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5《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八上5《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4 13:1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 探究”的第六则阅读材料,曾发表于《人民海军报》,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学生学习本文,能够落实“新闻体裁比较”的核心目标,培养“梳理事实”的阅读能力,体会“文学性与新闻性融合”的表达艺术,深化“家国情怀”的价值引领,延伸“新闻阅读与写作”的实践能力。相比前几课,本文篇幅相对较长,故拟用两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笔者以“声如千骑急,气卷万山来”为主题展开,引导学生通读新闻,了解新闻事件的基本要素,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目标
1.通读新闻,了解事件的基本要素。
2.解构新闻,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3.播报新闻,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学重点
1.通读新闻,了解事件的基本要素。
2.播报新闻,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教学难点
品读语句,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航空母舰已是现代海军不可或缺的武器,也是海战最重要的舰艇之一,是现代海军不可或缺的利器,也成为了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着惊海天,去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经过。
二、初读,知“一着”
1.默读课文,梳理6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预设——
何时——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到9时08分
何地——渤海某海域
何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
何事——工作人员
何故——航母必须要能携带舰载机作战
如何——航母舰载机着舰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2.这是一篇在报纸上刊登的新闻,如果要借助电台播出,篇幅过长,请结合所学知识,将本文改写成一则消息(150字以内)。
预设——
本报讯 昨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迎来历史性时刻——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在渤海某海域,飞行员戴明盟驾驶战机精准钩住阻拦索,稳稳停在甲板,全程仅用数十秒。此次试验突破了舰载机起降关键技术,标志着我国海军进入航母时代,国防现代化建设迈出重要一步。军事专家称,这一成就缩短了与世界海军强国的差距。
三、解构,析“一着”
1.跟此前学过的新闻不同,本文不仅有客观事实,还有作者的主观评论,跳读课文,找出作者描述着舰经过的部分,看看整个着舰过程分成了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句予以概括。
预设——
准备阶段:辽宁舰调整航向,建立着舰航线,飞行员进入待飞状态。
进场阶段:舰载机从3000米高空下降,调整姿态对准甲板跑道。
着舰瞬间:战机以近乎垂直角度俯冲,尾钩精准钩住阻拦索。
成功着舰:飞机滑行数十米后停稳,甲板工作人员欢呼庆祝。
追问:在这几个阶段中,作者重点描述了哪个阶段,为什么要以这个阶段为重点?
预设——
作者重点描述了着舰瞬间阶段。
原因:这一阶段是整个着舰过程中技术难度最高、风险最大的核心环节,直接决定任务成败。通过细节描写(如“近乎垂直角度俯冲”“尾钩精准钩住阻拦索”),能集中展现飞行员的高超技能与舰载技术的突破,凸显事件的历史性意义,增强文章的紧张感与感染力。
2.朗读着舰瞬间段落,抓住精彩词句,说说作者是如何写出紧张感与感染力的。
预设——
作者在描写着舰瞬间时,通过精准动词、感官细节与短句节奏营造紧张感,以比喻修辞与情感共鸣增强感染力,具体表现为:
动词锤炼与瞬间定格:用“触”“钩住”“滑行”“停住”等动词,既准确还原了舰载机着舰的技术细节,又通过文学化表达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符合“惊海天”的宏大主题。。
感官叠加与环境渲染:结合视觉、听觉、触觉描写,立体呈现现场的惊险氛围,例如“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的听觉比喻,强化冲击力。
短句与节奏控制:巧用“刹那间”“一瞬间”等时间词,加快叙事节奏,模拟现场分秒必争的紧张感,使读者心跳与事件进程同步。
四、评述,感“一着”
1.精选第22自然段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品析议论、抒情的表达效果。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有的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有的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有的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我们很激动。
预设——
同是排比句,叠用“多少人”,抒情味浓,感情和语气步步加强。叠用“有的人”,只是几种情况的的罗列,没有抒情味;结尾用反问句,更加强了抒情的语气,增强语言的感彩,富有力量,用肯定句则没有这种效果。
2.题目说,“一着惊海天”,联系全文看,这个“惊”应该如何理解,这“一着”惊了谁?
预设——
不仅是自然界的天和海,还应指生活在海天间的人,中国人和外国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惊险场面和着舰成功后的惊喜,感受了作者写法的精妙。下一节课,我们将本文与其它文章进行对比,了解通讯这一文体的独有特点。
六、布置作业
1.对比阅读本文与本单元其它课文,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如果你是现场采访的记者,你会采访谁?提出什么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结合已学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2.比较阅读,感受文体差异,感受通讯特征。
3.还原现场,了解新闻采访,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比较阅读,感受文体差异,感受通讯特征。
2.还原现场,了解新闻采访,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还原现场,了解新闻采访,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本单元是一个新闻单元,此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消息和新闻特写两种新闻体裁,通过上节课的阅读,大家初步掌握了文章内容,请大家想一想,除了篇幅更长之外,跟此前学过的新闻相比,本文还有哪些不同?
