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八下第3章第2节氧化和燃烧巩固提升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八下第3章第2节氧化和燃烧巩固提升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8-15 16:38:48

文档简介

浙教版八下第3章第2节氧化和燃烧巩固提升卷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西湖期末)如图所示的“灭火毯”,其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将灭火毯迅速完全覆盖在着火物(如油锅)上,可以扑灭火焰(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温度
C.隔绝空气 D.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解答】灭火毯覆盖在燃烧物上,隔绝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而达到灭火目的。
故答案为:C。
2.(2024八下·三门期末)火折子是一种古代的点火神器。其材料一般用粗糙的土制纸加棉花,卷成紧密的纸卷装入竹筒内,用火点燃后再把它吹灭,但内部仍有红色的亮点,盖上盖子,需要时取出一吹就能复燃。下列关于火折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火折子的制作材料必须是可燃物
B.竹筒盖上开有小孔,不能完全密封
C.燃着后一吹即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取出后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解答】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A、火折子为点火神器,则其制作材料必须是可燃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B、竹筒内的材料虽然没有明火,但是仍然在缓慢燃烧,需要氧气,因此不能完全密封,该选项说法正确;
C、着火点为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取出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提供了充足的氧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3.(2024八下·金东期末)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
A.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 B.干粉灭火器扑灭电器火灾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从燃烧的条件分析灭火的方法。
【解答】A、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相同,故正确;
B、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的原理,隔绝空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空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故答案为:A。
4.(2024八下·越城期末)古代冶炼金属需要高温,明代《天工开物》中,绘有许多如图的风箱。为了保持炼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其目的是(  )
A.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B.增大术材之间间隔
C.提供充足的空气 D.清除多余的可燃物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不断拉动风箱是为燃烧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分析。
【解答】不断拉动风箱是为燃烧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使燃烧充分燃烧。
故选C。
5.(2024八下·东阳期末)很多科学实验都要用到水,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
水的作用 吸收放出的二氧化硫 提供所需的温度,隔绝空气 溶解铁丝燃烧后的生成物 观察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确定其中氧气体积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中水的作用分析判断。
【解答】 A.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能够溶于水,能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因此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水的作用是提供所需的温度(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隔绝空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水的作用是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水的作用是观察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确定其中氧气体积,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6.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如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
A.Q点 B.N点 C.P点 D.M点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即可发生燃烧,且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分析。
【解答】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即可发生燃烧,且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图示中Q点温度高于着火点且氧气含量最高,燃烧得最旺。
故选A。
7.(2024八下·临平期末)每年都有因用火不当而引发火灾,造成重大损失,下列关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桌上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B.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应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C.泡沫灭火器的主要原理是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森林着火时应开辟隔离带,清除可燃物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A、根据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B、根据液态灭火器的特点分析;
C、根据泡沫灭火器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D、根据清除可燃物灭火原理分析。
【解答】A、 实验桌上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抹布扑盖,使可燃物隔离氧气而熄灭 ,不符合题意;
B、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任务液体,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应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不符合题意;
C、 泡沫灭火器的主要原理是隔离氧气 ,符合题意;
D、 森林着火时应开辟隔离带,以清除可燃物 ,使火熄灭,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2024八下·长兴月考)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c两处现象不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b、c两处现象不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a、b两处现象不同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D.b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a、c两处,a处白磷燃烧、c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错误。
B、b、c两处,白磷、红磷均不能燃烧,无法得出物质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故选项说法错误。
C、a、b两处现象不同,a处白磷燃烧、b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D、b处红磷不能燃烧,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也可能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造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9.(2024八下·浙江期中) “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身上着火不要乱跑,可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C.夜间发现天然气泄漏,千万不能使用抽油烟机抽气
D.油库、面粉厂和煤矿的坑道内要严禁烟火,以避免爆炸的发生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能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且水能隔绝空气。
【解答】A.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能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A错误
B.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所以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B正确
C天然气泄漏,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不仅不能立即打开抽油烟机,任何电器都不得打开,防止开电器引起的火花使得家中天然气引燃爆炸 ;C正确
D油库、面粉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都含有易燃的物质,所以应该严禁烟火,否则容易发生火灾或爆炸。D正确
故答案为:A.
