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蓄势待发 深圳先行
大单元知识体系
国家安全
人地关系
学习目标
01
02
03
结合相关视频及资料,认知大都市的位置及形成过程。
结合深圳都市圈案例,分析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结合图文材料,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认识城市发展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
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蓄势待发—大都市的形成
观看视频,总结深圳的发展历程。
初创岁月1949-1978年
蓄势待发
1979-1988年
腾飞崛起1989-2012年
先行示范2012-2024年
以农业为主,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政策优势、毗邻香港优势
交通枢纽,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创新优势,科技研发
带动全国,辐射全球
中国首批经济特区
边陲小镇
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等级提升
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深圳的发展历程
大都市的形成
大都市的形成
探究1:根据深圳发展历程及材料一、二,分析深圳从边陲小镇蜕变为国际大都市的原因。
材料一:深圳,简称“深”,别称鹏城,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连;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前沿阵地,深圳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23年的3.46万亿元,增长超
1万倍。作为创业之邦,深圳创新载体达38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有2.47万家、人才总量超679万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书写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现代化的奇迹。
材料二:深圳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培育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华为、中兴、大疆等企业成为了深圳科技创新的闪亮名片,引领着全球行业发展的潮流,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多个高附加值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竞争力强。
地理位置
政策
科技
产业集聚
人才
深圳地处中国南部,毗邻香港,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便于国际贸易和交流。
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政策支持。
大量高科技人才和研发投入,推动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竞争力强。
重视教育和人才引进,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在此创业和工作
2024年深圳市的总面积为199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为1779万人。
何为“大”都市?
大都市的形成
深圳市GDP数十年位于全国前4位,2023年居全球第九。
产业规模大,经济实力强、都市一体化程度高。
大都市概念: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
人口众多
经济发达
规模庞大
辐射带动
大都市的形成
①空间集聚阶段:
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增长后,会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的集聚
①会产生排斥其他企业的推力
②会导致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逐渐上升,经济利益下降
③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地价上升、生活质量下降等(城市病)
集聚的作用是否有限度,集聚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
集聚
前期
集聚
后期
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经济获得较快增长后,会引导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的集聚,导致地区经济核心的形成和发展。
阻碍因素凸显
生产成本上升
经济利益下降
集聚作用衰退
交通阻塞
环境污染
地价上升
生活质量下降
集聚超过一定规模
有限度
思维导图
集聚作用
大都市的形成
②辐射阶段:
大都市以高水平的现代化服务为主,将原有的部分工业转移到周边地区,形成梯度分工合理、各展所长、紧密合作的区域经济格局。
什么是辐射带动?通过什么来实现?
辐射带动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通过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来完成。
辐射带动
辐射带动作用
大 都 市
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物流、商务、高科技等)
影响因素
作用纽带
周边地区
交通网
关系网
信息网
距离远近
关系密切程度
区域经济格局
梯度分工合理、
各展所长、
紧密合作
部分工业转移
带动
↓
↑
↑
结 果
表 现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
思维导图
随堂训练
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的发展影响巨大。“虹吸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聚集效应的现象;“外溢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人才、技术、产业、资金等向外围中小城市迁移的现象。下图示意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和“外溢效应”,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关于中心城市“虹吸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促进区域中心城市环境改善
B. 促进区域中心城市规模扩大
C. 促进外围城市经济发展
D. 只出现在雏形期和成长期
2. “外溢效应”对区域城市发展的影响有
①利于中心城市产业升级②促进城市群的形成
③加快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④造成中心城市空洞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A
B
先行示范—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产业带动功能
探究2:根据材料三及所给图片,分析深圳对东莞的产业带动作用(4分)。
材料三:深圳都市圈在深圳的 “强核”带领下表现亮眼,依托“塘厦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引入瑞勤电子、顺络电子等深圳龙头企业,形成“研发在深圳,生产在东莞”的分工模式。
深圳都市圈的产业体系十分丰富,深圳“20+8”产业集群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软件与信息服务等,而东莞的“4+5”产业集群中,纺织服装鞋帽与食品饮料是承接深圳第二阶段产业转移的结果,其余七大产业集群均位于深圳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范畴内,显示出两地产业的高度互补性。
①东莞紧邻深圳,承接深圳的产业转移,加快东莞产业结构调整;
②依托深圳的技术优势,发展智能制造业,促进产业升级。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交通枢纽功能
探究3:根据材料四、五,分析深莞两地协同发展的主要措施(4分)。
材料四:深圳东莞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加速“半小时生活圈”成型(如图)。近年来,深莞两市积极谋划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致力构建“路、铁、空”综合立体交通网,力争打造“双城15分钟”交通圈。通过构建“1高、2快、1主”的陆路通道,支撑科学城深度融合、快速发展。
