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时1 对外开放的前沿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通过了解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背景,学会分析一个地区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3.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阶段及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1.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①___________。
2.相互关系:区域②___________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工业变化
(1)20世纪80年代前:工业基础比较③_________,主要分布在广州市。
(2)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④___________基地之一,且成为仅次于⑤___________地区的城市密集区。
2.国际国内背景及地理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⑥___________调整。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⑦___________,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⑧___________;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⑨___________,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⑩___________。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3)良好的区位。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 ___________,靠近东南亚。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 ___________和亲密的血缘关系。
思维活动
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何要在发展中国家寻找出路?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年~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___________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 ___________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 ___________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___________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 ___________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___________产业
___________产业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探究点一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探究活动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地区发展经济的有利自然地理条件。
(2)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是什么?
(3)香港对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有何影响?
反思归纳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条件
探究点二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广东流传着反映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阶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轻工业起步时的顺口溜:三水一瓶水(健力宝饮料),顺德一把扇(各种名牌电风扇),鹤山一条毯(拉舍尔毛毯)。20世纪90年代后,众多优势如政策、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等逐渐丧失,但多年初级阶段的积累已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资金、设备、人才、经营管理经验优势明显,所以在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中能抓住机遇,顺利实现产业的升级。而今,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下面为“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过程和起步阶段外资工厂基本生产模式示意图”。
(1)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早期的基本生产模式是什么?为什么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什么工业产值增长较慢?
(2)第二阶段有哪些优势条件逐渐丧失?在众多优势条件逐渐丧失的前提下,为何能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3)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工业结构主要不同是什么?
反思归纳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1990年以后进入第二阶段。两个阶段的特点如下: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1.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得益于( )
A.优惠政策
B.便利的交通
C.劳动力资源丰富
D.矿产资源丰富
2.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是( )
A.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C.原有工业基础较好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低
( http: / / www.21cnjy.com )收入为年人均国民总收入995美元及以下,中等收入为996~12
195美元,高收入为12
196美元及以上。其中,中等收入标准又以3
945美元为界划分为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2010年我国人均GDP
4
277美元。读下图,回答3~4题。
3.我国与同等收入国家相比较城镇化率较低,其原因是( )
A.农民工进城不利于城镇化
B.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C.农村剩余劳动力少
D.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入城
4.工业化能够带动城镇化迅速发展,山东半岛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靠近韩国、日本,便于承接产业转移
B.矿产资源丰富
C.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中点,水陆交通便利
D.国家政策支持
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
( http: / / www.21cnjy.com )、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完成5~6题。
5.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当地市场广阔
B.水运便利
C.科技实力强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6.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A.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
B.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
C.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
D.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
读“三种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图”,完成7~8题。
7.下列地区中,其发展模式与①相符的是
( )
A.美国“硅谷”
B.德国鲁尔区
C.意大利新工业区
D.长江三角洲
8.20世纪80年代初,影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 )
A.侨乡
B.政策
C.交通
D.劳动力
9.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例一和图例二分别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
A.轻纺工业
B.高新技术产业
C.制造工业
D.汽车工业
(2)上图中反映了怎样的过程?
10.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山东省总面积15.78万平方千米,2010年城镇化水平为49.68%。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
286万增加到1
870.3万。近年来山东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1)从材料和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
( http: / / www.21cnjy.com )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3)山东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学习目标定位] 1.分析珠江三角洲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2.通过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力和发展规律。
1.问题出现的原因:受地区①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和②___________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③___________,该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出现的问题
(1)④___________面临困境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⑤___________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⑥___________,而珠江三角洲受⑦___________的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a.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特别是⑧___________的危害。
b.水污染严重,“⑨___________”缺水问题突出。
c.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d.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e.森林面积减少,⑩___________日趋严重。
3.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以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 ___________、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建以 ___________、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规划与管理: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 ___________的治理;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
探究点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问题与对策
探究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
材料二 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急剧上升,城市规模过度膨胀,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居住、教育、交通、治安管理、环境问题等“城中村”现象比较普遍(如图)。“城中村”就是在城市和村落之间存在的“混合社区”。“城中村”的生活方式已经完全城市化了,“村民”们也都居住在市区,甚至是中心市区,他们已经完全不再从事或基本上不再从事属于农业范围的职业,甚至他们的户籍也已经全部或绝大部分转为城市户口。珠江三角洲作为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也出现了环境质量下降的趋势,这个地区承受全省64%的工业污水和74%的生活污水。据广东省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近几年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的监测,这个地区的酸雨已在50%以上。珠江三角洲目前酸雨的年均值已与北美、日本、西欧的重酸雨区相似。
材料三 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出现的问题,可有的放矢采取对策。珠江三角洲地区轻工业发达,但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应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靠外资推动。各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如下图)。
(1)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2)①“城中村”的存在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②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③结合材料一、二总结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3)①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哪些城市为核心?这些城市应如何发展以避免结构趋同?
②珠江三角洲地区针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哪些对策?
反思归纳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其对策
1.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内经济腹地范围的自然因素主要是( )
A.地形的阻隔
B.水源不足
C.夏季气温偏高
D.河流航运里程较短
2.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包括( )
A.香港、广州、澳门
B.珠海、广州、深圳
C.香港、广州、珠海
D.香港、广州、深圳
3.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故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耕地面积增加
D.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被生长,没有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4.针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问题,对症下药,珠江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应当是
( )
①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③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 ④改造并逐步淘汰耗能大、污染重的企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显不足,而且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据此完成5~6题。
5.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
A.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6.“城中村”的主要经济活动是( )
A.工商业
B.农牧业
C.第一产业
D.旅游业
区域联办,环境共治,机遇共享……2010年11月12日开幕的亚运盛会,给火热推进中的珠三角一体化进程“熊熊”地“加了一把火”,成为了珠三角城市群更趋紧密的“催化剂”。据此回答7~8题。
7.珠三角构建大城市群的优势是( )
A.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
B.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
C.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吸引外资和管理经验
D.科技力量雄厚,位居全国首位
8.下列关于构建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构建大城市群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B.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将成为我国的经济核心
C.区域内统筹规划,加强分工与合作
D.基础设施建设可优先于环境保护治理
9.改革开放30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了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读“珠江三角洲范围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两点即可)
(2)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工涌向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原因是
( )
A.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
D.文化因素
(3)随着经济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原有的许多竞争优势逐渐丧失,试分析其主要原因。(不少于四条)
(4)“十二五
”规划期间,珠江三角洲应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高成本时代的挑战?(不少于三点)
10.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泛珠三角是指珠三角及与其联系比较密切的经济地区,包括港、澳和粤、桂、闽、赣、湘、滇、黔、川、琼9省区。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治稳定、市场潜力巨大、劳动力成本低、产业配套能力强和现代物流发展快等优势,珠三角成为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阵地。而珠江三角洲又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到目前,它已经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
材料三 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图
(1)简要分析说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的有利区位因素。
(2)材料二图中A代表的产业是什么?在第一次产业升级与转移中,珠江三角洲地区A产业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制约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做好第二次产业升级工作?
[能力提升]
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11~12题。
11.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
A.城市化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
C.用地紧张
D.人口数量
12.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
A.“民工荒”现象严重 水污染严重
B.企业间过度竞争 经济腹地较小
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 缺乏政策支持
D.改革开放迟缓 资金严重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