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案(共2课时) (4)

文档属性

名称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案(共2课时)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8 09:31:04

文档简介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一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自然带的形成
(2)、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教学难点: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尤其是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教具】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视频展示图片:不同的自然景观图(按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顺序进行播放)
观看图片,为什么各地地理景观会有如此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出什么样的地理规律呢?
讨论
在形象感知与意境的体验上为本节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探究的情境
新知识讲授
展示图片:中国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提问:1.在图上找到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往南行进,你们沿途能见到什么自然地理景观?2.
从连云港沿第二亚欧大陆桥向西旅行到乌鲁木齐,又能见到那些不同特色的景观呢?
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把学生的探究行为与所授知识相结合,给学生提供表现与表演的机会
水平自然带
课件展示图片:非洲的陆地自然带图、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
我国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从东向西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大家思考一下形成这种自然景观的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那么在更大的范围内,如从亚洲、欧洲扩展到全球来看,是不是也存在着这种差异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吗?总结:自然带是因地域差异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所以自然带的分布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气候、植被、土壤在不同地域的分布情况,从而可以指导我们认识整个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思考讨论总结
由具体实例的差异性扩展到全球的差异性,总结其中的规律
展示图片: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下面让我们具体来看看不同的气候环境下出现怎样的陆地自然带
观察讨论
通过知识的迁移,了解自然带纬度分布具有全球规律,说明不同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巩固
P93活动《地理填充图册》《学习与评价》
讲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一规律对我们现实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实用价值?
讨论训练
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小结
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而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规律性中又表现出了复杂性。
总结
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自然带的形成
(2)、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2、教学难点: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尤其是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教具】
课件、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引入
再次展示图片:不同的自然景观图(按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顺序进行播放)
这些差异反映出什么样的地理规律呢?该分异规律的自然带以什么差异为基础变化?
温故
复习巩固与垂直地带性自然带变化比较
垂直自然带
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分层的景观图和喜马拉雅山垂直自然带分布图
我们刚才所讨论的两种地域分异都是体现在水平方向的,一种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一种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那么在垂直方向又存在着怎样的分异规律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登山——去探索喜马拉雅山。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比较山的南坡和北坡,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呢?
观察讨论回答
通过讨论了解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展示图片:乞力马扎罗山的自然景观和垂直自然带谱
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起始带不同,北坡的自然带谱简单,南坡的要复杂.喜马拉雅山在中低纬地区,平均海拔高度6000米以上,那么是不是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的垂直带的数目就丰富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观察讨论
展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很显然,喜马拉雅山和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谱都与纬度与海拔有关。也就是说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和水分”为基础的。那么我们来对比一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观察讨论回答
拓展:非地带性现象
展示图片: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的自然带分布图
最后我们来从这幅图上找一找违反地域分异的自然带分布,利用手中的地形图和洋流图等资料分析这种分布的原因,探究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东侧西侧景观有何不同,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的原因,新疆天山山麓为什么出现绿洲。告诉学生这叫做非地带性现象。
观察讨论
分析违反地域分异的自然带分布现象
应用
课件展示图片:水葫芦
讲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一规律对我们现实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实用价值?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然而,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请简要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地理原因。
观察讨论
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小结:
分布规律
概念及特点
成因
举例
水平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高纬和低纬地区表现明显)
各自然带与纬线大致平行伸展呈条带状
纬度高低引起的热量差异,水分亦有影响
非洲沿东经200从赤道自南向北的自然带的变化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地区表现明显)
各自然带与经线大体平行伸呈条带状
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分差异,也受一定的温度影响
北美大陆部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自然带的更替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布
海拔高度引起的水热状况的垂直差异
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
总结规律时要时刻注意分析清楚方向这一关键问题。
东西方向=纬线延伸方向=经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经线延伸方向=纬度变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