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1)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考查知识点及角度
难度及题号
基础
中档
稍难
自然带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
2、5、6、7、14
8、9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0
3、4、13
11
自然带的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3
12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读图完成1~2题。
甲图
乙图
1.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
( )
A.甲图反映由赤道向两极分异
B.乙图反映由赤道向两极分异
C.甲图反映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分异
D.乙图反映由平原向高原分异
2.某地水热状况与A和⑥地区相似,则该地
( )
A.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
B.该地自然植被可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C.光热资源丰富,盛产长绒棉
D.可能为我国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解析:图甲表示的是不同地区年积温分布状况,反映出来的是热量条件的差异,因此Y轴自下而上体现的是自南向北方向。图乙表示的是不同地区年降水量的变化,反映出来的是水分条件的差异,而且从年降水量数值上看,应是我国北方东西方向的差异。从A地积温和⑥地年降水量值判断,该地位于我国热带地区,选项D符合。
答案:1.A 2.D
陆地环境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称为陆地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据此回答3~4题。
3.根据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判断,下列选项中可能有终年积雪的山脉是( )
4.有关下列四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示意图的正确叙述为
( )
A.四座山地都在南半球
B.甲乙在北半球,丙丁在南半球
C.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顺序是甲丁丙乙
D.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顺序是乙丙丁甲
解析:第3题,要从夏季入手,计算山体达到0
℃的高度。第4题,四座山中,甲、乙在南半球,丙、丁在北半球。从山底基带来判断纬度,甲为常绿阔叶林,为亚热带;丁为落叶阔叶林,为温带;丙为针叶林,为亚寒带;乙为寒带。
答案:3.B 4.D
下图表示某树木年轮截面的一部分,标号①②③分别表示5年时间段的年轮。该树生长地区7月气温最低,但仍高于0
℃。读图,完成5~7题。
5.植物生长与气候密切相关,在气温变化较稳定的前提下,下图中表示①②③三个时间段逐年降水量的图依次是
(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丙、甲、乙
6.该树生长地点可能在
( )
A.(30°S,118°E)
B.(23.5°N,130°E)
C.(44°S,173°E)
D.(30°N,118°E)
7.该树生长地区自然带可能为
( )
A.亚寒带针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
D.温带草原带
解析:第5题:①组年轮最密,说明树木生长速度最慢,与乙图相对应;甲图中的第五个年份降水最多,与②组年轮吻合;丙图中的第三个年份降水最多,正好③组中第三个年轮最宽。故选C。第6题由题目可判断其位于南半球,根据其最冷月气温高于0
℃,判断它应位于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A地点位于澳大利亚西南,属于地中海气候区,B地点在台湾东南的太平洋上,C地点在新西兰东部的太平洋上,D地点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选A。第7题,由第6题知,此地气候为地中海气候,所以其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答案:5.C 6.A 7.B
读北半球某森林带分布上限与经纬度的关系图,回答8~9题。
8.该森林带是
( )
A.常绿阔叶林带
B.常绿硬叶林带
C.落叶阔叶林带
D.针叶林带
9.形成该森林带自沿海向内陆分布高度逐渐升高的主要因素是
(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地形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森林带在低纬度地区分布在海拔4
0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而在平地上,主要分布在纬度大于60°的地区,说明其是比较适应高纬生存环境的针叶林带,该森林带在不同的经度地区分布的高度也有差异,大体是沿海地区的分布海拔较低,内陆地区的分布海拔较高,这是由于沿海地区水分条件较好所致。
答案:8.D 9.
B
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图,完成10~12题。
10.按高纬到低纬排序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甲—丙—乙
11.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
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地形
12.丙图中苔原带缺失的主要原因是
( )
A.纬度低
B.海拔高度低
C.处于阴坡
D.处于背风坡
解析:山麓地区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的水平带一致,同一自然带的分布,纬度越高,其海拔越低。不同纬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差异,影响因素是热量和水分条件的组合,热量因素是主要的。苔原带的缺失是由于丙山所在的纬度低,气温高,而山脉的高度不够,达不到苔原带所需要的较低温度。
答案:10.A 11.A 12.B
二、综合题(共40分)
13.读下面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产生的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
( )
A.①→②→③→④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③→④→⑤
(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利用自然景观示意图,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理解。此图表示了由赤道向两极、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的变化。第(1)题中①、②、③、④四个自然带南北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变化规律。从低纬到高纬太阳辐射的变化,导致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不同,因而这种变化规律的产生是以热量变化为基础的。第(2)题中喜马拉雅山南坡形成复杂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南坡海拔高度低,相对高度比北坡大,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状况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特征。由于喜马拉雅山位于30°N附近,其山麓基带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3)题中从③~⑥自然带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经度地带性差异,这种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答案:(1)热量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不均
(2)C
(3)③为沿海,⑥为内陆,从③~⑥由于水分的递减,而产生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这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4.某位同学对照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画出了亚欧大陆自然带分布的理想模式图(见下图),以便更好地记忆。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5分)
(1)填出图中各自然带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________;自然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码是________。
(3)没有画出的自然带是________,因此,不能详细呈现自然带的____________规律。
(4)在影响自然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应依据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析归纳。第(1)题,由图中自然带的分布可知,①为亚寒带针叶林带,②④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⑤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2)题,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下的自然带不同,但其气候成因都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第(3)题,没有画出的是中纬度内陆的温带荒漠带,因此不能详细呈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4)题,理想模式下没有考虑洋流、地形起伏等因素。
答案:(1)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②④ ④⑤
(3)温带荒漠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4)洋流、地形起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