材料五:2020年深莞政务服务深化合作的首个试点——松山湖“深莞通办试点单位”揭牌,今后,两地居民和企业既可以在广东政务服务网跨城通办专区线上办理两地政务服务事项,还可以在深圳市行政服务大厅、东莞市民服务中心、松山湖政务服务中心和深圳市龙岗区行政服务大厅线下办理两地政务服务事项,享受到更便捷、更优质的政务服务。
①通过建设综合高效的交通网络,为城市群内的经济互动提供了物理支撑;
②政务合作,提高两地居民和企业的办事效率。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科技研发创新功能
材料六:深圳致力于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涌现出以华为、比亚迪、腾讯、大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企业。
深圳依托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平台+团队”模式引入首席科学家及核心成员,形成创新链闭环。赋予用人权、技术路线决定权等自主权,建立宽容失败机制,保障科研自由。2024年深圳各类人才总量近700万,高层次人才2.6万,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46%。
▲截至 2019 年珠三角与河源、汕尾企业专利分布密度
探究4:结合材料六及所给图片,分析深圳科技研发创新能力强的原因。
深圳强大的科技研发创新能力源于其系统构建的创新生态链、以企业为核心的市场化机制、依托国家级平台汇聚顶尖人才、实施激发活力的科研管理制度以及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等多方面优势的协同作用。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都市核心功能
材料七: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了《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明确:深圳是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深圳在“三区叠加”(深圳特区、粤港澳大湾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光环下,肩负着以核心功能驱动都市圈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
探究5:结合材料七及所给图片,分析深圳都市圈对深圳自身发展的意义(6分)。
①深圳都市圈为深圳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等,成为深圳市发展的依托,促进城市发展;
②产业分工合作,可有效促进深圳市产业升级与提高;
③使深圳的腹地进一步扩大,区域中心地位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更强。
都市圈的辐射功能
材料十:深圳都市圈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水平突出,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弱(图),一方面是服务设施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与人口素质、年龄结构不匹配,另一方面是深莞、深惠边界地区是人口快速增长地区,但公共服务资源供给相对较少、品质低,存在设施供给“边界洼地”的现象。都市圈内跨市域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尚未建立。政府间合作协议约束力较弱,跨市域重大项目协调难度较大。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中深圳都市圈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8分)。
①提升深圳的经济辐射力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东莞、惠州等非核心城市与深圳的产业分工协作;
②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完善交通运输网;
③减少行政壁垒,促进城市的辐射作用;
④强化区域创新合作,提高区域城市品质和城镇化水平。
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关系,首先是集聚关系,然后是辐射关系。把资源集聚到中心城市,然后中心城市又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效应,帮助这城市加快发展起来;最后,中心城市些地区与周边中小城市形成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地理实践力
搜集相关资料,以深圳市的辐射带动功能为例,分析河南省郑州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功能。
(2024年广东卷)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可反映都市圈内“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在外围城市集聚”的城市分工特点,指数值越大,表明分工程度越高。表为2008年、2015年和2019年我国三个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从区域空间组织视角考虑,与2008年相比,2019年上海都市圈内( )
A. 各城市间的信息流大幅降低 B. 城市间功能互补性明显减弱
C. 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显著提升 D. 中心城市制造业多样化增强
分工指数值不断增大
城市分工程度提高
各城市间的信息流通常是增加,城市间功能互补性应是增强,AB错误
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更明显
中心城市辐射能力显著提升,C正确
C
课后练习
(2024年广东卷)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可反映都市圈内“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在外围城市集聚”的城市分工特点,指数值越大,表明分工程度越高。表为2008年、2015年和2019年我国三个都市圈功能分工指数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根据合肥和兰州两个都市圈的功能分工指数值变化,可以判断( )
A. 兰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产值降低 B. 兰州都市圈地域范围扩大
C. 合肥市受上海都市圈影响较大 D. 合肥都市圈的城市数量增多
兰州都市圈功能分区指数值增大
合肥都市圈功能分区指数值波动减小
功能分工指数值变化与生产性服务业产值降低、地域范围扩大城市数量增多关系不大,ABD错误
可能是受上海都市圈等其他因素影响,导致其自身分工特点发生变化,C正确
C
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2021年浙江6月卷)下图为2005年和2020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交通圈域示意图。长三角交通圈域空间变化有利于上海( )
①集聚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②吸引人口迁入,迅速扩大规模
③增强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④强化服务功能,壮大第二产业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B
(2022年广东卷)交通是城市间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不同的交通流模式能够反映出城市间的相互联系状况。有学者基于G省2019年9月的日平均车流量数据信息,提出了该省高速公路交通流三种模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这三种模式中,对一般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起促进作用( )
A. 最大的是甲模式
B. 最大的是乙模式
C. 最大的是丙模式
D. 三种模式一样大
B
课后练习
(2022年广东卷)交通是城市间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不同的交通流模式能够反映出城市间的相互联系状况。有学者基于G省2019年9月的日平均车流量数据信息,提出了该省高速公路交通流三种模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 从丙模式判断,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存在( )
A. 职能一致性
B. 区域均衡性
C. 空间封闭性
D. 等级差异性
D
课后练习
各区域中心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等级有差异,D正确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
——蓄势待发 深圳先行
第三章 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