10.(2020八下·金华期中)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如图所示,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 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
C.加水后,纸的着火点降低了 D.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答案】C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2)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分析;
(3)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一般情况会保持不变;
(4)根据(1)中的分析判断。
【解答】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即纸片没有达到纸片开始着火的最低温度,故A、D正确不合题意;
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可知,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故B正确不合题意;
纸的着火点保持不变,不会因为水的存在而降低,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11.某同学想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用图甲和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要验证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应比较的事实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④①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对比实验的验证方法分析,要验证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需进行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因可燃物着火点不同,能燃烧和不能燃烧的现象对比。
【解答】 要验证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需进行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因可燃物着火点不同,能燃烧和不能燃烧的现象对比,实验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温度未达到着火点);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对比可证明。
故选B。
12.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线短路引起电器着火,直接用水浇灭
B.蜡烛一扇即灭,是因为缺少了空气,所以无法继续燃烧
C.如图甲,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D.由图乙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分析;
【解答】A、电器着火时要先切断电源,然后再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切不可直接用水浇灭,以防发生触电,A错误;
B、蜡烛一扇即灭,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了部分热量,造成蜡烛的温度低于其着火点而熄灭,B错误;
C、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该状态下火柴梗吸收的热量较多,温度更容易达到其着火点,C错误;
D、由题图乙中的现象可知,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D正确。
故选:D。
13.下图中的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与另外三支熄灭的原因不同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条件以及实验现象分析;
【解答】A、烧杯中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消耗氧气后,无支持燃烧的气体则熄灭;
B、如图,吹气使蜡烛周围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蜡烛熄灭
C、如图,稀盐酸和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蜡烛熄灭;
D、如图,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蜡烛熄灭;
由此可知B选项的蜡烛熄灭和其他的原因 不同,故选:B。
14.(2024·浙江期末)打火机是生活日用品,如图所示是普通电子打火机的实物。下列符合燃烧条件的组合是(  )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需同时满足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解答】A、 ①③⑤组合有可燃物、氧气,且温度可达到着火点,符合燃烧条件 ,符合题意;
B、 ①③④组合没有可燃物 ,不符合题意;
C、 ①②③组合可燃物和氧气不能接触,不符合题意;
D、 ①②④组合没有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先通入空气,再点燃酒精灯,发现b中硫燃烧。实验过程②:停止通空气,改通氧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该装置还缺少对尾气的处理
C.去掉装置a就无法验证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证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 根据燃烧的条件结合实验过程①②分析,注意变量的控制,选出正确的选项即可。
【解答】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污染,所以该装置还缺少对尾气的处理,故B正确不合题意;
C.b装置停止通空气,改通氧气,不加热时硫不燃烧,加热时硫发生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证明氧气具有助燃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6.如图,在密封的纸盒上挖一个直径10cm的圆形小洞,并在洞口前方约1米的位置,放置一根点燃的蜡烛,用双手在纸盒两侧拍击,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
主要原因是()
A.缺乏可燃物
B.缺乏O2
C.排出的气流中CO2的含量高
D.温度降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解答】A、蜡烛就是可燃物,故说法错误;B、空气中有充足的氧气,故说法错误C、纸盒中的气体也是空气,二氧化碳的含量与纸盒外的一样,故说法错误;D、从纸盒小洞中喷出的气流带走热量,使蜡烛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所以蜡烛熄灭,故说法正确。故选D。
【分析】物质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7.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燃烧与灭火
【解析】【解答】A、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二者都不燃烧,无法说明任何问题,故不符合题意;B、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符合题意;C、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限制的条件不同,不能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不符合题意;D、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空气,而不是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
【分析】进行对比试验验证物质的某种性质时要注意控制的变量要相同,否则无法比较验证。
二、填空题
18.(2024八下·西湖期末)如图是粉尘爆炸模拟装置,连接好装置,在敞口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面粉,盖上塑料盖,再快速鼓入大量空气
(1)“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以使面粉即刻充斥整个金属筒,从而增大面粉与空气的    。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
②蜡烛没有点燃
③小塑料瓶中改装干燥煤粉
【答案】(1)接触面积
(2)①②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剧烈燃烧)解答此题。
【解答】(1)根据可燃性气体或易燃物的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有限空间里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鼓入空气的作用是: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可知:①金属筒不加盖时,不是有限空间,不会发生爆炸;②蜡烛没有点燃时,没有遇明火不会爆炸;③小塑料瓶中改装干燥煤粉,煤粉在有限的空间发生燃烧,会发生爆炸。故填:①②。
(1)根据可燃性气体或易燃物的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有限空间里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鼓入空气的作用是: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可知:①金属筒不加盖时,不是有限空间,不会发生爆炸;②蜡烛没有点燃时,没有遇明火不会爆炸;③小塑料瓶中改装干燥煤粉,煤粉在有限的空间发生燃烧,会发生爆炸。故填:①②。
19.(2024八下·杭州月考)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 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系一小气球,然后将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伸入80℃的热水中;同时在烧杯底部放置白磷,如图所示(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红磷的着火点为
(1)实验观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灭了,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①着火点升高 ②温度降低 ③氧气耗尽④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管口的小气球可防止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更环保;
(3) 烧杯中80℃的热水的作用是   .
