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08:39:33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王维的生平背景及《使至塞上》的创作缘由,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掌握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 “单车”“属国”“征蓬” 等,能流畅翻译全诗。
提升朗读能力,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把握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
【过程与方法】
学会联系诗人的经历,理解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分析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思想情感。
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能结合意象分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等名句的意境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雄浑壮阔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盛唐边塞的苍凉与壮美,体会诗人虽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培养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等名句,体会其意境特点。
理解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思想情感,包括抑郁、孤寂以及慷慨悲壮之情。
(二)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5 分钟)
同学们,当我们翻开唐诗的画卷,总有一些诗句能瞬间将我们带到千里之外的壮阔天地。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盛唐的西北边塞 —— 那里有大漠孤烟直插云霄,有长河落日熔铸地平线,更有一位诗人,正骑着瘦马行走在风沙之中。
他叫王维,本是朝堂上才华横溢的文臣,却因一场政治风波,被派往遥远的凉州慰问将士。这一路,从繁华的长安到荒凉的塞外,从簪缨华贵到风尘仆仆,他的心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他站在茫茫戈壁上,看到天地间那震撼人心的景象时,又会写下怎样的千古绝唱?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维的《使至塞上》,跟随他的脚步,去感受那份边塞的苍凉与壮美,去读懂一位诗人在人生低谷中的豁达与超脱。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10 分钟)
作者简介
请学生结合预习,简要介绍王维。
教师补充:王维(701—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宋苏轼称他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与孟浩然齐名,并称 “王孟”,又因 “精禅理”,有 “诗佛” 之称。代表诗作有《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背景资料
学生阅读课件中的背景资料,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
教师强调: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然后齐读。
结合课件中的注音,纠正字音,如 “塞(sài)”“候(hòu)”“骑(jì)”“燕(yān)”。
翻译全诗
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翻译诗歌。
小组内交流翻译结果,互相纠正。
教师抽查,讲解重点字词的含义,如 “单车” 指一辆车,车辆少,形容轻车简从;“征蓬” 指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等,确保学生能准确翻译全诗。
(三)合作探究,深入赏析(20 分钟)
分析各联内容
提问:《使至塞上》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发言。
教师总结:首联叙事,写自己轻车简从出使边塞;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以 “征蓬”“归雁” 自喻,抒发情感;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塞外风光画面;尾联叙事,写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
品味关键词句,体会情感
首联:“单车” 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单车” 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单落寞。“过居延” 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诗人孤寂的心情。
颔联:怎样理解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的含义?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诗人以 “蓬”“雁” 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 “汉塞”,像振翅北飞的 “归雁” 一样进入 “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中的 “直” 和 “圆” 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直” 字在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劲拔坚毅),“圆” 字在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充:运用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流露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对都护的赞叹。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提问:作者的心情是一成不变的吗?全诗是否一直延续着前两联的孤寂落寞基调?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诗人的心情并非一成不变。前两联流露出孤寂、抑郁之情;颈联画风一转,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融情于景,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作者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产生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尾联则表达了对守边将士的赞美和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四)总结写作特色(5 分钟)
学生结合前面的分析,总结诗歌的写作特色。
教师补充完善:
融情于景,虚实结合。这首诗首尾两联叙事,中间两联写景。前两联写此次出使的经历,在叙事写景中抒情。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颔联写景虚实相映,表达悲壮情怀。后两联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景中寓事,景中含情。颈联绘景以实写虚,融情于景。尾联叙事,衔接首联。
雄浑道劲,逼真传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孤烟”“直”“长河”“圆” 等字词用得逼真传神,准确描绘出沙漠景象,难以言尽其妙处。
(五)课堂总结(3 分钟)
《使至塞上》用简洁的文字讲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旅途,刻画了途中所见的雄浑壮阔的塞外景致,隐晦地流露出诗人因遭排挤而产生的抑郁与孤寂之情。这首五言律诗记录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路程,凭借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奇丽而壮阔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因被排挤而滋生的孤独、落寞之感,以及在雄浑的大漠风光中情感得以升华后油然而生的慷慨悲壮之情。诗歌将叙事与写景融合在一起,以大漠、秋日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具体物象,勾勒出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赞美了守边将士以身报国的爱国情怀。
(六)布置作业(2 分钟)
背诵并默写《使至塞上》。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段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文字,不少于 200 字。
搜集王维的其他诗作,如《山居秋暝》,体会其诗歌风格。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王维
首联(起):单车问边 —— 孤寂落寞(叙事)
颔联(承):征蓬归雁 —— 抑郁激愤(写景抒情)
颈联(转):大漠落日 —— 雄浑壮阔(绘景)
尾联(合):都护在燕然 —— 赞美与志向(叙事)
情感变化:孤独苦闷→慷慨悲壮
写作特色:融情于景、虚实结合;雄浑道劲、逼真传神
【教学反思】
在《使至塞上》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既有收获与亮点,也存在一些不足,现将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
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通过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对王维的生平、诗歌创作背景有了清晰的了解,基本能熟练掌握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并流畅翻译全诗。在朗读训练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升,多数人能准确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人情感的起伏。对于诗歌赏析这一重点,学生也能结合意象分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意境,体会其中的雄浑壮阔之美。
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新课导入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诗人经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快速进入诗歌情境。自主学习环节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合作探究环节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发言,学生们深入探讨了各联内容、关键词句的含义以及诗人的情感变化,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课堂总结和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梳理了诗歌的脉络和重点,使知识体系更加清晰。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分析诗人情感变化时,部分学生对诗人从孤寂落寞到慷慨悲壮的转变理解不够深刻,虽然通过讨论进行了引导,但仍有少数学生未能完全领会。此外,对于借景抒情表现手法的讲解,虽然结合了诗句进行分析,但缺乏更直观的例子辅助说明,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在分析情感变化时,可以引入更多诗人同期的作品或相关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诗人的心境;对于表现手法的讲解,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现代文例子进行对比分析,增强学生的理解。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理解较慢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总的来说,本次《使至塞上》的教学基本达成了预设目标,但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0张PPT)
