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课题
人教版必修1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说出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概括出各内部圈层的特点;
教材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节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节的内容,这一节是继前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结构明确,主要是讲述地球的内、外部圈层结构,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主要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后面几章的一个引言,骑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本课时主要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特点主要是由地震波波速变化来间接推断,因此将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变化及其两个突变界面作为教学的重点和关键点是必要的,教学的重点是知道学生认识并能熟练绘制内部圈层示意图。
学情分析
1.所教学生的地理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另外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仍然比较弱,课堂中仍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图。
2.学生认知障碍点: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两个不连续面的两侧的物质形态的发生了变化,因为这一点涉及到物理知识波在不同密度的物质中速度变化,如果这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要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让学生尝试根据地震波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并能概述个圈层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从宏观上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特点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组成和空间分布。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各层的特点;岩石圈与地壳和地幔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
从当前举国关注钓鱼岛问题(日本人很可恶。常说恶人就该下地狱,而且该打入“十八层”地狱,询问学生“真有十八层地狱”吗?
大部分学生说有十八层地狱,有少部分学生说没有十八层地狱只有三层地狱因为地球内部圈层有三层。
从大家关注的时事入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对熟悉的“十八层”地狱的说法设问,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新课教学
问题一: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我们可以用什么渠道来获得地球内部的信息呢?
钻井技术;
火山活动;
温泉;
地震波
打开学生的思维,集思广益从而了解不同的渠道的优劣性,突出地震波为当前主要获得地球内部信息的技术手段
探究活动一:什么是地震波,有何特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21页内容及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地震波的概念
了解地震波的概念以及纵波与横波的在传播介质和传播速度的差别
知识拓展: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是先感到上下颠簸还是左右摇摆?海上的船员跟陆地上的人感觉是否相同?
部分学生能答道陆地上的人先感到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而海上船员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考察学生的现学现用能力,另外可以使学生强化对横波和纵波异同点的认识
探究活动二:如何根据地震波来划分地球内部的层次结构?
学生再仔细读图1.25,不管是纵波还是横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时速度不是恒定的,其中有两个地方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读有明显变化。
分析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33km处和2900km处发生的变化,让学生识记这两个不连续面,从而掌握地球内部的层次结构。
重点知识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的特点
读图1.26及右边小字,概述出各圈层的特点,并请学生上来填图
详细了解各圈层的范围及特点
温馨提醒——两个特殊圈层: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顶部,不是液态是固态
岩石圈包含整个地壳,与上地幔有一部分重叠的地方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岩石圈:包含整个地壳,位于上地幔的上部
让学生注意软流层的特点和岩石圈与地壳、地幔叠合关系
课堂小结
见板书
课堂练习
学生导学案之预学案课程达标检测的综合题6
边读图边完成相关练习
及时巩固地球内部圈层的知识
板书设计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
1)概念:
2)分类:
纵波(P):快 固、液、气态介质
横波(S):慢 固态介质
2、两个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33km P、S波增速
古登堡界面:2900km P波减速、
S波消失
3、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固体,均厚17km
洋壳:6~7km
陆壳:35km
地幔:>3800km,固态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2900-5150km
地核
内核:5150km-地心
※1)软流层:
2)岩石圈:≠地壳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评价项目
所占百分比
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5
课堂小组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30
课堂回答的正确率
25
课堂练习的反应速度
20
教学反思
本课时备课内容比较仔细,导入设置比较有趣,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的班级较好,有的较差。课堂教学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说话语速仍然较快,大部分学生跟不上;2、课堂组织的条理性较弱,有待提高;3、重点和难点知识不够突出;4、在提到岩石圈时只提到了包含整个地壳、但不等于整个地壳、范围比地壳更大,其实可以换成包含整个地壳、与地幔上部亦有一部分重叠,这样学生更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