麦地处沿海,终年盛行西风,因此风能资源丰富。第(3)题,从能源消费构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能源利用率、自给率等方面分析。
答案:(1)临近海洋(领土由半岛和岛屿组成,面积较小);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短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小;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2)风能 丹麦位于盛行西风带,地势低平,距海近(或位于大陆西岸)。
(3)优化能源结构(能源消费构成多样化);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提高能源自给率(减小能源对外依存度或保障能源安全);减少对常规能源中化石能源的使用,注重环境保护,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单位GDP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