【答案】(1)③
(2)P2O5
(3)隔绝氧气;加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 (1)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2)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3)根据实验中热水的作用解答。
【解答】 (1) 实验观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灭了,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氧气耗尽,故选③;
(2)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为了防止造成空气污染,所以管口拴上一个气球;
(3)烧杯中的热水的作用不仅提供热量,而且能隔绝空气。
20.下列变化或行为中,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可能引发自燃的是   ;可能引发爆炸的是   。
A. 森林中枯枝落叶逐渐腐烂 B. 在加油站抽烟C. 蜡烛燃烧
【答案】A;A;B
【知识点】氧化反应;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 缓慢氧化是比较慢的,不易觉察的氧化反应,慢氧化放热,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时,会引发自燃,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易发生爆炸分析。
【解答】 缓慢氧化是比较慢的,不易觉察的氧化反应,森林中枯枝落叶逐渐腐烂属于缓慢氧化,缓慢氧化放热,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时,会引发自燃,加油站附近空气中有可燃物,在加油站抽烟可能会引起油气燃烧而发生爆炸。
故答案为:A;A;B。
21.(2024八下·杭州期中)纸火锅在各城市悄然兴起,它的材料是普通的白纸,但是在使用时无烟、无味,不会被火点燃。
(1)从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分析,纸火锅不会被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
(2)纸火锅底部以固体酒精为燃料进行加热,小明将某品牌碳酸饮料所放出的气体喷在燃着的固体酒精上,火焰熄灭。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答案】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着火点;
(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该气体的化学性质。
【解答】(1)纸是可燃物,且与空气接触,则纸火锅在使用时不会被火点燃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
(2)碳酸饮料所放出的气体喷在燃着的固体酒精上,火焰熄灭,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2.如图甲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套一只小气球。将两个支管同时伸入热水相同深度处,可观察到a处的白磷燃烧,b处的红磷及c处的白磷均不燃烧。
(1)比较a、b处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图乙中能正确反映气球内的气压(p)随反应时间(t)而发生变化的图象是   。
【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2)根据变化时装置内压强先变大后减小分析。
【解答】(1)a处白磷燃烧,b处白磷不燃烧,由此可得出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2)磷燃烧放热,且消耗装置内氧气,气球内气压应先变大后减小,且最终小于原始压强,B图像可表示压强变化。
故答案为:(1)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B。
23.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燃烧条件。在铜板上放三根火柴棍,a火柴头.上盖一小堆沙子。在a火柴头下方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a火柴不燃烧,b火柴比c火柴先燃烧。
(1)a不燃烧的原因是   。
(2)对比b和c的现象,关于燃烧条件,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1)没有与氧气接触
(2)燃烧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三要素,同时具备助燃物、可燃物、着火源(亦称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 ;
【解答】(1) a火柴头上盖一小堆沙子,a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没有与氧气接触 ;
(2) b火柴比c火柴先燃烧。 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燃烧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铜板具有导热作用,b先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1) 没有与氧气接触 (2) 燃烧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三、实验探究题
24.(2024八下·温州期中)燃烧着的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细心的同学观察到“每次扇灭蜡烛时,都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这一现象让他对蜡烛熄灭的原因展开如下猜想:
猜想1:流动的空气使环境温度降低,低于石蜡的着火点;
猜想2:流动的空气使环境的氧气含量降低;
猜想3:流动的空气带走了主要的可燃物。
为此,他设计了相关实验,具体内容见下方表格:
组别 物质 着火点 实验操作 现象
①启动吹风机2秒 ②测量温度
1 燃烧的石蜡 60℃ 吹冷风 131℃ 熄灭后,立即将收集到的白烟通回蜡烛灯芯,蜡烛复燃
2 燃烧的石蜡 吹热风 193℃ 熄灭, 后续不做处理
3 燃烧的石蜡 吹热风 187℃ 熄灭后,立即将收集到的白烟通回蜡烛灯芯, 蜡烛复燃
4 燃烧的木炭 320℃ 吹冷风 452℃ 燃烧更旺盛
(1)有同学利用漏斗,倒扣盖灭燃烧的蜡烛,并收集蜡烛产生的白烟,如右图所示。在漏斗的导管口处可以点燃收集到的白烟,即可判断蜡烛熄灭后飘出的白烟   可燃物(选填“是”或“不是”)。
(2)某同学通过第   组可以否定猜想2,并认为流动的空气还可以为可燃物的燃烧及时补充氧气助燃。
(3)结合表中数据与现象,“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的原因是   (请从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回答)。
【答案】(1)是
(2)4
(3)移除蜡烛燃烧时的主要可燃物白烟。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右图所示,在漏斗的导管口处可以点燃收集到的白烟分析。
(2)根据表格里的信息,通过第4组分析。
(3)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
【解答】(1)有同学利用漏斗,倒扣盖灭燃烧的蜡烛,并收集蜡烛产生的白烟,如右图所示。在漏斗的导管口处可以点燃收集到的白烟,即可判断蜡烛熄灭后飘出的白烟是可燃物。
(2)某同学通过第4组,燃烧更旺盛,可以否定猜想2,并认为流动的空气还可以为可燃物的燃烧及时补充氧气助燃。
(3)结合表中数据与现象,“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的原因是移除蜡烛燃烧时的主要可燃物白烟。
25.(2023八下·路桥期末)随着科技的发展,家用制氧机日渐普及。小柯选取市售ABC三款制氧机,用医用输液袋收集ABC三款气体各三袋(图1),比较制得气体的氧含量大小。
(1)[原理回顾]
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图2),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
(2)[原理应用]
小柯利用集气瓶、导管、止水夹、燃烧匙、凸透镜、量筒、足量白磷和水等器材设计图3实验装置进行比较: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集气瓶中装满水,取足量白磷,将装置连接固定。
……
请补充完善实验步骤   。
温馨提示:
①白磷和红磷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都可燃,不与水反应。
②被水浸泡后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40℃仍可燃,可用凸透镜聚光引燃。
③不考虑氧气溶于水,氧气袋中其它气体不溶于水,不参与燃烧。
【答案】(1)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发出黄光
(2)①通气露出白磷、止水夹开闭、引燃等操作 ②冷却至室温测量 ③每次测排开水体积V相同和测量量筒剩余水体积Va' ④A款重复实验 ⑤换BC款重复实验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制取氧气的原理;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
(1)根据红磷燃烧的现象进行解答;
(2)根据测量制得气体中氧气含量的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
(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发出黄光;
(2)需补充的实验步骤:
①通气露出白磷、止水夹开闭、引燃等操作;
②冷却至室温测量;
③每次测排开水体积V相同和测量量筒剩余水体积Va' ;
④A款重复实验;
⑤换BC款重复实验。
26. 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某实验小组用如图实验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1)如图一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   ,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   .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   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
(4)“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用脱脂棉包裹好过氧化钠(Na2O2),往棉球上滴水即可看到“滴水生火”的奇观,因为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O2和另一种物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但小明在一次表演中因为滴水过多却没有成功,他没有成功的原因是   .
