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8 10:0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
教案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水北调三条引水方案;
分析调水区水资源的季节分布;
了解调水区采用的措施和调入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南水北调,学生能了解南水北调的过程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课下阅读准备的能力,以及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一节问题研究课,这节课是研究水资源跨流域调水的问题——南水北调工程。该工程作为我国水资源空间再分配的重大举措,横跨长江、淮河、黄河与海滦河四大流域,三线引水涉及我国东、中、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它可解决北方广大地区的缺水问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同时对促进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南水北调的三线饮水方案,调水区水资源季节分布和措施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调入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学思路与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法。由于这节课是问题研究课,所以这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这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很好的调动课堂气氛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在学习这一部分之前弥补制课外作业,自主收集有关南水北调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教师讲述
问题研究南水北调怎么调
水资源在时空分布是不均衡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中国的水资源分布规律是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为了解决北方缺水问题,我国水利部门对长江上、中、下游引水文艺进行研究,提出了西线、中线和东线引水方案
这节课的内容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引导和总结的作用。学生们的讨论和积极发言是这节课的内容。课堂的时间要留给学生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从不同的方面看待同一问题。
学生讨论共同总结
1.西线2.中线3.西线调水区水资源的季节分布三.调入区的水资源合理利用(一)合理利用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图5.17就会知道这三条引水线的情况了,同时也参照国家地形图,然后同学们给出你们查资料的路线。东线方案是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长江水,基本上沿京杭大运河输水至天津。东线方案的优点是利用现有的京杭大运河进行改造,可以大大减少干渠工程量,工期短。由于地势高差需要多级扬水,其缺点就是多级扬水需要大量的能耗运营费高,在长江下游感潮河段上放取水,水质教差,路线偏东,走势低,存在着沿线水源污染问题。东线可以解决淮河下游、海河流域东部、胶东半岛及天津等地区的用水问题。中线方案是从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引汉水通过陶岔渠经南阳盆地、方城缺口,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向豫、冀、京、津送水,设计输水总干渠均采用全封闭式输水,沿途尽量避开大城市与工矿区污染源,引到北京的水至少达二级水标准,中线的优点是全线自流运行费用较低,水质良好,运行成本低,但与东线相比,中线调水需要新建长大输水干管,工程造价较高,中线跳水方案的战略作用是直接向京、津等较多的大中城市供水西线的主要路线有三条:A.从通天河引水穿越巴颜克拉山入格尔木河到柴达木盆地。B.在青海玉树附近通天河上筑高坝,引水经过色达、阿坝在积石山东端入黄河。C.从金沙江的翁水河口引水,穿越横断山脉,跨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白龙江到甘肃的定西,再经祖厉河入黄河。西线的优点是从大高原人烟稀少的高寒地区向干旱、半干旱地区引水,对开发西北黄河上游发展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其缺点是工程条件艰巨,需要在冻土区建造200—400m以上高坝和长大的隧道工程我们通过上面的学知道了南水北调的三条路线,那么它们又是在哪个季节进行调水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调水区的水资源季节分布。请同学们看一下122页图5.18和5.19,回想一下我国的降水时间分布规律,同时观察长江流量随时间的变化。中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一般都集中在夏季,长江流域水的补给主要是降水,因此,从图5.19也可以看出夏季是长江流域水量充沛的时期,此时调水对长江流域影响最小城市、生活、工业、生态以及农业等方面都需要用水,受水区的水又要怎样合理利用同时又要注意点什么呢?利用灌溉提高农作物产量缺乏水源或水源不足的城市和工矿区输入后一般对环境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注意事项
(3)灌溉面积增加辉对中小尺度的气候产生影响(4)调入区生活用水紧张的可以缓解灌溉要合理同时防止土壤盐渍化工矿区要合理用水,防止工业造成新的污染注意节约用水
总结
南水北调是中国水资源空间再分配的重大举措,是改造大自然的宏伟工程,需要考虑它对自然环境的各种影响,尽量保护自然资源,而且要改善环境,美化环境,发展经济,造福后代。同时也要求我们节约用水,保护环境,不要让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到那时人类将凄惨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