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6课诗词五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结庐( ) 燕脂( ) 车马喧( )
提携( ) 折戟( ) 不胜簪( )
殷勤( ) 嗟( ) 日暮( )
2.下列各句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D.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B.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C.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D.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重点词语解释。
(1)结庐在人境( )
(2)悠然见南山( )
(3)烽火连三月( )
(4)家书抵万金( )
(5)浑欲不胜簪( )
5. 下列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
A.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B.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D. 九万里风鹏正举。
6.下列作品与作者及所属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春望》——杜甫——唐代
B.《赤壁》——杜牧——唐代
C.《雁门太守行》——李贺——宋代
D.《渔家傲》——李清照——宋代
7. 下列文学常识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陶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西晋诗人。田园生活是陶渊明作品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其五)、《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
B.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C.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D.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她所作的词,前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后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8.古诗文填空
(1)《饮酒(其五)》中表现陶渊明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
(2)杜甫在《春望》中描写长安城被叛军攻陷后遭到惊人破坏的诗句是:
。
《雁门太守行》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土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句子是:
杜牧的《赤壁》中蕴含机遇创造英雄的哲理的句子是:
李清照的《渔家傲》描写海天相接的壮美之景的句子是:
综合性学习
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班级开展以“身边的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仿照形式一补充活动形式。
形式一:开展文化遗产辩论赛
形式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下列文化遗产中选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填在横线上:古遗址、壁画、相声、京韵大鼓。
非物质文化遗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0.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___________”;诗的结尾,诗人已得“___________”却“ 欲辨已忘言”。(请用原文词语填空)
11. “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13.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没有隐居在深山,而是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心远”一词,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可谓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迷惘的情形,也表达出诗人因辞官归隐后淡淡的忧伤。
(二) 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4.下列各项中对本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颈联“连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一直到“自身”的白发,步步推进,“镜头”越来越小,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15.诗的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三)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6.选出下列对《雁门太守行》赏析有误的一项( )
A.一、二句写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渲染了敌兵压境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三、四句从侧面写战争的惨烈,用“角声满天”表现战争的规模,用“秋色”之美展现战场独特的壮烈之美,“塞上燕脂凝夜紫”更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悲壮。
C.从五、六句中“半卷红旗”“鼓声低沉”这两处细节可以看出,面对战争,将士斗志不高。
D.这首诗多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用色彩斑斓的画面准确描写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17.请从视听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8.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赤壁》,完成下面小题。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9.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B.锈迹斑斑的断戟,带有极强的沧桑感,能令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甚至“神游”于那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会重写。
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20.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妙处。
(五)阅读《渔家傲》,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词气势磅礴而豪迈,想象丰富而奇特,一反李清照婉约词风。
B.“路长嗟日暮”,表现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经历和上下求索的情怀。
C.“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
D.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隐含对现实的失望,对理想的向往。
22. 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梁启超认为这首词“绝似苏辛派”,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24.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简要赏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25.下片刻画出词人怎样的形象?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lú zhī xuān xié jǐ zān yīn jiē mù 2.B 3.B 4.(1)建造房舍 (2)闲适淡泊的样子 (3)指战事 (4)值,相当 (5)简直 5.B 6.C 7.B 8.(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9.(1)示例:召开文化遗产座谈会 举行文化遗产朗诵赛 (2)相声、京韵大鼓
10.车马喧 真意
11.示例:在南山下的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丛里,随意地采摘几朵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神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
12.“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的欣喜之情,表现作者“悠然”的情趣。
13.D 14.A
15.诗歌尾联中“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对诗人的形象有一个具体的刻画。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白发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可见其苍老之态,他因忧国伤时而过早衰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忧愁苍老的诗人形象。
16.C
17.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肃杀的秋色中,满天都是响亮的号角声的场面;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寒夜里边塞将士们的鲜血凝成暗紫色的场面,深刻地表现出战争的悲壮和残酷。
18.以抒写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19.D
20.运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以两名女子的命运象征东吴的命运,反映了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抒发了作者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21.C
22.词人把自己比作大鹏,希望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自己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自己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词人的大鹏高飞之志,对现实的厌弃和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23.示例:①这首词境界开阔大气。一开篇便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画。②“九万里风鹏正举”更是气度恢宏,融现实感受于梦境,想象丰富。与天帝对话尽情抒发自己胸中的愤懑。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③借用典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④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充分表达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24.写景的角度:从视觉、嗅觉的角度来写景;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描写了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既开阔深邃,又清幽淡雅,充满野趣。
25.手拄藜杖缓步游赏的闲居者形象。表达了词人超然俗务、悠闲自适的志趣,又流露出百无聊赖、随遇而安的失落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