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及其分布。
2.
掌握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与表现。
3.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评价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重点难点】
1.自然带的的形成。
2.
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尤其是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法、比较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体现:不同的空间尺度,①______有大有小。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包括②______分异和海陆分异。
(2)③________的地域分异: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2.陆地自然带:由气候、④______和土壤共同形成,具有一定⑤______、呈⑥______分布。
二、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原因:⑦________的纬度差异。
2.分异基础:⑧____。
3.分布
三、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原因: ______分布
2.分异基础: ______变化。
3.分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景观依次为 ______带、 ______带、 ______带。
四、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原因:随海拔的变化, ______状况差异很大。
2.分布:从 ______到 ______呈垂直分布,与山地所在的 ______、 ______密切相关。
【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材料 教材P91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P92图5.7热带雨林景观和图5.8苔原景观。
1.不同的气候带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何?且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如何?
2.图5.7与图5.8的对比,体现了怎样的地域分异规律?原因是什么?它们在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方面的差异是什么?
3.分析说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与分布?
探究点二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材料 教材P92图5.9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图5.10温带荒漠。
“巴黎—北京国际汽车拉力赛”的路线,横穿亚欧大陆。参加拉力赛的运动员所经历的自然景观依次出现的顺序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
1.比较分析图示两个地区的景观差异。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含义、形成因素是什么?景观变化及延伸方向是怎样的?
3.怎样理解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中纬度地带最明显?
探究点三 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
探究材料 教材P93图5.11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
1.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与该山所处纬度有何关系?
2.图中北坡为何缺少森林带?
3.南坡高山草甸为何位置比北坡高?
4.为何南坡带谱较完整?
5.分析说明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1.陆地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植被
下图是世界自然带的一部分,据有关知识回答2~3题。
2.据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地区可能位于( )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
C.澳大利亚大陆
D.南美大陆
3.图中反映陆地环境的分异规律是(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D.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读“某大陆山地植被类型垂直分布图”,完成4~5题。
4.据图判断N地植被类型最有可能为(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针阔叶混交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该山地最可能位于( )
A.北美大陆
B.南美大陆
C.欧洲大陆
D.非洲大陆
二、综合题
6.图1为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图2为珠穆朗玛峰自然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
为基础产生的。
(2)自然景观③→⑤→⑥的变化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
为基础产生的。〖JP〗
(3)图2自然带的分布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地域分异规律,此规律同
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4)珠穆朗玛峰北坡没有森林植被的原因是
。
(5)说出⑥地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区气候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
【拓展提升】
一、选择题
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的自然景观( )
A.以东西方向变化为主
B.以南北方向变化为主
C.以热带荒漠植被为主
D.以亚热带常绿林为主
2.图中陆地东部海域( )
A.有寒流经过
B.有世界著名大渔场
C.洋流自北向南流动
D.等温线向北凸
右图为“亚洲东部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自然带的分布主要体现了(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带P在大陆东岸分布纬度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太阳辐射
C.洋流因素
D.大气环流
下图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判断5~6题。
5.图中①②③代表的自然带依次是( )
A.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积雪冰川带
B.针叶林带、积雪冰川带、高山灌木林带
C.高山灌木林带、针叶林带、积雪冰川带
D.积雪冰川带、高山灌木林带、针叶林带
6.该山南坡比北坡垂直自然带显著的主要原因是南坡( )
A.纬度低
B.相对高度大
C.向阳坡
D.迎风坡
读“珠峰南坡海拔6
300米以上白天大气环流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与图中海拔7
500米以下相比,海拔7
500米以上几乎没有积雪的主要原因是( )
①坡度陡 ②风力大 ③降雪少 ④气温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下列地点白天降水量最大的是(提示:水汽绝大部分来源于6
300米~7
500米的积雪表面)(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综合题
9.图①是非洲大陆植被类型分布示意图,图②上下两部分分别是非洲西部沿海A-L各地1月份和7月份降水量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部题。
(1)图②中甲月份表示的是________月份,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A、L两地降水季节分配的共同特点及其原因。
(3)M、K两地同处在回归线附近,但两地植被类型差异显著。试分析形成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4)A、L两地植被类型相同,但L地面积狭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非洲植被类型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成因。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知识链接]
①规模 ②温度带 ③陆地环境 ④植被 ⑤宽度 ⑥带状 ⑦太阳辐射 ⑧热量 ⑨东西 ⑩南北 海陆 水分 森林 草原 荒漠 水热 山麓 山顶 纬度 高度
[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
1.不同的气候带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现以北半球为例对应如下:
2.两幅图的对比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原因是由于纬度差异而造成的热量差异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景观特征不同,如下表所示:
自然景观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热带雨林
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降水丰富,河流水量丰富,水位变化小
热带雨林茂密,猩猩、河马
砖红壤
寒带苔原
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为寒带苔原气候
蒸发微弱,地表湿润,河流结冰期长
低矮的灌木、草丛、苔藓、地衣,驯鹿、北极孤
冰沼土
3.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与分布,分析如下:
含义
概念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自然带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的方向,即南北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
形成
基础因素
以热量为基础
变化趋势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分布
显著地区
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横贯大陆的自然带
冰原带、苔原带和针叶林带(高纬度),热带雨林带(低纬度)
中纬度
大陆东岸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低纬→高纬)
大陆西岸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低纬→高纬)
大陆内部
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低纬→高纬)两侧: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低纬→高纬)
探究点二
1.列表比较这两个地区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如下表所示: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项目
内容
概念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依次更替
形成基础
水分变化
根本因素
海陆位置差异,导致从沿海向内陆干湿状况差异大
景观变化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沿海→内陆)
自然带更替方向
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即东西方向或经度变化的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经线方向,即南北方向
分布地区
中纬度大陆地区最显著
3.中纬度地区,大陆宽阔,内陆距海较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沿海与内陆水分差异大,反映在植被上,从沿海向内陆由森林逐渐过渡到草原再过渡到荒漠,动物、土壤等要素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经度地带性特征。
探究点三
1.基带与水平带一致,纬度越低、海拔高度越高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完整。
2.北坡海拔较高,不具备森林带所需的水热条件。
3.南坡热量条件较北坡好。
4.南坡所处纬度低,且相对高差较大,因此垂直方向上水热差异大。
5.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项目
内容
概念
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规律的更替
形成基础
热量、水分
影响因素
纬度位置、海拔
自然带更替规律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类似于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的水平地域分异
明显分布区
中低纬度高山地区
[基础达标]
1.
D
2.A 3.A
4.C 5.B
6.
(1)从赤道到两极
热量
(2)从沿海到内陆
水分
(3)垂直
从赤道到两极
(4)北坡的基带处于4
000多米的高度,热量不足以生长森林
(5)⑥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干燥);影响:河流稀少,流量小;荒漠植被,沙漠广布。
[拓展提升]
1.A 2.C
3.B 4.C
5.A 6.B
7.A 8.C
9.
(1)7 A地为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
(2)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或雨热不同期)。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影响。
(3)M地受暖流影响,信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且处于迎风坡;K地受寒流影响,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或吹离岸风)。
(4)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L地位于30°S附近,向南陆地狭小
(5)热带植被面积广大:非洲纬度低,大部分地区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对称分布:赤道横贯中部,南北所跨纬度大致相等;干旱植被面积广大:受副热带高气压和信风带影响地区面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