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息二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消息二则》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3 17:4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消息二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2.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2.合作、探究、比较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录音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朗读新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内容与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以此导人课文。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两篇新闻,题目分别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检查预习
(课件投放,主要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三、背景资料简介
(课件投放)
可先让学生展示课下搜集到的资料,然后教师补充投放有关资料。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新闻的内容
1.教师播放录音(朗读水平较高的教师也可范读),学生听读,注意体会文章的情感。
2.学生试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气势。
3.点名读,师生评价,明确朗读要领。
4、学生从两则新闻中任选一篇,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新闻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5.分别选两位同学指出新闻的六要素,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
地点:芜湖、安庆之间
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
经过与结果: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派,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经过与结果:二十日夜起,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二十二日二十二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已渡过三分之二,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二十二时十二时止,已大部渡过南岸。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6.引导学生把握两则新闻的主题。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两则新闻记述了正义战争的胜利,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7.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主旨与气势。
五、布置作业
1.观看今晚的《新闻联播》,选择感兴趣的新闻,概括出六要素。
2.再读课文,试理清文章的结构。
板书设计
把握新闻的六要素
消息二则
理解新闻主题:战争、人民必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准确、简洁的语言,比较两则新闻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新闻发布会
(检查上节课作业,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合作探究,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
1.教师投放新闻的有关知识,学生了解。
2.找出《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则消息的导语、主体、结语。
明确: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3.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新闻的结构。
(2)读出新闻的结构。
全班同学齐读标题。找两名同学分别读导语和主体部分。若有错,其他学生订正。
(3)探究新闻的结构。
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明确:“百万”是实数。中路军三十万,西路军、东路军各三十五万。看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提问: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明确: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
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明确: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讽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由“西路军”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入“东路军”。
提问: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来写?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学生深思,教师明确:文章报道的顺序遵循的是时间顺序。因为中路渡江最早,结束渡江也最早,因而把它安排在最前面。西路和东路虽然同为二十一日下午开始渡江,但它们的顺序也不能调换,因为西路和中路战斗大致相同,所遇抵抗均较微弱,紧接在一起来介绍,行文自然而且方便。
三、引导学生品析两则新闻的语言
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
学生明确: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从“一千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
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
从“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我听出了胜利的豪情。
从“不料”,我听出了对敌军的嘲讽,对我军神勇如天兵的赞扬。
从“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中,我听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
从“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的“很”,我听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和毛主席对敌人的嘲弄。
……
2.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把握新闻语言准确、精练的特点。
(多媒体显示)
(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突破”“渡至”能否换成“越过”“到达”?把“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换成“共”好不好?)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加粗的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
第(1)题可以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2)题可从语句的感彩人手,“不料正是汤思怕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思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稳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如果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就会毫无感影,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学生另找一些语句,品味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鲜明、生动的特点。
四、合作探究,试比较两则新闻的异同
教师提示:可从写作背景、目的、内容、方法语言等方面来比较。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比较异同。
相同:
1.大背最相同:都是写渡江战役。
2.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3.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不同:
1.具体写法不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以记叙为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橫渡长江》以记叙和议论为主。
2.构思特点不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概述南渡长江这一过程,简明扼要;《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
3.语言风格不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语言形象、优美,如:“摧枯拉朽”“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发”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语言精练、简洁,如:“冲破”“突破”“扩展”“溃退”“微弱”“泄气”“丝毫”“巩固”“不料”“顽强”“激战”“一切”“控制”“封锁”“切断”等。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掌握了新闻的基本知识,对于今后我们更好地阅读新闻报道,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并在阅读中熟练找出其中的
5“W”和1“H”。
六、布置作业
根据所学的知识,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写一则身边的新闻,报道开学至今学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
板书设计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消息二则
新闻的语言:准确、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