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单元测试 (含答案解析) (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单元测试 (含答案解析)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9 17:2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
单元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20世纪全球54起重大自然灾害中,我国占了8起。据此完成第1~2题。
1.这反映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是(  )。
A.灾害种类多样但灾次较少
B.灾害种类少但灾次频发
C.灾害种类少且灾次较少
D.灾害发生频率高、强度大
2.下列自然灾害种类对我国危害严重的是(  )。
①地震 ②干旱 ③洪涝 ④台风 ⑤风暴潮 ⑥火山 ⑦寒潮 ⑧泥石流
                
A.①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⑥⑦
D.②③④⑦⑧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之一是自然灾害种类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第2题,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
右图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某日我国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
3.这种情形出现最有可能发生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较高的地区,天气分别可能是(  )。
A.沙尘暴、寒潮
B.暴雨、高温
C.干旱、台风
D.暴雨、低温
答案:3.B 4.B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限电指数最高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该地区气温高,可能为伏旱天气;地质灾害指数最高的是太行山地区、巫山地区和横断山区,该地质灾害可能为滑坡和泥石流,说明此时该地区降水较丰富,综合判断为夏季。第4题,地质灾害为滑坡和泥石流,主要是暴雨天气造成的,限电是高温用电量增加造成的。
2011年7月6日18时40分许,四川阿坝州小金县美沃乡突降大雨,致使该乡头道桥村发生泥石流灾害,灾害造成美沃河堵塞,壅塞体达1万余立方米,18户农房被冲毁,118人受灾。川滇山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多发区。据此完成第5~6题。
5.下列关于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具有与地震相对一致的同步性
B.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我国山区
C.青藏高原是我国滑坡、泥石流重灾区
D.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和相对分散的分布特点
6.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严重的原因有(  )。
①山区面积广大,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 ②人类活动对地表结构的严重破坏 ③季风区夏季暴雨集中 ④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频发的国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5.B 6.C
解析:第5题,滑坡、泥石流具有与降水相对一致的季节变化;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西南地区是我国泥石流、滑坡的重灾区;滑坡和泥石流在地域分布上具有广泛性和相对集中的特点。第6题,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甚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①②③④都可使滑坡、泥石流灾害加重。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第7~8题。
7.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现代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D.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
8.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  )。
A.地震
B.泥石流
C.滑坡
D.塌方
答案:7.D 8.B
解析:第7题,气温日较差大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且该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不是很大。第8题,植被破坏后,地面因缺乏植被保护,易产生大量的松散堆积物,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
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第9~10题。
干旱灾害分布图
洪涝灾害分布图
9.P地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风的进退
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
D.用水季节变化
10.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  )。
A.人口稀少
B.经济落后
C.平原地形
D.高原和盆地
答案:9.A 10.C
解析:中国南方和北方的旱涝灾害在时间上交替出现,在空间上交错出现,这些都是由夏季风的进退、强弱造成的。我国旱涝灾害都较严重的区域分布于人类活动密集的平原地形区。
2011年1月12日,《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0年为本世纪以来我国气候最为异常的一年,全年降水偏多,旱涝灾害交替发生。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我国旱灾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B.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范围广
C.降水量的时空变化大
D.多受大陆气团控制
12.在我国,干旱与洪涝常相伴而生,其主要形成因素是(  )。
A.季风活动
B.地面状况
C.太阳辐射
D.海陆位置
答案:11.C 12.A
解析:我国旱涝灾害频发主要与夏季风的强弱与进退有关。
2010年3、4月间,我国西南数省遭遇大旱。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部分地区却在准备防洪。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西南地区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有(  )。
