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目标定位
1.使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变化趋势,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发生的原因。明白国际产业转移是国际竞争的必然结果。2.使学生了解产业转移的重大意义,理解产业转移给东亚地区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3.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国际市场发展变化规律,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世界市场的变化。
核心点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的定义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转移。
2.产业转移的分类
产业转移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国际产业转移、区域产业转移。
所谓国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它是伴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而产生的,突破了国界线的地域限制。
区域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它完全发生在一国境内,没有突破国界线的地域限制。
3.产业转移的原因
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当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变化而使生产成本提高,或扩大产品销售市场面临一些障碍时,企业在原产地的生产利润就受到影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设立工厂等方式,将产品生产的部分甚至全部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4.国际产业转移的规律
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方向一般是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5.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思维拓展 产业转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它是企业追逐利润目标的产物,也是企业实现其规模扩张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核心点二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空间分布
发达国家
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使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期阶段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
改变区域地理景观,将环境污染向外转移,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
就业机会向国外转移,减少了国内就业机会,引起失业人口增加
发展中国家
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快本国或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的产业,组织产品的加工
改变区域地理景观,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污染
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1)日本近一段时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分析(如图):
(2)国际产业转移对日本的不利影响(如图):
类型1
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新技术革命以后,有关美国产业转移的趋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部转移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
B.由南部向北部转移
C.由东部向西部转移
D.由东北部向南部和西部转移
答案 D
解析 美国是个发达国家,新技术革命使其产生大量新兴工业,其产业转移总的趋势是由东北部(老工业区)向南部和西部扩散。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美国的老工业区——东北部工业区,已呈饱和状态,污染严重,地价昂贵,对新兴工业的吸引力减小。新兴工业对传统的原料和燃料需求少,对知识、技术和环境、交通等要求高,所以多在环境优美的西部、南部布局。超高压输电技术和核电技术的发展,现代化交通条件的形成都为这一趋势提供了可能。美国在南部、西部地区发现和开发了原料和燃料,形成了一些以新的原料、燃料为基础的工业中心。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由于美国西部“硅谷”的土地被占用殆尽,许多企业把新工厂建到内地的得克萨斯州,以及东南亚、墨西哥等地,以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的劳动力、土地都很便宜的优势条件。
一个地区工业布局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就会呈现“饱和状态”,如果再建设新的工业部门,就会出现争水、争地、争劳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有些老工业中心不得不向外扩散,在环境及条件适宜、交通便利或是资源丰富的地区布局工厂。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布局的新特点是向其国土南北两端扩展;德国、印度由北部向南部扩展;英国由南部向北部扩展等。
变式练习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大量迁入内地。回答(1)~(2)题。
(1)这种产业迁移( )
A.是第三产业的迁移
B.是技术指向型产业的迁移
C.阻碍了迁入地的城市化进程
D.可能对迁入地的环境造成污染
(2)香港制造企业迁移的原因有( )
①香港地价较高 ②内地服务业发达 ③内地工资水平较低 ④香港人口数量剧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1)D (2)B
解析 对迁入地而言,产业转移有利有弊,利在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弊在可能对迁入地的环境造成污染;劳动密集型企业属于第二产业和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企业;产业转移的内驱力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类型2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下图表示我国某工业公司向异国发展的过程。
a、b、c三国均为发达国家。第Ⅰ阶段,该公司将国内生产的产品销往a、b、c三国;第Ⅱ阶段,该公司分别在a、b、c三国投资设厂,以避开贸易壁垒。据图回答(1)~(4)题。
(1)影响该种工业生产布局的重要区位因素是( )
A.劳动力
B.原料
C.市场
D.动力
(2)根据生产布局的这种变化可以推测,该公司在第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 )
A.品牌优势
B.成本优势
C.管理优势
D.技术优势
(3)该公司为我国和a、b、c三国所设计的产品具有差异,这是因为它们( )
A.劳动力性质的地理差异
B.生产能力的地理差异
C.管理水平的地理差异
D.市场需求的地理差异
(4)一旦关税贸易壁垒降低,该公司还会继续保持在a、b、c三国的生产布局,因为它们仍然有利于( )
A.利用廉价劳动力
B.降低产品运输成本
C.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
D.降低原材料消耗
答案 (1)C (2)B (3)D (4)B
解析 本题以我国某工业公司向异国发展过程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的理解及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图中分析,在第Ⅰ阶段,该企业将生产工厂设在中国,产品除了在中国销售,还向其他a、b、c三国销售,但受贸易壁垒的制约。第Ⅱ阶段,该企业将生产工厂分设在a、b、c三国,产品在各国进行销售,在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不存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不受贸易壁垒的影响,正确从图中获取相关信息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分析某地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应从两方面入手:(1)分析产业向外转移对原产地的不利影响时,要充分利用其提供材料中的因果关系;(2)分析一个地区工业化进程不同阶段的产业特征时,应充分考虑劳动力因素对工业发展的影响。由图中分析,无论是第Ⅰ阶段中国生产产品销往a、b、c三国,还是第Ⅱ阶段在a、b、c三国设分厂就地销售产品,都是为了占有市场。第(1)题依题意可知在a、b、c三国设分厂的目的是为了避开贸易壁垒,故市场因素是该工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第(2)题,该公司在第Ⅰ阶段中产品的出口销售要受到贸易壁垒的限制,增加了产品的成本,故其成本优势会逐渐失去。随着公司的发展,品牌、管理、技术优势会加强,而不是失去。第(3)题,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消费文化,对同一种产品的市场需求也不相同,所以该公司为a、b、c三国所设计的产品具有差异。第(4)题,降低产品成本、追求更高的利润是产业转移的根本因素。贸易壁垒降低后,该公司仍保持在a、b、c三国的生产布局,结合选项可知其有利于降低产品运输成本。(应注意a、b、c三国是发达国家,A、C、D三项所列的产业布局优势较弱)
