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30 00:0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2.通过对不同区域的比较,学会区域的分析方法,树立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观。3.以某区域为例,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①空间单位,是人们在②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特征
(1)具有一定的③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④地理环境条件,并对⑤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思维活动
1.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吗?试举例说明。
答案 不一定。区域之间的界线往往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但其位置不一定是明确的。诸如国家、行政区等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十分明确的,但诸如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的界线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
2.区域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
 
区域因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位置
经纬度
30°N附近
43°N~48°N
海陆位置
我国⑧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入海口
地处我国⑨东北地区中部
气候
类型
⑩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共性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水热条件组合好
差异
热量 丰富,降水多,水热组合好
热量 少,降水少,生长期短
土地
地形
平原
平原
耕地
比较分散,人均耕地面积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土壤
肥沃的 水稻土,红壤酸性强、有机质少、黏重
肥沃的黑土
矿产
贫乏
丰富的石油等
3.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比较为例)
区域经济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类型
水田耕作业、水产养殖业
旱地耕作业、畜牧业
作物
经济作物
油菜、棉花
大豆、甜菜
粮食作物
水稻
玉米、春小麦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商业贸易
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交通位置优越,商业贸易发达
深居内陆,对外联系不便,商业贸易落后
工业
依托农业发展轻工业,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形成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资源发展重化工业,形成重化工业基地
思维活动
2.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松嫩平原作为我国商品粮基地之一,其形成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答案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较,松嫩平原虽然水热条件欠佳,但也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的生长成熟;加之地广人稀,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余粮多,商品率高,故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之一。
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
早期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耕作业落后
中期
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成为鱼米之乡
晚期
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减少,耕地被河网切割破碎,农业生产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粮棉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下降
思维活动
3.哪些地理因素的变化促使了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发展?
答案 劳动力(人口)增加、农业技术的发展、土壤改良等。
探究点一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探究活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____,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 (1)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纬度较低,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年平均气温高;松嫩平原纬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年降水量从南向北递减,主要是因为该地南部距夏季风的源地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富,而北部有所减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是因为该地从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也越来越少。
(3)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度大,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也较低;而松嫩平原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高。
名师点拨 区域差异的分析思路
区域差异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异,也包括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区域地理环境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深刻影响着区域的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探究点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探究活动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当时该地的地理环境有何特点?限制当时该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当时该地区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原因是什么?
(3)“苏湖熟,天下足”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曾经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主要原因是什么?
(4)在农业生产走向规范化、专业化、机械化的今天,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全国粮仓”地位已经下降。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开垦困难。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发困难,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①在开发早期,人们只能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木棒、石器等)从事农业活动。黄河中下游地区土质疏松,利于简单工具的耕作;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土质黏重,开垦困难。②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人们可以利用较早掌握的灌溉技术发展农业;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湖沼泽较多,排水难度大。③黄河流域平原广阔,利于发展交通运输;长江中下游平原稠密的水网,成为交通的阻隔。
(3)雨热条件好,粮食种植历史悠久,劳动力资源充足。
(4)①稠密的水网使耕地破碎,因此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难推广;②建设用地增加,人均耕地减少;③农业结构的调整。
反思归纳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思路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横向和纵向。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纵向即动态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对区域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两个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对应训练一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读下图,回答1~3题。
1.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壤不同
B.热量不同
C.降水量不同
D.地形不同
2.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  )
A.气候资源优势
B.生物资源优势
C.劳动力资源优势
D.土地资源优势
3.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  )
①有广泛分布的黑土 ②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 ③水稻土 ④水田 ⑤水稻种植业 ⑥综合性工业基地
⑦重工业基地 ⑧旱地耕作业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
D.②⑦⑧
答案 1.B 2.D 3.B
解析 第1题,由甲、乙两地的农作物熟制及两地经纬度位置,可推知造成两地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热量。第2题,由甲图判断出P平原是松嫩平原,从而确定该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第3题,①②⑦⑧是甲图所示区域特征。
对应训练二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科技的创新
D.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
5.下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A.A—B—C
B.B—C—A
C.C—A—B
D.B—A—C
答案 4.B 5.C
解析 第4题,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区域经济发展刚刚开始,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第5题,A点第二产业比重最大,B点第三产业比重最大,C点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可得出正确顺序。
综合提升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经济网2013年7月22日电: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全国夏粮总产量达到2
638亿斤,比2012年增加39亿斤,增幅1.5%。这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夏粮连续增产9年之后的第10个增产年头。
材料二 我国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
(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完成下表。
地区
优势条件
限制性因素


夏季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

旱涝灾害频繁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在下降,试分析其原因。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
答案 (1)见下表
地区
优势条件
限制性因素