【答案】(1)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
(2)减少污染;抹干外壁
(3)氧气
(4)2Na2O2+2H2O=4NaOH+O2↑;放热;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解析】【解答】(1)根据燃烧的条件,结合白磷的可燃性(即白磷是可燃物)、着火点(即40℃)和沸水的温度(即100℃)等相关知识;可以推得“向沸水中加入一块白磷”只满足了燃烧的两个条件(即可燃物、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沸水中没有氧气,致使燃烧的三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因此,此时的白磷不能燃烧.故答案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
(2)图二中磷放入密闭的试管中,可以防止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污染环境,而图一的燃烧产生直接排入空气;取出的试管壁上有水,应擦干后再进行加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故答案为:减少污染;抹干外壁;
(3)试管内应为空气或氧气,以满足磷燃烧所需要的氧气;
(4)“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用脱脂棉包裹好过氧化钠(Na2O2),往棉球上滴水即可看到“滴水生火”的奇观,因为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O2和另一种物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但小明在一次表演中因为滴水过多却没有成功,他没有成功的原因是 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故答案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产生P2O5不污染环境;抹干外壁;氧气;2Na2O2+2H2O=4NaOH+O2↑;放热;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2)对比图一、图二,图二把磷放入密闭的试管中进行实验,可以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造成空气污染;从水中取出的试管外壁沾有水,直接进行加热易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3)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而没能和氧气接触,燃烧需要氧气支持,试管内应提供燃烧需要的氧气;
(4)根据题目中的信息“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O2和另一种物质”,书写化学方程式;考虑燃烧的条件.
27.(2024八下·拱墅期末)小乐为了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设计了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及如下步骤:
①组装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燃烧匙内放入足量白磷后塞紧橡胶塞;
③从长颈漏斗向瓶内注入60℃的热水至恰好没过白磷;
④从右侧导管向瓶内通入空气至白磷露出水面后关闭活塞。
(1)若实验中观察到在进行步骤③后白磷不燃烧,而进行步骤④后白磷燃烧;由此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白磷充分燃烧后熄灭,一段时间后,瓶内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3)氧气浓度传感器测得实验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如图乙所示。若在如图丙所示实验中,利用倒吸入瓶中水的体积除以瓶内空气的体积计算得到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据图乙曲线判断此计算结果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
【答案】(1)与氧气接触
(2)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下降,瓶内液面上升。
(3)不准确,是因为白磷不能把瓶内氧气耗尽。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描述分析哪个燃烧的条件不同即可;
(2)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会造成集气瓶内气压减小,据此分析长颈漏斗内液面的位置变化和集气瓶内液面的变化;
(3)根据图像分析白磷熄灭时氧气是否完全消耗即可。
【解答】 (1)若实验中观察到在进行步骤③后白磷不燃烧(与氧气隔绝),而进行步骤④后白磷燃烧(与氧气接触),由此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2)白磷充分燃烧后熄灭,一段时间后,瓶内能观察到的现象是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下降,瓶内液面上升(白磷熄灭后温度下降、瓶内氧气消耗)。
故答案为:
(3)据图乙曲线可知,当反应结束时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还有4%,因此此计算结果不准确,是因为白磷不能把瓶内氧气耗尽。
四、综合题
28.(2024八下·吴兴期末)下面是“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研究”实验.
(1)某同学选用A装置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其原因是   。
(2)为准备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实验中收集氧气用装置   (填字母序号)收集最为合适。
(3)某同学发现火柴在空气中并不能将铁丝点燃,但在氧气中却可以引燃铁丝,你认为原因是   。
【答案】(1)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高锰酸钾进入水槽
(2)E
(3)氧气浓度高,火柴燃烧更剧烈,放出更多的热量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要防止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管分析;
(2)根据氧气燃烧实验瓶底常加少量水分析;
(3)根据氧气浓度高,物质燃烧剧烈分析。
【解答】(1) 某同学选用A装置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可能是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高锰酸钾进入水槽 。
(2)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为防止瓶底炸裂,需在瓶底加少量水或细沙,实验中收集氧气用装置E最为合适。
(3) 火柴在空气中并不能将铁丝点燃,但在氧气中却可以引燃铁丝, 可能是氧气浓度高,火柴燃烧更剧烈,放出更多的热量。
故答案为:(1) 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高锰酸钾进入水槽 ;(2)E;(3) 氧气浓度高,火柴燃烧更剧烈,放出更多的热量 。
29.(2024八下·东阳期中)小阳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试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为200mL,氧气传感器测得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
(1)实验开始时,用酒精灯加热粗铜丝,其目的是   。
(2)反应开始到止水夹打开前,集气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小阳同学提出“倒吸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除以200mL等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据图乙分析,此说法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请说明理由:   。
【答案】(1)引燃白磷
(2)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3)错误;由图乙可得,反应结束后瓶中仍有氧气剩余(氧气体积分数为8.6%),说明瓶中氧气未耗尽,会使测量值偏小。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铜的导热性及燃烧条件分析;
(2)根据白磷燃烧现象分析;
(3)根据图示确定反应结束后氧气有剩余分析。
【解答】(1)实验开始时用酒精灯加热粗铜丝, 是利用铜的导热性引燃白磷。
(2) 反应开始到止水夹打开前,集气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3) 由图乙可得,反应结束后瓶中仍有氧气剩余(氧气体积分数为8.6%),说明瓶中氧气未耗尽,所以“倒吸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除以200mL等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1)引燃白磷;(2)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3)错误; 由图乙可得,反应结束后瓶中仍有氧气剩余(氧气体积分数为8.6%),说明瓶中氧气未耗尽,会使测量值偏小。
30.如图所示,在大烧杯中倒入开水,并在烧杯底部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口上盖一块薄铜片,上面左端放一小块白磷,右端放等量的红磷。
(1) 不一会儿,你能观察到   (填字母)会燃烧起来。
(2) 这个实验说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    ;
②   。
(3)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并不采用本实验来验证燃烧条件,这主要是出于什么考虑
   。
