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6张PPT。第一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据民政部网站消息 2012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我国2.9亿人次受灾,1 338人死亡(包含森林火灾死亡13人),192人失踪,1 109.6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对比2011年,受灾人口大幅降低,但死亡人数高出300多人。2011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4.3亿人次受灾,1 126人死亡(含失踪112人)。
民政部消息称,2012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地质灾害、台风、风雹为主,干旱、地震、低温冷冻、雪灾、沙尘暴、森林火灾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灾情较常年偏轻,但局部地区受灾严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 600余个县(区、市)不同程度受灾,占全国县(区、市)总数的90%以上。尝试探究: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提示: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了解
中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
掌握
我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表现和特征;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区和农业灾情的地域分布。
应用
学会用地图阐述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点。 一、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1.我国特殊的 、多山的地貌以及强烈的
,加上处于不稳定的 控制下,全
球多种自然灾害(除 以外)在中国都有发生。
2.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尤其是 、干旱、 、台
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地理位置地壳运动季风环流现代火山灾害地震洪涝
3.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表现为:黄淮海平原、东北平
原是 多发区;洪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 ;地震多发生在台湾省以及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集中在 地区;东北地区低温冷害严重;台风主要发生在 地区。旱灾黄淮海平原西南东南沿海二、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1.我国人口分布 递减,人口分界线是
一线,此线东南集中了我国90%
的人口,此线西北人口稀疏。
2.人口的这种不平衡分布,与 等自然灾害多发区相结合,使得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 、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
3.我国东部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较大的地区,如山东、 、江苏等省,也是成灾面积较大的省。
4.我国因灾死亡牲畜比较多的省区是:内蒙古、西藏、四川、新疆等,主要是 地区。自东南向西北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水旱山东河南西部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根据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可将我国划分为 、东南沿海灾害带、东部灾害带、中部灾害带、 和青藏高原灾害带6个灾害带。 海洋灾害带西北灾害带1.教材P25“图2-2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1900~2000
年)”
提示:该图显示出我国以黑河至腾冲一线为界(人口界线),东南半壁自然灾害点位多,西北半壁灾害点位稀少的特点。其中黄淮海平原是我国东部的旱灾多发区,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洪涝灾害多发区。其他各灾害也具有区域性特点。
2.教材P26“图2-3中国自然灾害成灾人口”(1978~2000年)
提示:此图展示了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省区的人口密度和近20年来我国各省区成灾人口占全国成灾人口的比例。2000年人口密度与成灾人口的对应举例如下:河南——人口密度大于500人/km2——成灾人口约占全国10%;湖北——人口密度在200-500人/km2——成灾人口约占全国7~8%;甘肃——人口密度小于100人/km2——成灾人口约占全国3%等。
3.教材P27“图2-5中国因灾死亡牲畜”(1978~2000年)
提示:从图中看出我国因灾死亡牲畜比较多的省区是:内蒙古、西藏、四川、新疆等,主要是西部地区。我国天然草场分布在大兴安岭——吕梁山一线以西以北的地区,这里草原面积广阔,经济较落后,主要是靠天养畜。由于经营粗放,不仅载畜量小,一旦遭遇雪灾、旱灾、虫灾等灾害,就会形成严重的灾情。
4.教材P28“图2-6中国自然灾害区划”
提示:从图中可看出,2、3和4灾害带位于季风区,以暴雨、洪水、内涝、台风、风暴潮、虫灾、冷冻等自然灾害为主要灾害,地震也是本区的主要灾种,图中还可看出第二级阶梯是中国自然灾害最为复杂的地区。这里是中国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农业向牧业过渡,湿润和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过渡的复杂地带。 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 近几年,世界灾害进入频发期,而中国更是各种灾害频频而至,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影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23%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区域因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次频的原因是什么?
2.我国自然灾害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特点?【例证1】读“我国自然灾害点位图”,回答(1)~(2)题。
(1)我国自然灾害点位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
A.沿边境线分布
B.沿海岸线分布
C.沿纬线分布
D.主要分布在中纬度与环太平洋交汇处
(2)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灾害点位密集的原因是 ( )。
A.地形复杂 B.气候多变
C.自然灾害多发 D.人口密集答案 (1)D (2)C【练习1】我国成灾人口主要集中在 ( )。
①山东、河南、河北 ②四川、湖北、安徽 ③湖南、江西 ④青海、西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与水旱等自然灾害多发区相结合,使我国成灾人口多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
答案 A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次频的原因
(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
烈;
(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
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特别提醒】 我国自然灾害的频度和强度
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全球20世纪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存在明显的区域性 我国农业灾情区域分异 2012年春天,云南等地旱情严重,群众饮水困难情况突出。2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河北、内蒙古、湖北、四川、重庆、云南、甘肃等地受到旱灾影响。云南大部、四川南部降水偏少,江河来水不足,库塘蓄水偏少,局部地区连续3年发生严重干旱。山西省降雨量较历年同期偏少,从南到北旱象已经露头,重庆市100.91万亩水田缺水,66.23万亩旱地缺墒,农作物受旱60.07万亩。云南已有15个州市315.4万人、162.2万头大牲畜出现不同程度饮水困难,在田(地)农作物受旱面积822.2万亩,轻旱491.1万亩,重旱266万亩,干枯65.1万亩。2012年春天,云南等地旱情严重,群众饮水困难情况突出。2月份,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河北、内蒙古、湖北、四川、重庆、云南、甘肃等地受到旱灾影响。云南大部、四川南部降水偏少,江河来水不足,库塘蓄水偏少,局部地区连续3年发生严重干旱。山西省降雨量较历年同期偏少,从南到北旱象已经露头,重庆市100.91万亩水田缺水,66.23万亩旱地缺墒,农作物受旱60.07万亩。云南已有15个州市315.4万人、162.2万头大牲畜出现不同程度饮水困难,在田(地)农作物受旱面积822.2万亩,轻旱491.1万亩,重旱266万亩,干枯65.1万亩。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重庆、云南两省市的特旱主要造成什么影响?
