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40°N~45°N)间某地区地形剖面及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1~2题。
1.甲地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高山草甸带
2.乙地可能有丰富的( )
①风能 ②太阳能 ③水能 ④地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本题组以我国(40°N~45°N)间某地区地形剖面图及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切入,立意较新。明确甲、乙所在位置是解答该题的关键。根据经纬度判断甲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中东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乙位于新疆东部地区,结合图中降水量曲线可知,甲地年降水量在250
mm~350
mm之间,为温带草原带,乙地年降水量在50
mm~80
mm之间,气候干旱,但光照强,风力大,故风能、太阳能丰富。
答案: 1.B 2.A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气候资料图,据此回答3~4题。
3.关于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作用
B.M地7月受下沉气流影响
C.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加湿作用
D.M地1月受上升气流影响
解析: 从气候资料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答案: A
4.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M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山脉右侧自然带成因主要为距离海洋远
C.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热量
D.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海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解析: 南北延伸的山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水热条件共同影响,东西两侧热量条件相同,水分条件差异大。
答案: D
(2014·琼海模拟)下图是南美洲部分地区图。读图,回答5~6题。
5.如果图中山地高原地区植被遭到破坏,那么平原地区最可能出现( )
A.水土流失加剧
B.泥石流频发
C.土地沙漠化
D.河流含沙量增大
6.下图中四幅山地垂直植被带模式图与上图中10°S附近西部山地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5题,若山地高原植被遭到破坏,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加剧和泥石流频发现象,平原地区河流的含沙量会增大。第6题,南美洲10°S附近大陆西岸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山脉西侧为热带沙漠气候,山脉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热带荒漠带和热带雨林带。
答案: 5.D 6.C
(2014·盐城模拟)读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7~8题。
7.关于图中荒漠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影响,降水少
B.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
C.其在亚洲分布面积最大
D.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主要成因
8.关于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该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B.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影响了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
C.反映的是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地区分布在大陆东部
解析: 第7题,图中荒漠带生长积温达8
000
℃、可能蒸发量达2
200
mm、年均温20
℃,说明位于热带;而年降水量200
mm左右;据此可判断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主要是受副高或信风影响形成的;非洲热带沙漠气候区面积最大。第8题,图中显示生长积温、年均温等热量要素逐渐变化较明显,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依据硬叶林带可判断可能是地中海气候区,则典型分布地区在大陆的西部。
答案: 7.A 8.A
甲、乙两图代表安第斯山脉东西两坡上的植被分布图,①~⑦代表不同的植被。完成9~10题。
9.植被①所在的自然带是( )
A.热带荒漠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山地垂直带
10.下列因素对东坡植被⑤的形成起主要影响的是( )
A.土壤
B.洋流
C.地形
D.人类活动
解析: 第9题,由图中信息可知,植被①主要位于南北纬10°之间的山麓地带,其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其下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第10题,从自然带分布规律可知,甲图表示安第斯山脉东坡,可以判断其在30°S~50°S,为热带荒漠带,主要是由于位于安第斯山脉背风坡造成的。
答案: 9.C 10.C
雪线是指山峰终年积雪的下限。下图是北半球著名山脉与山峰雪线平均高程(单位:m)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显示出影响山地雪线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降水量
C.海陆位置
D.纬度位置
12.下列关于图中山脉与山峰实际雪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珠穆朗玛峰南坡比北坡雪线高
B.内华达山西坡比东坡雪线低
C.3
000
m是阿尔卑斯山雨季雪线
D.1
200
m是斯堪的纳维亚山冬季雪线
解析: 第11题,由图可知,影响图中不同山峰雪线高度差异的因素是不同山峰所处的纬度不同,不同山峰出现气温低于0
℃的高度不一样。第12题,同一山脉,因坡向差异导致降水差异,使雪线存在坡向差异。珠穆朗玛峰南坡是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内华达山西坡是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雪线是指山峰终年积雪的下限,由于夏季气温高,积雪融化,积雪下限上升,因此,雪线与夏季的积雪下限相同。
答案: 11.D 12.B
二、综合题
13.下面两幅图模拟的是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的目前分布状况和未来(2050年)的可能分布状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例A、B两类植被所属的自然带分别为:A__________;B________。
(2)甲图中由C至D植被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____地域分异规律,影响这种分异规律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__。
(3)与当前相比,未来(2050年)植被类型在分布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4)导致植被类型在地区分布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受此影响,我国台湾岛和台湾海峡面积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解析: 根据当前气候条件下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类型的分布图可知,A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为温带草原带。图甲中从C到D,离海洋越来越远,降水量也越来越少,植被逐渐由草原过渡到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对比两幅图可以发现,图乙中不少自然带的分布北界都朝北方推移了;具体而言,我国寒温带针叶林几乎消失,热带季雨林的面积显著扩大。这显然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
答案: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2)从沿海到内陆的 水分
(3)位置:各类植被整体向北推移;范围:寒温带针叶林几乎从我国区域消失;青藏高原高寒植被面积将明显缩小;热带季雨林面积扩大。
(4)全球气候变暖。台湾岛面积可能变小,台湾海峡可能会变宽。
14.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部分区域图。
材料二 我国部分山地自然带及植被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中A是________山脉,B是________山脉,C是________山脉,D是________山脉。
(2)若材料二中各山地分别属于材料一图中的四座山脉,那么①可能属________山脉;②可能属________山脉;③可能属________山脉;④可能属________山脉。(填字母)
(3)①山地中M处植被可能是( )
A.常绿阔叶林
B.高山草原
C.针阔混交林
D.落叶阔叶林
(4)①山地中南坡的森林植被比北坡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①~④中森林分布状况与此原因相同的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②山地南北坡基带存在差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②→④→①基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的分异规律。
(7)④→①→③基带也有区别,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__的分异规律。
解析: 第(1)题,根据A、B、C、D山脉的位置判断。第(2)题,根据各山地自然带基带判断所属山脉。第(3)题,①是阴山,基带为温带草原带,M带之上为针叶林,故M带应为针阔叶混交林。第(4)题,①、③、④两侧自然带分布不同主要都与降水因素有关。第(5)题,②是秦岭,南北两侧的气候区不同,故南北坡基带不同。第(6)、(7)题,由于基带为当地自然带,故②→④→①基带变化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④→①→③基带变化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 (1)阿尔泰山 阴山 太行山 秦岭
(2)B D A C (3)C
(4)南坡降水丰富 ③④
(5)南北坡基带所处气候类型不同(南北坡基带热量条件不同)
(6)热量 由赤道到两极地域
(7)水分 垂直地域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