【答案】(1)B
(2)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与充足氧气(助燃剂)接触
(3)因为磷的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有毒,飘散到空气中会造成局部污染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燃烧条件分析;
(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
(3)根据磷燃烧污染空气分析。
【解答】(1)铜片上白磷B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可以燃烧;红磷C温度不能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白磷A不能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
(2)该实验通过AB对比证明燃烧需与氧气接触,BC对比证明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3) 因为磷的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有毒,飘散到空气中会造成局部污染 ,所以一般不采用本实验验证燃烧条件。
故答案为:(1)B;(2)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与充足氧气(助燃剂)接触;(3)因为磷的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有毒,飘散到空气中会造成局部污染 。
1 / 1浙教版八下第3章第2节氧化和燃烧巩固提升卷
一、选择题
1.(2024八下·西湖期末)如图所示的“灭火毯”,其可耐温度达550摄氏度以上。将灭火毯迅速完全覆盖在着火物(如油锅)上,可以扑灭火焰(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温度
C.隔绝空气 D.降低可燃物着火点
2.(2024八下·三门期末)火折子是一种古代的点火神器。其材料一般用粗糙的土制纸加棉花,卷成紧密的纸卷装入竹筒内,用火点燃后再把它吹灭,但内部仍有红色的亮点,盖上盖子,需要时取出一吹就能复燃。下列关于火折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火折子的制作材料必须是可燃物
B.竹筒盖上开有小孔,不能完全密封
C.燃着后一吹即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取出后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3.(2024八下·金东期末)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的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也依据这个原理的是(  )
A.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 B.干粉灭火器扑灭电器火灾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4.(2024八下·越城期末)古代冶炼金属需要高温,明代《天工开物》中,绘有许多如图的风箱。为了保持炼炉内高温,需要不断拉动风箱,其目的是(  )
A.降低木材的着火点 B.增大术材之间间隔
C.提供充足的空气 D.清除多余的可燃物
5.(2024八下·东阳期末)很多科学实验都要用到水,下列实验中对水的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装置
水的作用 吸收放出的二氧化硫 提供所需的温度,隔绝空气 溶解铁丝燃烧后的生成物 观察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确定其中氧气体积
A.A B.B C.C D.D
6.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如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
A.Q点 B.N点 C.P点 D.M点
7.(2024八下·临平期末)每年都有因用火不当而引发火灾,造成重大损失,下列关于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桌上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B.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应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C.泡沫灭火器的主要原理是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森林着火时应开辟隔离带,清除可燃物
8.(2024八下·长兴月考)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c两处现象不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b、c两处现象不同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a、b两处现象不同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
D.b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9.(2024八下·浙江期中) “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身上着火不要乱跑,可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C.夜间发现天然气泄漏,千万不能使用抽油烟机抽气
D.油库、面粉厂和煤矿的坑道内要严禁烟火,以避免爆炸的发生
10.(2020八下·金华期中)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如图所示,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 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
C.加水后,纸的着火点降低了 D.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11.某同学想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用图甲和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要验证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应比较的事实是(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④①
12.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线短路引起电器着火,直接用水浇灭
B.蜡烛一扇即灭,是因为缺少了空气,所以无法继续燃烧
C.如图甲,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D.由图乙中的现象可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13.下图中的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与另外三支熄灭的原因不同的是(  )
A. B.
C. D.
14.(2024·浙江期末)打火机是生活日用品,如图所示是普通电子打火机的实物。下列符合燃烧条件的组合是(  )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5.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先通入空气,再点燃酒精灯,发现b中硫燃烧。实验过程②:停止通空气,改通氧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B.该装置还缺少对尾气的处理
C.去掉装置a就无法验证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证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16.如图,在密封的纸盒上挖一个直径10cm的圆形小洞,并在洞口前方约1米的位置,放置一根点燃的蜡烛,用双手在纸盒两侧拍击,蜡烛熄灭。蜡烛熄灭的
主要原因是()
A.缺乏可燃物
B.缺乏O2
C.排出的气流中CO2的含量高
D.温度降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17.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二、填空题
18.(2024八下·西湖期末)如图是粉尘爆炸模拟装置,连接好装置,在敞口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面粉,盖上塑料盖,再快速鼓入大量空气
(1)“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可以使面粉即刻充斥整个金属筒,从而增大面粉与空气的    。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
②蜡烛没有点燃
③小塑料瓶中改装干燥煤粉
19.(2024八下·杭州月考)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 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系一小气球,然后将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伸入80℃的热水中;同时在烧杯底部放置白磷,如图所示(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 红磷的着火点为
(1)实验观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灭了,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①着火点升高 ②温度降低 ③氧气耗尽④试管内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2)管口的小气球可防止   (填写物质的化学式)进入空气,从而使该实验更环保;
(3) 烧杯中80℃的热水的作用是   .
