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学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学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30 06:1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思想束缚,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5.通过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问题与对策,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动力和发展规律。
学习重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得以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2.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
学习难点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动力和发展规律。
课前预习
知识准备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教材助读
考点1
对外开放的前沿
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
发展的主要动力。两者是
的关系,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
,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珠江三角洲由东江、
、西江三条河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冲积而成,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
,靠近东南亚。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指我国广东省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
、中山、肇庆、江门、
、东莞、惠州、佛山、
,现还包括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国际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契机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
,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上升,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即进行产业转移)
国内背景
对外开放政策
先机
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
地理条件
良好的区位条件
内因
位于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得以发挥
的优势,就近接受产业扩散,参与国际分工
侨乡之一
有着共同的
和亲密的血缘关系,利于招商引资
考点2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90年以后
问题
有工业基础

贫乏
优势不明显
成本优势丧失
优势
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
优势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工业实力大为
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
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
调整时期
主导产业
密集型产业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
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
原因
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
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
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
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
影响
带来的
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
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
的进程。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
,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②城市的规模迅速
。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考点3
问题与对策
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

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

2.问题表现:
面临困境,
相对落后,
问题日趋严重
3.对策:
(1)、
调整:发展重工业与
,推动产业升级。
(2)、加强

预习自测
1.珠江三角洲地区优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A.郊区城市化
B.城市人口比重逐步降低
C.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D.涌现出大量卫星城
读中国工业化结构指标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比较图,回答3、4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
3.A、B、C表示工业化的三个指标,其中A表示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则
①B表示农业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
②C表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③B表示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
④C表示工业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与国际还存在的差距是
①就业劳动者的素质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②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比重的一半
③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约为国际通用标准的一半
④工业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重约为国际通用标准的一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二大城市密集区。据此回答5~7题。
5.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迅速提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③良好的区位条件
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⑤工业基础雄厚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6.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
A.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
B.重化工业产业基地
C.轻纺工业产业基地
D.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7.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地区相比,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其原因是
A.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实行了更优惠的政策
B.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限制
C.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劳动力资源更为丰富、廉价
D.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唐地区水资源、矿产资源比珠江三角洲地区更丰富
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质疑探究
1、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
2、根据图4.24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比较各区域城市化推进动力的差异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 试分析其原因
当堂检测
2008佛山二模)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C.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D.该国可能属发展中国家
2.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A.资金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源密集型产业
D.现代服务业
3.珠江三角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生机活力的地区之一,与其无关的优势条件是(

A.区位优势
B.政策优势
C.矿产资源优势
D.侨乡优势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此完成4-6题
4.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B.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5.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津京唐地区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比,其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6.为了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劲不足的问题,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应重点发展


A.劳动密集型工业
B.技术密集型工业
C.石油、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D.电子、食品、高档服装工业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选择题
1.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
B.各个城市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发展
C.各个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相互竞争,不利于城市进一步发展
D.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逐渐减弱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2~3题。
2.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
A.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3.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
A.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D.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深圳在改革开往以前还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小渔村,设立特区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一个大城市。据此回答4—5题。
4.深圳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地理位置
B.政治因素
C.交通因素
D.科技因素
5.我国加入WTO后,影响深圳进一步发展的新的主要因素是(

A.环境
B.旅游
C.交通
D.科技
6.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①环境污染加重
②人口出现负增长
③农业用地急剧减少
④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
⑤产业布局不合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⑤
下图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的城市数量变化示意图,据图回答7~8题。
7.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从上述城市群的发展来看,影响城市化过程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
B.自然条件
C.人口数量
D.人口迁移
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据此回答9~10题。
9.
2001年广东省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86%,城镇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重约为42%,这两个比重的差距如此之大说明广东城市化


A.明显过快 
B.明显滞后
C.发展比较合理   
D.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10.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不包括(

A.
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B.城乡差别很小
C.
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D.
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二、综合题
8.根据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苏南地区城市化呈现出“众星捧月”之势,即中心城市发达,受其辐射的周边县、区和村镇也发达,自西向东有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南通、上海等,由于大城市的带动,形成城市群或城市带,周边繁星璀璨,形成发达的县、区及村镇体系,呈“捧月”之势。读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南城市化模式诞生在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最密集的江南水乡。下图为我国苏南地区城市化模式示意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材料二
下图为苏南地区工业产值示意图和外来劳动力产业部门比重图
(1)说明该镇的支柱性产业及其主要的竞争优势。
(2)分析该镇能吸引大量的外来劳动力的主要原因。
(3)该镇的经济要实现持续增长,应重点发展哪些产业部门?原因是什么?
(4)近年来苏南地区电子装配企业向苏北和皖中地区转移,与苏南地区相比苏北和皖中地区发展电子装配业有何优势?
(5)简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模式城市化的意义和特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