唐诗五首
使至塞上
新课导入
今天,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盛唐的西北边塞 —— 那里有大漠孤烟直插云霄,有长河落日熔铸地平线,更有一位诗人,正骑着瘦马行走在风沙之中。
他叫王维,本是朝堂上才华横溢的文臣,却因一场政治风波,被派往遥远的凉州慰问将士。这一路,从繁华的长安到荒凉的塞外,从簪缨华贵到风尘仆仆,他的心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他站在茫茫戈壁上,看到天地间那震撼人心的景象时,又会写下怎样的千古绝唱?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维的《使至塞上》,跟随他的脚步,去感受那份边塞的苍凉与壮美,去读懂一位诗人在人生低谷中的豁达与超脱。
同学们,当我们翻开唐诗的画卷,总有一些诗句能瞬间将我们带到千里之外的壮阔天地。
影视资料
素养目标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慷慨悲壮的情感。
了解作者,积累相关文学常识,结合注释梳理诗歌内容。
提升朗读能力,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把握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
学会联系诗人的经历,理解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分析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思想情感。
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能结合意象分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等名句的意境特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雄浑壮阔之美。
作者简介
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有《王右丞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画家。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又因“精禅理”,有“诗佛”之称。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评价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有《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
背景资料
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开元二十五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前往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叙述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sài
hòu

yān
原文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一辆车,车辆少,这里形容轻车简从。
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
属国:有几种解释: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的境内。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归雁: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行,这里是指大雁北飞。
胡天:胡人的领空。这里是指唐军占领的北方地方。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据后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长河:指黄河。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
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燕然:燕然山,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功。这里代指前线。


译文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我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兵,得知主帅尚在前线未归。
首联叙事,颔联写景且蕴含感情,颈联描绘出一幅经典的画面,尾联叙事。
《使至塞上》是一首律诗,你能分别简要概括每一联的内容吗?
“单车”说明了什么?
“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描写行程的遥远,也表达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怎样理解“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含义?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飞出“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暗写出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劲拔坚毅),“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颈联形象地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直”和“圆”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融情于景,寓悲凉之情壮美景色之中,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单车”一辆车,表示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过居延”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诗人孤寂的心情。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单落寞。
首联和颔联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抓住关键词句加以分析。
首联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首联和颔联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抓住关键词句加以分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孤蓬,又称飞蓬。枯后根断,随风飘转,常比喻漂泊无定的远行之人。
归雁,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想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颈联画风一转,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融情于景,描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的同时,寓赞叹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作者情感得到陶冶、净化、升华,产生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作者的心情是一成不变的吗?全诗是否一直延续着前两联的孤寂落寞基调?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作者的心情是一成不变的吗?
全诗是否一直延续着前两联的孤寂落寞基调?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运用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的典故,流露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对都护的赞叹。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用以概括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使至塞上
孤独苦闷
慷慨悲壮
首联(起)
颔联(承)
颈联(转)
尾联(合)
叙事
抒情
绘景
叙事
出示边塞
内心感受
塞外风光
战事紧张
写作特色
融情于景,虚实结合。这首诗首尾两联叙事,中间两联写景。前两联写此次出使的经历,在叙事写景中抒情。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领联写景虚实相映,表达悲壮情怀。后两联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景中寓事,景中含情。颈联绘景以实写虚,融情于景。尾联叙事,衔接首联。
雄浑道劲,逼真传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股浓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
写作特色
“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茫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亘眼前。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诗人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尽其妙处。
《使至塞上》用简洁的文字讲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旅途,刻画了途中所见的雄浑壮阔的塞外景致,隐晦地流露出诗人因遭排挤而产生的抑郁与孤寂之情。
这首五言律诗记录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难路程,凭借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奇丽而壮阔的景象,抒发了诗人因被排挤而滋生的孤独、落寞之感,以及在雄浑的大漠风光中情感得以升华后油然而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将叙事与写景融合在一起。以大漠、秋日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具体物象,勾勒出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赞美了守边将士以身报国的爱国情怀,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因个人遭遇而产生的抑郁、孤寂的思绪。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