20.下列变化或行为中,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可能引发自燃的是   ;可能引发爆炸的是   。
A. 森林中枯枝落叶逐渐腐烂 B. 在加油站抽烟C. 蜡烛燃烧
21.(2024八下·杭州期中)纸火锅在各城市悄然兴起,它的材料是普通的白纸,但是在使用时无烟、无味,不会被火点燃。
(1)从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分析,纸火锅不会被火点燃的主要原因是   。
(2)纸火锅底部以固体酒精为燃料进行加热,小明将某品牌碳酸饮料所放出的气体喷在燃着的固体酒精上,火焰熄灭。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22.如图甲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两个支管中,管口套一只小气球。将两个支管同时伸入热水相同深度处,可观察到a处的白磷燃烧,b处的红磷及c处的白磷均不燃烧。
(1)比较a、b处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图乙中能正确反映气球内的气压(p)随反应时间(t)而发生变化的图象是   。
23.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燃烧条件。在铜板上放三根火柴棍,a火柴头.上盖一小堆沙子。在a火柴头下方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a火柴不燃烧,b火柴比c火柴先燃烧。
(1)a不燃烧的原因是   。
(2)对比b和c的现象,关于燃烧条件,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4.(2024八下·温州期中)燃烧着的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细心的同学观察到“每次扇灭蜡烛时,都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这一现象让他对蜡烛熄灭的原因展开如下猜想:
猜想1:流动的空气使环境温度降低,低于石蜡的着火点;
猜想2:流动的空气使环境的氧气含量降低;
猜想3:流动的空气带走了主要的可燃物。
为此,他设计了相关实验,具体内容见下方表格:
组别 物质 着火点 实验操作 现象
①启动吹风机2秒 ②测量温度
1 燃烧的石蜡 60℃ 吹冷风 131℃ 熄灭后,立即将收集到的白烟通回蜡烛灯芯,蜡烛复燃
2 燃烧的石蜡 吹热风 193℃ 熄灭, 后续不做处理
3 燃烧的石蜡 吹热风 187℃ 熄灭后,立即将收集到的白烟通回蜡烛灯芯, 蜡烛复燃
4 燃烧的木炭 320℃ 吹冷风 452℃ 燃烧更旺盛
(1)有同学利用漏斗,倒扣盖灭燃烧的蜡烛,并收集蜡烛产生的白烟,如右图所示。在漏斗的导管口处可以点燃收集到的白烟,即可判断蜡烛熄灭后飘出的白烟   可燃物(选填“是”或“不是”)。
(2)某同学通过第   组可以否定猜想2,并认为流动的空气还可以为可燃物的燃烧及时补充氧气助燃。
(3)结合表中数据与现象,“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的原因是   (请从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回答)。
25.(2023八下·路桥期末)随着科技的发展,家用制氧机日渐普及。小柯选取市售ABC三款制氧机,用医用输液袋收集ABC三款气体各三袋(图1),比较制得气体的氧含量大小。
(1)[原理回顾]
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图2),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
(2)[原理应用]
小柯利用集气瓶、导管、止水夹、燃烧匙、凸透镜、量筒、足量白磷和水等器材设计图3实验装置进行比较:
①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集气瓶中装满水,取足量白磷,将装置连接固定。
……
请补充完善实验步骤   。
温馨提示:
①白磷和红磷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都可燃,不与水反应。
②被水浸泡后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40℃仍可燃,可用凸透镜聚光引燃。
③不考虑氧气溶于水,氧气袋中其它气体不溶于水,不参与燃烧。
26. 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某实验小组用如图实验方法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1)如图一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   ,水中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   .
(2)改进后的装置(如图二)与图一相比,其优点是    .欲使图二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   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3)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入水中,使试管罩住白磷(如图三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所装气体可能是   .
(4)“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用脱脂棉包裹好过氧化钠(Na2O2),往棉球上滴水即可看到“滴水生火”的奇观,因为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O2和另一种物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但小明在一次表演中因为滴水过多却没有成功,他没有成功的原因是   .
27.(2024八下·拱墅期末)小乐为了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设计了如图甲所示实验装置及如下步骤:
①组装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燃烧匙内放入足量白磷后塞紧橡胶塞;
③从长颈漏斗向瓶内注入60℃的热水至恰好没过白磷;
④从右侧导管向瓶内通入空气至白磷露出水面后关闭活塞。
(1)若实验中观察到在进行步骤③后白磷不燃烧,而进行步骤④后白磷燃烧;由此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白磷充分燃烧后熄灭,一段时间后,瓶内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3)氧气浓度传感器测得实验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如图乙所示。若在如图丙所示实验中,利用倒吸入瓶中水的体积除以瓶内空气的体积计算得到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据图乙曲线判断此计算结果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
四、综合题
28.(2024八下·吴兴期末)下面是“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研究”实验.