(起始问题,重在激趣生疑,不追求答案正确性)
二、通读,梳理结构
1.一篇完整的新闻作品,应该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通读全文,找出本文的导语、背景和结语,说说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
预设——
(1)导语
内容:文章第一二段
作用:明确时、地点、人物、事件;通过“海风呼啸”“海浪澎湃”等环境描写,营造紧张庄重的现场感,引出“首次着舰”这一核心事件。
(2)背景
内容:文章第三段、第四段和第21段
作用:强调“首次着舰”承载的“强军梦想”,赋予事件历史厚重感;通过对比、数据说明技术风险,结合“白手起家”“技术封锁”“殚精竭虑”等描述,展现中国突破技术难关的不易。
(3)结语
内容:文章第19段和最后一段
作用:以“V”字这一视觉符号直观呈现成功,呼应开头“关键时刻”,完整收束事件过程;通过“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将具体事件提升到国家与民族层面,凸显其作为“历史性突破”的价值,强化民族自豪感。
2.新闻作品的典型特征是真实性、时效性和准确性,通读全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出这些特点的?
预设——
真实性:导语清晰交代事件核心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符合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基本要求;文中大量技术细节、环境描写及人物状态,均来自现场观察,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
时效性:记录“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这一即时性重大事件,捕捉“关键时刻”的现场动态,同时,见报时间和新闻时间相隔仅2天,符合新闻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时效性要求
准确性:背景部分引用具体数据(“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某大国海军坠毁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以客观事实凸显任务风险,避免主观臆断。
三、比读,感受特点
1.对比阅读本文和《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分析其异同(从材料组织、文章布局等方面思考。)
预设——
相同点:均以核心事件时间线为主线,围绕“起因—经过—结果”展开,清晰呈现事件关键环节(如《一着惊海天》的“着舰准备—着舰过程—成功欢呼”,《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的“发射—对接—进入核心舱”);均引用权威信源(如前者提及“现场总指挥”“飞行员报告”,后者标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确保新闻真实性。
不同点:《一着惊海天》多维度材料融合,侧重“过程叙事”,《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单一事件聚焦,侧重“成果确认”;《一着惊海天》采用“铺垫—高潮—升华”紧凑结构,《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采用“线性流程”简洁结构,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一着惊海天》详写“过程细节与情感共鸣”,《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详写“技术参数与成果意义”……
2.对比阅读本文和《“飞天”凌空》,说说分析其异同(从材料组织、文章布局等方面思考。)
预设——
相同点:两篇均以“瞬间突破”为核心,通过放大关键动作展现事件冲击力;均运用精准动词、比喻修辞及正侧面描写,增强画面感;均通过场景描写与细节传递正能量。
不同点:《一着惊海天》多维度材料融合,凸显“风险与突破”,《“飞天”凌空》单一瞬间聚焦,凸显“动作美感”;《一着惊海天》采用了“铺垫—高潮—升华”的纵深结构,《“飞天”凌空》采用了“线性流程+片段放大”的扁平结构;《一着惊海天》详于“背景与意义”,兼顾“技术细节”,《“飞天”凌空》详于“动作分解”,略于“背景与意义”……
3.通过以上分析,你觉得通讯有怎样的特征?
预设——
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四、溯源,还原采访
1.采访所得的事实是本文新闻事实的主体,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是如何获取新闻事实的?
预设——
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起飞训练的消息后,记者多方协调,随直升机飞降正在海上训练的辽宁舰,从高空中目睹了“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的场景。现场采访中,记者获准进入辽宁舰舰岛塔台这一最佳位置采访,得以从这个最佳视角见证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的全过程,掌握了舰、机两方面的大量新闻事实。具体而言,包括观察所得的事实与记录所得的事实。除此外,作者还搜集了一些与航母舰载机着舰有关的资料,掌握了“非现场”的事实。
2.想一想,采访过程中,记者们采访了哪些人,分别问了哪些问题?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开放性问题,能聚焦新闻内容既可。)
3.讨论:通过阅读本文,你觉得新闻采访有什么价值?
预设——
新闻采访不仅是“获取信息的手段”,更是“连接事实与公众、个体与时代、当下与历史”的纽带。它让新闻超越“信息传递”的表层功能,成为记录时代精神、凝聚社会共识、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是学生,走进在通讯文章的芳草地,含英咀华,静心揣摩其中的情感;口诵心维,潜心挖掘其中的意蕴……
今天我们是记者,是主播,是“无冕之王”,是亲历者,是见证者,我们学习通讯,设置提问,深入探究英雄使命。
今天,我们是爱国的少年!我们的心跳与祖国紧紧相连,歌颂伟大的祖国,祝愿伟大的祖国,航海航天,英雄辈出,永远富强!
六、布置作业
1.阅读人物通讯稿《“辽宁舰”上最后八天七夜-----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感受和本文的异同。
2.结合本文和《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