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毛泽东
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感受了解放军势如破竹的英勇气概。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进一步了解并感受渡江战役的实况。
新课导入
新闻也叫消息,是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
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新闻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新闻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
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个段落或最后一句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字音
要塞(sài ) 阻塞(sè)
堵塞(sè ) 塞子(sāi)
锐不可当(dāng) 当真(dàng)
溃退(kuì) 匮(kuì)乏
馈(kuì)赠 歼灭(jiān)
阡陌( qiān) 纤维(xiān)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从新闻要素出发学习课文
阅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个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新闻结构出发学习课文
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中路军( )
西路军( )
东路军( )
安庆—芜湖
九江—安庆
南京—江阴
20日夜—21日夜
21日下午5时——
22日22时
21日下午5时——
22日22时
30万
35万
35万
30万
三分之二
大部
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体现新闻的真实性
品味语言
分析新闻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
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彩鲜明。
2.“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