(1)某同学选用A装置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其原因是   。
(2)为准备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实验中收集氧气用装置   (填字母序号)收集最为合适。
(3)某同学发现火柴在空气中并不能将铁丝点燃,但在氧气中却可以引燃铁丝,你认为原因是   。
29.(2024八下·东阳期中)小阳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和试剂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为200mL,氧气传感器测得集气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
(1)实验开始时,用酒精灯加热粗铜丝,其目的是   。
(2)反应开始到止水夹打开前,集气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小阳同学提出“倒吸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除以200mL等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据图乙分析,此说法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请说明理由:   。
30.如图所示,在大烧杯中倒入开水,并在烧杯底部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口上盖一块薄铜片,上面左端放一小块白磷,右端放等量的红磷。
(1) 不一会儿,你能观察到   (填字母)会燃烧起来。
(2) 这个实验说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    ;
②   。
(3)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并不采用本实验来验证燃烧条件,这主要是出于什么考虑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源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解答】灭火毯覆盖在燃烧物上,隔绝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而达到灭火目的。
故答案为:C。
2.【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解答】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A、火折子为点火神器,则其制作材料必须是可燃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B、竹筒内的材料虽然没有明火,但是仍然在缓慢燃烧,需要氧气,因此不能完全密封,该选项说法正确;
C、着火点为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改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取出一吹即可复燃是因为提供了充足的氧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3.【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从燃烧的条件分析灭火的方法。
【解答】A、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相同,故正确;
B、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是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和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的原理,隔绝空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C、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空气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D、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灭火,与“釜底抽薪”灭火原理不同,故错误。
故答案为:A。
4.【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不断拉动风箱是为燃烧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分析。
【解答】不断拉动风箱是为燃烧燃烧提供充足的空气,使燃烧充分燃烧。
故选C。
5.【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实验中水的作用分析判断。
【解答】 A.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能够溶于水,能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因此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环境,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水的作用是提供所需的温度(使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隔绝空气,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水的作用是冷却溅落熔融物,防止集气瓶炸裂,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水的作用是观察进入钟罩内水的体积,确定其中氧气体积,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即可发生燃烧,且氧气含量越高燃烧越剧烈分析。
【解答】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即可发生燃烧,且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图示中Q点温度高于着火点且氧气含量最高,燃烧得最旺。
故选A。
7.【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A、根据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B、根据液态灭火器的特点分析;
C、根据泡沫灭火器隔离氧气的灭火原理分析;
D、根据清除可燃物灭火原理分析。
【解答】A、 实验桌上酒精灯打翻着火,用湿抹布扑盖,使可燃物隔离氧气而熄灭 ,不符合题意;
B、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任务液体,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应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不符合题意;
C、 泡沫灭火器的主要原理是隔离氧气 ,符合题意;
D、 森林着火时应开辟隔离带,以清除可燃物 ,使火熄灭,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a、c两处,a处白磷燃烧、c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选项说法错误。
B、b、c两处,白磷、红磷均不能燃烧,无法得出物质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故选项说法错误。
C、a、b两处现象不同,a处白磷燃烧、b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白磷着火点比红磷低,故选项说法正确。
D、b处红磷不能燃烧,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也可能是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造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9.【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能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且水能隔绝空气。
【解答】A.水能灭火,是因为水汽化吸热能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A错误
B.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所以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B正确
C天然气泄漏,应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不仅不能立即打开抽油烟机,任何电器都不得打开,防止开电器引起的火花使得家中天然气引燃爆炸 ;C正确
D油库、面粉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都含有易燃的物质,所以应该严禁烟火,否则容易发生火灾或爆炸。D正确
故答案为:A.
10.【答案】C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2)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分析;
(3)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一般情况会保持不变;
(4)根据(1)中的分析判断。
【解答】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即纸片没有达到纸片开始着火的最低温度,故A、D正确不合题意;
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可知,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故B正确不合题意;
纸的着火点保持不变,不会因为水的存在而降低,故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对比实验的验证方法分析,要验证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需进行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因可燃物着火点不同,能燃烧和不能燃烧的现象对比。
【解答】 要验证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需进行可燃物都与氧气接触,因可燃物着火点不同,能燃烧和不能燃烧的现象对比,实验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温度未达到着火点);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对比可证明。
故选B。
12.【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分析;
