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23《孟子》三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练习题
一、默写题(每空1分,共10分)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______,所以动心忍性,______。
2. 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
4. 然后知______,______也。
二、文学常识填空(每空1分,共5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作者是______(时期)的思想家______,他被尊称为“______”,主张“______”。
三、重点词语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______)
2. 行拂乱其所为(拂:______)
3. 曾益其所不能(曾:______)
4. 衡于虑(衡:______)
5.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士:______)
四、句子翻译(每题4分,共20分)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五、阅读理解(共35分)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开头列举了舜、傅说等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有什么作用?(8分)
2.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句话的含义。(9分)
3. 文章是如何从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论证中心论点的?(9分)
4.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9分)
六、拓展探究(共30分)
1. 请再列举两个“生于忧患”的历史人物事例,并简要说明其经历。(15分)
2. 结合本文观点,谈谈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忧患意识。(15分)
参考答案
一、默写题
1. 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
2. 困于心;衡于虑
3.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告子下;战国;孟子;亚圣;仁政
三、重点词语解释
1. 起,指被任用
2. 违背
3. 同“增”,增加
4. 同“横”,梗塞,指不顺
5. 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四、句子翻译
1.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2.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能力。
3. 内心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4. 如果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5. 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五、阅读理解
1. 作用:开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逆境中被起用并成就大业的事例,引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论述,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人才需经磨难造就”的观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2. 含义:这句话从个人角度阐述了人在困境中才能成长的道理。人常常犯错,才能改正错误;内心困惑、思虑阻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想法)从脸色上显露、从言语中表达出来,才能被人理解。强调了逆境对个人意志和能力的磨砺作用。
3. 论证思路:文章先从个人层面,通过“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论述逆境磨砺能使人增长才干;再从国家层面,通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从反面论述无内忧外患会导致国家灭亡。最后总结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论证全面而深刻。
4. 理解:这句话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也适用于国家发展。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些困境能激发我们的潜能,让我们变得更强大;如果一味贪图安逸,就会消磨意志,停滞不前。对于国家而言,拥有忧患意识,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结合实际举例即可,如个人学习中遇到难题不退缩,国家在科技领域面对竞争压力不断突破等)
六、拓展探究
1. 示例:① 越王勾践:战败后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终复国雪耻。② 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发愤著书,完成《史记》。(事例具体,体现“忧患”与“成就”的关系即可)
2. 示例:在学习中,不满足于现状,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制定更高目标并为之努力;在生活中,居安思危,关注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在集体中,积极参与竞争,勇于接受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