①属于湿润地区,农业用水量过大 ②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 ③属于干旱地区,水资源不足 ④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蒸发量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阿勒泰部分地区洪水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有(  )。
①暴雨引发洪水、建立预警系统 ②雨季降水形成洪水、修建水库 ③积雪融化引发洪水、疏浚河道 ④来自上游的洪水、修堤筑坝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3.D 14.B
解析:第13题,西南地区从2009年9月份,由于大气环流异常,一直降水很少,气温也比往常偏高,再加上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水缺乏等原因,使得旱灾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第14题,西北地区多暴风雪,气温回升后,积雪大量融化,造成了融雪性的涝灾,所以针对这个原因,①②都是错误的。
15.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灾情特点是(  )。
①东部重于西部 ②西部重于东部 ③北部重于南部
④南部重于北部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农作物病虫害与农作物分布呈现出一致性,整体而言,东部重于西部,南部重于北部。
16.我国东北地区农林区病虫害较少的原因是(  )。
A.纬度高,气温低
B.生物天敌多
C.人口多,诱捕多
D.农业灭害强
答案:A
解析:东北农林区有别于我国其他地区的一大优点就是病虫害少,这和它所处的纬度位置有很大关系,由于纬度高,冬季漫长而寒冷,病虫难心越冬,因此,东北有发展绿色农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2010年新年以来,渤海和黄海北部出现30年来最严重海冰冰情,下图为我国海洋局发布的2010年1月22~26日海冰警报示意图,完成第17~18题。
17.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渤海海冰的分布特点是(  )。
A.从南向北海冰面积递增
B.由东向西海冰厚度递增
C.海冰的厚度随海水深度而增加
D.海湾处海冰的分布面积大于其他地区
18.下列区域,不易形成海冰的是(  )。
A.淡水注入的河口
B.风浪较大的岬角
C.风平浪静的海湾
D.深度不大的浅海
答案:17.D 18.B
解析:第17题,我国渤海海冰的分布特点从图中可以直接判断D项正确。因为海湾处受陆地的影响较大,水温低,加上海水的流动性差,易于结冰。第18题,风浪较大的岬角,海水的流动性强,不利于结冰。
2013年6月以来,新疆博州草原气温持续偏高,致使蝗灾危害严重。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蝗灾具有密度大、范围广等特点。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古代有“旱蝗”的说法,下列情况利于蝗灾暴发的是(  )。
A.一直干旱
B.一直多雨
C.前期干旱、后期多雨
D.前期多雨、后期干旱
20.我国蝗虫重灾区主要在(  )。
A.东北平原
B.长江中下游平原
C.黄淮海平原
D.珠江三角洲
答案:19.C 20.C
解析:根据蝗虫的生活习性,前期干旱利于蝗虫的产卵繁殖,后期多雨,草类生长繁茂,又为蝗虫的生长提供了食物条件。蝗灾多发生在气候旱涝频繁,又有大面积湖滩、海滩、河滩的地区,黄淮海平原最符合这些条件。
二、综合题(共40分)
21.(10分)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下图所示)。近年来,由于地域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
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答案: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暴雨容易诱发坡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黄土和基岩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解析:黄土崩塌、滑坡的形成既有人为原因,又有自然原因,由图中可以看出,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人工切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自然原因主要与黄土的特性(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遇水塌陷)及降水有关。
22.(14分)我国地理条件复杂,水文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繁。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甲 某种水文灾害分布图
图乙 6~9月长江某水站水位变化趋势
(1)图甲阴影表示哪种水文灾害的多发地区,并分析形成该灾害的共同原因。
(2)阐释图乙发生的地理现象及原因。
答案:(1)洪涝。降水多且集中,排水不畅。
(2)小流量、高水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解析:第(1)题,由图中水文灾害的分布可以看出,该水文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的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应是洪涝灾害。这些地区洪涝灾害的形成主要与该地区降水较多、变率较大及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有关。第(2)题,由图乙可以看出,1998年长江流量与历史最大流量相比较,比较小,但是却超出历史最高水位,出现了小流量、高水位的特点,该现象的形成主要是人类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河床淤积抬高以及围湖造田造成湖面面积缩小,调蓄洪水的能力低有关。
23.(16分)冬春季节,频繁南下的冷气团造成有些地区近地面的气温低于0
℃,而上层气温仍然高于0
℃,使得上层云中的水滴一直保持液态。当雨滴落入近地面空气层后冷却,并在较冷的地表物体上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气象学上称为“冻雨”。读上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省是我国出现冻雨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危害程度最重的省份。从天气系统和地形两方面分析其自然原因。
(2)冻雨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答案:(1)冬季,A省处在昆明准静止锋的冷气团内,阴雨天多;海拔高,气温低,出现冻雨的概率高(或答地势西高东低使冷空气受阻挡而集聚)。
(2)路面结冰,影响交通;输电设施结冰,电线被压断,影响输电;危害越冬作物生长,导致农业减产;树木被摧毁。
解析:第(1)题,由图中的位置可以看出,A省处于昆明准静止锋天气系统控制下,处于冷气团内,多阴雨天气,容易形成降水,该地区海拔高,地面温度较低,所以易出现冻雨。第(2)题,冻雨主要会影响交通、电力设施、危害农作物及树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