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同步练习
【基础组】
1.2012年5月24日中央气象台消息2012年第2号台风“珊瑚”以每小时10~15千米的速度向北偏东转东北方向移动,强度先维持,随后逐渐减弱。监控及预警“珊瑚”所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气象预报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独立发展、自主运行,并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之后的全球第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结合下图回答2、3题。
2.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用途是(
)
①为用户提供实时的空间位置
②为交通运输的调度指挥提供移动数据
③服务于资源勘查、动态监测和有关部门的规划决策
④为用户提供各种分类信息的查询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下列不属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组成部分的是(
)
①GPS信号接收机
②北斗卫星
③传感器
④车载移动电话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地理学中常用方格网法来研究各种问题。如下图中将某区域划分为九个方格,数字“1”“2”“3”分别表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水域,则可通过这些数据来分析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阅读图表回答4、5题。
4.若通过这种方法获得的该区域海拔(m)如表所示,则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四川盆地
B.长江下游
C.东北平原
D.黄河下游
5.一群大学生“十一”长假去黄山地区旅游之前上网查询了景点、交通线路、旅馆、特色餐饮及旅游购物商店等信息,这些过程主要利用了(
)
A.RS图像功能
B.GPS定位功能
C.GIS图层功能
D.QQ聊天功能
(2012·梅州模拟)3G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一种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读图回答6、7题。
6.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图中M最有可能是(
)
A.厂房设备
B.微电子制造
C.软件开发
D.电子装配
7.3G手机能提供导航功能,其利用了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
A.RS
B.RS和GPS
C.RS和GIS
D.GPS和GIS
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全球定位系统由三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即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的空间部分由_____个轨道面上的_______颗卫星(其中_____颗备用)组成,这些卫星不间断地发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的地面监控系统主要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户设备为GPS接收机,要想获得定位信息,接收机至少要接收到__________
____________颗卫星的信息。
(5)图示某GPS接收机显示的信息,据图回答:
①接收机所在地理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接收机所在地点海拔为____________m。
③接收机接收到的GPS卫星信息中信号较强的共有______颗。其中有一颗卫星编号为31,是否说明GPS卫星星座卫星数量至少为31?__________(是或否)。
【提升组】
读2011年我国冬小麦收获期分布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为监控焚烧作物秸秆着火点的分布,应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PS
B.RS
C.GIS
D.GPRS
10.2011年6月
11日,焚烧作物秸秆的着火点较多的省份可能是(
)
A.闽
B.赣
C.吉
D.豫
11.(2012·济南模拟)地理位置服务指的是通过移动终端(手机)和移动网络的配合,确定移动用户的实际地理位置,从而提供用户与位置相关的服务信息。下图所示的LBS服务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RS
B.RS和GPS
C.RS和GIS
D.GPS和GIS
下图甲、乙分别示意京津冀都市圈2000年人口密度分布和人口增长率。据图回答12、13题。
12.该都市圈人口密度分布特点为(
)
A.京、津、石家庄等直辖市最高
B.东南部地区大于西北部地区
C.由东南地区向西北地区递减
D.由中心地带向周边地区递减
13.应用GIS技术在图甲基础上制作图乙时,需要添加的数据是(
)
A.各行政区边界的数值
B.2000年各行政区人口数量
C.各行政区面积的比值
D.1999年各行政区人口数量
14.(探究性学习)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2年4月5日,在完成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建设任务后,“雪龙”号考察船于5日21:00左右抵达中国上海长江口2号锚地。
材料二
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队共有222名考察队员,2011年10月29日乘极地考察船“雪龙”号于上海港起航奔赴南极,经历了西风带的惊涛骇浪和浮冰区的艰难航行,历时5个多月,总航程超过2.8万海里。
(1)中国的第一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在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选址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____;考察队监测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____。
(2)“数字南极”的构建是我国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对“数字南极”的利用,叙述错误的为(
)
A.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及地图信息
B.可以对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
C.为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术
D.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
(3)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在对南极地区进行勘探研究中,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试举两例。
答案解析
【基础组】
1.【解析】选A。本题考查遥感技术的应用。题干中说明要对台风进行监控并及时预警,最佳的选择应是遥感技术。
2、3.【解析】2选A,3选D。第2题,①②属于GPS的功能,③属于RS的功能,④属于GIS的功能。第3题,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部分(导航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组成。
【变式备选】科技人员开发了一种随身携带的伴行包,以便家人能及时找到迷路的老人,下图反映了寻找老人的过程。图中伴行包和服务商采用的技术分别是(
)
A.GPS和RS
B.RS和GPS
C.GPS和GIS
D.RS和GIS
【解析】选C。老人的伴行包内配有GPS手持机,它可以随时向服务商发出无线信号,家人通过GPS信号接收机获得服务商发回的信息;服务商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老人的去向,从而获得老人的位置。
4、5.【解析】4选D,5选C。第4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该区域河流的海拔高于两岸,为地上“悬河”,因此可以判定此地位于黄河下游。第5题,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地理信息的自动处理和分析系统,其主要的功能有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决策运用等,能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地物空间分布及位置分析、趋势分析、模拟分析以及模拟结果。
6、7.【解析】6选C,7选D。3G技术的使用离不开设备中的软件,手机中的导航既有全球定位系统的使用也有地理信息系统提供的电子地图做背景基础。
8.【解析】本题以图示的形式考查全球定位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等。全球定位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其中的空间部分由6个轨道、24颗卫星组成;地面监控系统用于监控空中的卫星运行、工作状况;用户设备部分提供用户所在地的经度、纬度、海拔及运行方向、速度等信息。
答案:(1)空间部分
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
(2)6
24
3
定位相关的参数
时间信息
(3)监测和控制卫星上各种设备是否工作正常
卫星是否沿预定轨道运行
(4)3
(5)①39°58′27.9″N,116°18′50.2″E
②109
③6
否
【提升组】
9、10.【解析】9选B,10选D。第9题,GPS技术用于精确定位;GIS技术用于分析数据,为决策者提供依据;RS利用传感器接受地物反射的电磁波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的形式记录下来,用以揭示物体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6月11日收割小麦的省份有山东、河北南部、山西、陕西、甘肃东南部、四川、河南北部等。
11.【解析】选D。地理位置服务中,确定移动用户的地理位置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GPS,为用户提供信息用到的是GIS。
12、13.【解析】12选B,13选D。第12题,石家庄不是直辖市,故A错;人口密度的地区变化不均匀,故C项错;图中并不能反映出人口密度由中心地带向周边地区递减的规律,故D项错;把东南部和西北部作为两个区域来研究,不难看出东南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于西北部地区,故B项正确。第13题,GIS技术主要应用于地理数据的空间分布。图乙示意京津冀都市圈2000年的人口增长率,2000年的人口增长率=2000年的人口增加量/1999年的人口总量。所以只要知道1999年的各行政区人口数量,就可计算出2000年各区域的人口增长率,故正确选项为D项。
14.【解析】本题以南极科考为背景,主要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第(1)题,位置的确定要应用GPS技术,监测环境的变化需要RS技术。第(2)题,“数字南极”不能提供治理极冰融化的技术,但能为极冰融化的治理提供有用的分析数据。第(3)题,可从GPS和RS以及GIS等技术的应用,结合南极科考现状进行分析。
答案:(1)GPS
RS
(2)C
(3)利用GPS测量观测点的海拔,确定科考队员的位置;利用RS探测资源状况;利用GIS绘制资源分布图。(举任意两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