2.我国各地农业灾情有何差异?
【例证2】形成我国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的原因主要有
( )。
①国土面积广大 ②人口众多 ③悠久的农业历史状况
④自然灾害种类多样 ⑤灾害灾次频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答案 B
【练习2】我国西部地区灾情主要表现为 ( )。
A.受灾人口多
B.牲畜掉膘或死亡
C.农作物成灾面积大
D.农作物受灾面积大
答案 B .中国灾情区域分异特点
我国地域差异显著,东西部不同的农业类型(种植业和畜牧业),遭受不同的灾害,形成了不同的灾情(种植业灾情和牧业灾情)。 中国自然灾害区划 专家们在“2011年度全国海洋灾害预测会商会”上预计,2011年我国沿海灾害性台风风暴潮发生次数较2010年略有增加,为3-4次。主要影响海域为东南沿海,范围包括我国的海洋灾害带和东南沿海灾害带。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除材料中提到的两个灾害带外,我国还有哪些自然灾害带?
2.各灾害带的主要灾害有哪些?
【例证3】青藏高原灾害带的主要灾种有 ( )。
A.地震、霜冻、干旱、滑坡
B.旱灾、病虫害、沙尘暴、泥石流
C.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
D.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答案 C【练习3】读下图,完成(1)~(2)题。(1)下列关于①~④所属灾害带正确的是 ( )。
A.①属于东北灾害带
B.②属于海洋灾害带
C.③属于青藏高原灾害带
D.④属于西北灾害带
(2)图中①~④所属灾害带的主要灾害对应正确的是 ( )。
A.①是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
B.②是台风、风暴潮、赤潮
C.③是洪涝、旱灾、病虫害
D.④是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①、②属于东部灾害带,③属于中部灾害带,④属于西北灾害带。第(2)题,东部灾害带主要自然灾害有:洪涝、旱灾、病虫害;中部灾害带主要灾害有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西北灾害带主要有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
答案 (1)D (2)D 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地域差异一、选择题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20世纪全球发生的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据此回答1~2题。
1.这反映出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是 ( )。
A.灾害种类多样但灾次较少
B.灾害种类少但灾次频发
C.灾害种类少且灾次较少
D.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2.下列自然灾害种类对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是 ( )。
①地震 ②干旱 ③洪涝 ④台风 ⑤风暴潮 ⑥火山
⑦寒潮 ⑧泥石流
A.①②③④⑦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⑧ D.②③④⑦⑧
解析 我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的特征,其中对我国危害严重的灾害有很多,其中主要有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等。
答案 1.D 2.B3.我国水旱灾害发生的首要原因是 ( )。
A.地形复杂多样
B.冬季风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
C.南北温差大
D.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
解析 我国属于东亚季风区,水旱灾害和低温灾害多发,其水旱灾害多发与夏季风的关系非常密切。
答案 D读“中国部分灾害分布图”,回答4~5题。4.关于图中灾害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灾害1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地区
B.灾害2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和北部边缘地区
C.灾害3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
D.灾害4分布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关于图中灾害成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自然因素是形成灾害1的主要原因
B.气候因素是形成灾害3的主要自然因素
C.地形崎岖是形成灾害5的主要原因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灾害4加剧的主要原因
解析 图中不同的灾害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其中1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北部,成因以自然因素为主;2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部、南部,西北西部及东北东部的山区;3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成因以气候干旱为主;4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其中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加剧了该灾害;5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形崎岖是其主要结果。
答案 4.A 5.C二、综合题
6.读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回答问题。(1)我国划分为6个自然灾害带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Ⅲ是________灾害带,Ⅴ是________灾害带。
(2)在Ⅳ灾害带中,灾害类型多样,危害后果比较严重。其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该灾害带中,比较突出的灾害有:内蒙古的________、黄土高原的__________和________灾害,西南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灾害。
(3)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地质和气象灾害频发的原因。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中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种类组合以及孕灾环境等相关知识。由于我国地处世界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因而自然灾害多发;又因为我国特殊的海陆位置、地形起伏大,所以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显著。具体灾害类型及地区分布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答案 (1)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东部 西北
(2)自然环境最为复杂 地表物质最不稳定 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雪灾 暴雨洪水 干旱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3)位于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汇的位置;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不稳定,洪涝、暴雨、干旱灾害频繁;国土广大,地形多样,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频发;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汇处,地震多发。 教材P25思考
提示:中国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的总特征是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归纳。
(1)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自然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主要原因是由于①由受灾体地域分异控制,我国东南部是人口稠密、农业生产集中、城市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 ②受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的制约,东南部季风区,受海洋影响大,而且多山,各种自然灾害频发。(2)自然灾害种类存在明显的区域性(见下表)。
教材P28思考
提示:我国灾情地域差异显著,以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受灾体受洪涝、干旱、冷冻、风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灾情严重。由于这些地区是中国人口密度大,而且是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较大的地区,如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就是成灾面积较大的省。西北部人口稀少,且以畜牧业为主,受雪灾、旱灾、虫灾的影响,灾情主要表现为牲畜灾情。
教材P29思考
提示:我国沿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的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较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北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比较小,灾情相对弱,经济损失也少。
教材P29活动
提示:1.根据表的横向统计,将数据列于下表。可看到每年各类灾害成灾面积的总和及其动态变化。
2.根据表的纵向,分灾种绘制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年变化图。从图上可以看到各类自然灾害成灾面积随时间的波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