人均耕地多
热量不足

水源不足

光、热、水充足
(2)自然原因:地块小、土质黏重,河网密布。
社会原因: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
解析 第(1)题,主要分析比较影响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等状况。第(2)题,自然原因主要有河流多、地块小、土质黏重;社会原因主要有人多地少,城市和工业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发展经济作物占用大片耕地。第(3)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中粮西运”有利于西部地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基础过关]
地理标志是指标志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特性,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决定的。地理标志已成为区域形象名片。比如,浙江绍兴市——绍兴黄酒,吉林延边州——延边苹果梨,宁夏中宁县——中宁枸杞,安徽黄山市——黄山毛峰茶等。据此完成1~2题。
1.黄山毛峰茶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被誉为茶中精品,定为国家礼品茶。黄山毛峰滋味醇甘、香气如兰、韵味深长等特有品质主要得益于黄山独特的(  )
A.市场优势
B.历史悠久的文化优势
C.科技优势
D.地理环境优势
2.关于黄山毛峰产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B.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C.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D.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黄山毛峰茶品质优良主要是由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决定的。第2题,有的区域界线是明确的,如行政区界;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黄山毛峰茶产地没有明确界线。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是地理环境存在显著的差异,区域发展方向也不同。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分布
B.地形
C.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D.纬度位置和距冬季风源地的远近
4.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耕地多为水田,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集约化程度高
B.温带季风气候,优越的水热条件,农作物能够一年两熟至三熟
C.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广,水产业较发达
D.长江三角洲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甜菜和棉花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松嫩平原比长江三角洲的纬度位置高,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少,再加上距冬季风的源地近,故年平均气温较低。第4题,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水田,且较为分散;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种植水稻、棉花、油菜等作物。
我国反映地理知识的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⑤“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据此完成5~6题。
5.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几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
A.青藏高原 黄土高原 黄淮海平原 西北地区
B.云贵高原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青藏高原
C.东南沿海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D.江淮地区 华北平原 西北地区 四川盆地
6.属于谚语⑤所示地区南部区域特征的有(  )
①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 ②河流众多 ③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④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 ⑤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A.①②③
B.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
答案 5.C 6.D
解析 第5题,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雨季开始得早)、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华北地区(春旱)、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秦岭山脉。第6题,秦岭以南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河流众多,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地带性土壤为红壤,肥力较低,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甜菜喜温凉,是我国北方的经济作物。
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生产力水平不一样,因此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很大。据此回答7~8题。
7.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性因素转变为现在的有利因素的是(  )
A.稠密的水系
B.黏重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
D.平坦的地形
8.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
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C.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D.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
答案 7.A 8.B
9.图甲、图乙为“世界两个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甲、乙两个地区面积较大的是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甲、乙两地区自然条件。
相同点
不同点
甲地
乙地
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河流
(3)比较甲、乙两地区发展中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相同点
不同点
甲地
乙地
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
①________②________
答案 (1)乙 乙所跨经纬度大
(2)
相同点
不同点
甲地
乙地
地理位置
都濒临海洋
濒临太平洋
濒临大西洋
地形
均以平原为主
地处长江三角洲
西欧平原和中欧平原
气候
均为湿润的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河流
河网稠密
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径流平稳
(3)
相同点
不同点
甲地
乙地
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
①交通便利②市场广阔
劳动力充足
资源丰富、技术发达
[能力提升]
读图,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回答10~12题。
10.甲、乙两盆地中的河流(  )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
D.②河的汛期短于①河的汛期
11.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都是(  )
A.水运便利
B.劳动力充足
C.油气资源丰富
D.气候适宜
12.甲盆地的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甲盆地(  )
A.地形平坦
B.温差大,光照足
C.土壤肥沃
D.水源充足
答案 10.A 11.C 12.B
解析 第10题,结合经纬网知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两盆地中的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和长江,结合两河流水文特征即可判断出答案。第11题,两盆地都是我国油气资源丰富地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12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温差大,光照足,小麦品质优良。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完成13~14题。
13.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小,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答案 13.A 14.D
解析 第13题,从阶段Ⅰ到阶段Ⅲ,林地面积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流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聚落由小城镇发展为中等城市,说明城市人口增加。第14题,从阶段Ⅲ到阶段Ⅳ,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蔬菜用地,是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
15.读“我国东北某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流域内区域差异(分为A、B两区域)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图示分析区域的特点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两区域发展的优势及其发展方向分别是:
A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区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地形地貌
(2)①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②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并有别于其他同等级的区域
③区域具有明显的区位特征
(3)处于山地丘陵,林业资源较丰富,可发展林果业等 处于平原地区,耕地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有充足的水资源和便利的水运条件,适宜发展耕作业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例,A区域以山地为主,B区域以平原为主,两区域主要存在地形差异。第(2)题,结合图示两区域及区域的三个特点,得出结论。第(3)题,A地以山地为主,主要应以林业为主;B地以平原为主,主要以耕作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