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一、课标要求和课标解读
课标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课标解读可以从两方面解读,一是结合本章节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二是通过书本案例教学,应提取分析区域某经济发展的方法和技能。
知识与技能
第一节
掌握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掌握区域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
1、了解东北地区的范围、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本特点。2、理解东北地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形成不同特色的农业布局。3、理解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形成原因及特点。4、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5、理解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1、学会分析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布局特点的基本方法。2、了解区域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和途径的能力。
通过本节的学习,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必须还应具备课标“三维”的其他二个维度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
( http: / / www.21cnjy.com )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本节教材教学思路分析
分析地理条件(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农业布局的特点---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区),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农业发展方向(平原区,西部草原区,山区)
本节的教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主题一
东北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主题二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区域内部布局特点);主题三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存在问题、农业主要发展方向)。
三、学情分析
学生基本掌握农业区位分析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通过前几单元的学习,学生基本具备了读图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案例学习的方法已了解。但学生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仍不足,在学完东北地区,用同样的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时,但具体某一区域的地理背景知识比较模糊,这仍然是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教材的糅合问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采用歌曲“松花江上”或“小品”,感性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状况。
学习主题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背景
通过读东北地区位置、气候、地形、土壤、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通、工业分布等图,确定东北地区的位置及范围,具体评价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区位条件,得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主要优势是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然后从质和量两方面去分析。
知识结构:
1、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的内在联系
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种、耕作制度和生长季节等。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2、地形---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地面结构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水绕
山地
西部
大兴安岭
森林资源丰富
北部
小兴安岭
东部
长白山地
沃野千里
平原
南部
辽河平原
土地资源丰富
北部
松嫩平原
东部
三江平原
2、工业、交通、人口等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农业发展条件的评价,强调东北地区的突出优势,黑土地及森林资源。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