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教材分析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掌握地球圈层结构,并掌握抓住主要特征图示结构组成的学习和表述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构我国深空、深海、深陆探测计划和地球圈层结构绘制,体验地球结构的优美,激发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特点。
难点: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
二、预习导学
[自主学习]
1.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 的研究。
2.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 ,这个不连续面叫 ,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这个面叫做 。
3.地球内部可划分为 、 和 三个圈层。
4.岩石圈由 和 构成,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5.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 、 、 等这些圈层之间 、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画图:依据课本P22图1.26画出地球内部图层结构图,表示出地点、岩石圈及软流层。
三、教学过程
[分组探究]
主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2.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主题二:地震波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读图1. 25:
1.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播速度上有何差异?
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请说明原因。
3.地震产生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波对地面的冲击造成的,你认为横波和破坏大还是纵波的破坏大?请说明原因。
4.根据物理学的知识,波在均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稳定的,如果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均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又是怎样的?
5.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的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人类利用横波和纵波的这一性质可以勘探海底的油气资源,你能简单说说原理吗?
完成下表,地震波的分类及其传播特征。
分类
特 点
所经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共同点
地震波
主题三: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及其划分界面
读图1.25,思考: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它们因何得名?
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
完成下表: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物质状态
地 壳
地幔
地核
主题四: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特征
读图1.26,思考:
1.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是什么?地球从外向内,三个圈层组成的密度、厚度、压力和温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
3.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
完成表格:
圈层名称
特征
组成物质
地壳
坚硬的岩石(硅酸盐类)
地幔
硅酸盐类
地核
铁、镍等
主题五: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构建知识框架]
四、巩固训练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纵波传到古登界面时完全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都明显减小
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肉波先到达地面
2.地壳的平均厚度( )
A.约为33千米 B.约为6千米
C.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D.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3.联系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是(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水圈
4.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
正确的有( )(双选)
A.①为大气平流层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6.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
的有( )(双选)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③圈层物质由铁、镁、硅酸盐类组成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五、跟踪练习
1.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到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9~10题。
材料一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1°,东经96.7°)发生了7.1级地震,震源深度33公里,震中位于该县城附近。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 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叫震波。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叫震中。震源到震中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中距观测点(如地震台)的距离称为震中距离。深度在0~60千米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千米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称为深源地震。主震发生前的小震叫前震,主震发生后的小震叫余震。
2.有关次玉树地震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次地震发生是由于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
B.发生地震时,离该地较远的武汉测得震级为3级
C.此次地震是一次浅源地震
D.此次地震重庆到震中的距离是60千米
3.关于此次地震的震源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在地核内 B.是地幔内产生的
C.一定在下地幔处 D.发生在岩石圈内
4.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 )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
5.地球圈层中,与其他圈层渗透最多的是( )
A.地壳 B.生物圈 C.岩石圈 D.大气圈
6.当地震发生时,在水中游泳的人会感到( )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上下颠簸
7.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们会感到( )
A.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上下颠簸
8.读岩石圈部分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地球外部圈层有 、
、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 部分比较厚, 部分较薄。
(3)④是 界面,大约在地下平均 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地震波通过此界面速度。
(4)③是 层,其物质状态是 态;①②③密度由大到小排列为 。
六、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