分析某地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应从两方面入手:(1)分析产业向外转移对原产地的不利影响时要充分利用其提供材料中的因果关系;(2)分析一个地区工业化进程不同阶段的产业特征,应充分考虑劳动力因素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变式练习2 “世界工厂”的称号,19世纪属于英国,20世纪初属于美国,后期属于日本,这项桂冠现在又转给了我国。回答(1)~(2)题。
(1)我国成为“世界工厂”最主要的区位优势是( )
A.我国经济增长迅速
B.我国资源潜力巨大
C.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D.我国改革开放获得巨大成功,吸引越来越多的外资和技术
(2)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工业发展的方向是( )
A.进一步加大优势产业的生产规模,以增加外汇的收入
B.先大力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
C.放慢工业发展速度,优先治理环境
D.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创新型经济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所谓“世界工厂”是指世界加工制造基地,我国之所以成为“世界工厂”最主要的区位优势是我国劳动力数量多,价格低,A、B、D三项虽然也是我国的区位优势,但不是最主要的,因此答案为C。
第(2)题,该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分析,既要考虑环境效益又要考虑经济效益。A项加大生产规模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B项属于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方式,是一种非可持续发展。C项放慢工业发展速度,优先治理环境,这种做法会影响到我国正常的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创新型经济,这种做法既考虑了环境保护,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一、选择题
2006年7月20日“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开幕,并首次提出了“泛北部湾”概念和中国与东盟“一轴两翼”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结合环北部湾区域图.回答
1.环北部湾地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包括
A.环北部湾优越的海上交通枢纽地理位置
B.煤炭资源丰富
C.城市发育程度高,经济发展迅猛
D.技术力量雄厚,对外辐射力强
2.东部经济地带与中、西部经济地带比较
A.东部较重、西部具有资源优势
B.中、西部较东部具有区位优势
C.东部较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
D.中、西部较东部经济发展速度快
3.东盟与环北部湾地区合作领域潜力巨大,主要体现在
①油气资源②旅游资源③宇航技术④钢铁工业
A.①②
B.①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读我国1982---2002年出口商品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4.对表中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初级产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在增加
B.工业制成品的数量与比重都在增加
C.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在持续增加
D.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持续减少
5.为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结合我国国情,应大力发展
A.资源、资金密集型产业
B.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D.劳动、技术密集型产
6.近半个世纪以来,东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其转移的主导产业属于
A.资金密集型
B.劳动密集型
C.技术密集型
D.资源密集型
上海名牌“白猫”洗涤品有声誉,有市场,但因产业结构调整,已不适宜在上海发展;而重庆万县生产洗涤品的全业产、销量低,经济效益差。1995年,两家企业合资组成了“白猫”(重庆)有限公司,安置移民1
000多名。据此回答7~9题。
7.上海“白猫”洗涤品企业参与组建“白猫”(重庆)有限公司的现象(
)
A.属于国际产业转移
B.不属于产业转移
C.属于区域产业转移
D.与产业转移无关
8.促进上海“白猫”洗涤品企业参与组建“白猫”(重庆)有限公司的直接原因是(
)
A.劳动力流动性很强
B.寻找新的企业发展空间
C.在上海生产内部交易成本高
D.万县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
9.“白猫”(重庆)有限公司的组建,对万县区域发展而言,最直接的是(
)
A.促进万县的产业结构调整
B.缩短了产业升级的时间
C.加剧了污染
D.安置部分移民就业
10.1990----2002年,日本失业率上升,关于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大量的外国人171迁人,导致劳动力过剩、失业率上升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本国新增适龄劳动人口多,就业不足,失业率上升
C.大量的产业向海外转移,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上升
D.以上分析都不对
11.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有(
)
①劳动力因素②内部交易成本因素③市场因素④国家政策⑤环境污染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⑤
12.下列关于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④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13.新加坡、韩国、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充分利用本国、本地区丰富的自外资源
B.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走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道路
C.气候适宜、环境优美
D.经济基础好、技术水平高
14.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其原因正确是( )
A.我国西部大开发,使西部的投资环境改善
B.完全是因为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价格比长江三角洲地区低
C.中西部地区拥有更广阔的市场
D.中西部地区拥有更丰富的资源
二、综合题
15.读图回答问题。
(l)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阶段,___年为第一阶段,____年以后为第二阶段。
(2)珠江三角洲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其主导产业是___,
在第二个发展阶段中,其主导产业是____。
(3)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中,工业增加值的增长______,原因是_______。
(4)20世纪9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推进_____的发展;2002年,珠江三角洲成为全国最大
的______产业基地。
16.读“长江三角洲略图”和”珠江三角洲略
图”,回答问题。
(1)填写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的对应字母:杭州市__,京九线___。
(2)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大的综合型工业基地,其发展工
业的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
(3)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
速提高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
(4)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升级面临的困境,究其原因有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2.C3.C4.C5.D6.B7.C8.B9.D
10.C11.A12.B13.B14.A
15.(1)1979一1990
1990
(2)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3)慢 改革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小
(4)高新技术电子信息
16.(1)A
J
(2)能源资源不足,矿产资源缺乏
(3)发达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良好的区位条件;全国最大侨乡之一。
(4)产业基础薄弱,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国内腹地范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