【解答】A、电器着火时要先切断电源,然后再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切不可直接用水浇灭,以防发生触电,A错误;
B、蜡烛一扇即灭,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了部分热量,造成蜡烛的温度低于其着火点而熄灭,B错误;
C、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该状态下火柴梗吸收的热量较多,温度更容易达到其着火点,C错误;
D、由题图乙中的现象可知,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所以金属镁引起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D正确。
故选:D。
13.【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条件以及实验现象分析;
【解答】A、烧杯中的蜡烛熄灭是由于消耗氧气后,无支持燃烧的气体则熄灭;
B、如图,吹气使蜡烛周围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蜡烛熄灭
C、如图,稀盐酸和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蜡烛熄灭;
D、如图,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是蜡烛熄灭;
由此可知B选项的蜡烛熄灭和其他的原因 不同,故选:B。
14.【答案】A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需同时满足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解答】A、 ①③⑤组合有可燃物、氧气,且温度可达到着火点,符合燃烧条件 ,符合题意;
B、 ①③④组合没有可燃物 ,不符合题意;
C、 ①②③组合可燃物和氧气不能接触,不符合题意;
D、 ①②④组合没有氧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 根据燃烧的条件结合实验过程①②分析,注意变量的控制,选出正确的选项即可。
【解答】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是一种有毒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污染,所以该装置还缺少对尾气的处理,故B正确不合题意;
C.b装置停止通空气,改通氧气,不加热时硫不燃烧,加热时硫发生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证明氧气具有助燃性,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6.【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解答】A、蜡烛就是可燃物,故说法错误;B、空气中有充足的氧气,故说法错误C、纸盒中的气体也是空气,二氧化碳的含量与纸盒外的一样,故说法错误;D、从纸盒小洞中喷出的气流带走热量,使蜡烛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所以蜡烛熄灭,故说法正确。故选D。
【分析】物质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7.【答案】B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燃烧与灭火
【解析】【解答】A、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二者都不燃烧,无法说明任何问题,故不符合题意;B、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符合题意;C、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限制的条件不同,不能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不符合题意;D、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空气,而不是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
【分析】进行对比试验验证物质的某种性质时要注意控制的变量要相同,否则无法比较验证。
18.【答案】(1)接触面积
(2)①②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剧烈燃烧)解答此题。
【解答】(1)根据可燃性气体或易燃物的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有限空间里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鼓入空气的作用是: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可知:①金属筒不加盖时,不是有限空间,不会发生爆炸;②蜡烛没有点燃时,没有遇明火不会爆炸;③小塑料瓶中改装干燥煤粉,煤粉在有限的空间发生燃烧,会发生爆炸。故填:①②。
(1)根据可燃性气体或易燃物的粉尘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遇到明火就会剧烈燃烧,导致有限空间里气体的体积急剧膨胀,从而引起爆炸;鼓入空气的作用是: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增大面粉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根据燃烧和发生爆炸的条件:在有限的空间内,可燃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遇到明火,可知:①金属筒不加盖时,不是有限空间,不会发生爆炸;②蜡烛没有点燃时,没有遇明火不会爆炸;③小塑料瓶中改装干燥煤粉,煤粉在有限的空间发生燃烧,会发生爆炸。故填:①②。
19.【答案】(1)③
(2)P2O5
(3)隔绝氧气;加热,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 (1)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2)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3)根据实验中热水的作用解答。
【解答】 (1) 实验观察到只有Y形试管内的白磷燃烧,但很快就熄灭了,其熄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氧气耗尽,故选③;
(2)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有毒,为了防止造成空气污染,所以管口拴上一个气球;
(3)烧杯中的热水的作用不仅提供热量,而且能隔绝空气。
20.【答案】A;A;B
【知识点】氧化反应;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 缓慢氧化是比较慢的,不易觉察的氧化反应,慢氧化放热,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时,会引发自燃,可燃性气体遇明火易发生爆炸分析。
【解答】 缓慢氧化是比较慢的,不易觉察的氧化反应,森林中枯枝落叶逐渐腐烂属于缓慢氧化,缓慢氧化放热,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时,会引发自燃,加油站附近空气中有可燃物,在加油站抽烟可能会引起油气燃烧而发生爆炸。
故答案为:A;A;B。
21.【答案】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着火点;
(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该气体的化学性质。
【解答】(1)纸是可燃物,且与空气接触,则纸火锅在使用时不会被火点燃的原因是: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
(2)碳酸饮料所放出的气体喷在燃着的固体酒精上,火焰熄灭,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该气体具有的化学性质是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2.【答案】(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燃烧需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
(2)根据变化时装置内压强先变大后减小分析。
【解答】(1)a处白磷燃烧,b处白磷不燃烧,由此可得出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2)磷燃烧放热,且消耗装置内氧气,气球内气压应先变大后减小,且最终小于原始压强,B图像可表示压强变化。
故答案为:(1)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B。
23.【答案】(1)没有与氧气接触
(2)燃烧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燃烧的三要素,同时具备助燃物、可燃物、着火源(亦称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 ;
【解答】(1) a火柴头上盖一小堆沙子,a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没有与氧气接触 ;
(2) b火柴比c火柴先燃烧。 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燃烧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铜板具有导热作用,b先达到着火点;
故答案为:(1) 没有与氧气接触 (2) 燃烧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4.【答案】(1)是
(2)4
(3)移除蜡烛燃烧时的主要可燃物白烟。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右图所示,在漏斗的导管口处可以点燃收集到的白烟分析。
(2)根据表格里的信息,通过第4组分析。
(3)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
【解答】(1)有同学利用漏斗,倒扣盖灭燃烧的蜡烛,并收集蜡烛产生的白烟,如右图所示。在漏斗的导管口处可以点燃收集到的白烟,即可判断蜡烛熄灭后飘出的白烟是可燃物。
(2)某同学通过第4组,燃烧更旺盛,可以否定猜想2,并认为流动的空气还可以为可燃物的燃烧及时补充氧气助燃。
(3)结合表中数据与现象,“蜡烛用扇子一扇就灭”的原因是移除蜡烛燃烧时的主要可燃物白烟。
25.【答案】(1)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发出黄光
(2)①通气露出白磷、止水夹开闭、引燃等操作 ②冷却至室温测量 ③每次测排开水体积V相同和测量量筒剩余水体积Va' ④A款重复实验 ⑤换BC款重复实验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制取氧气的原理;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
(1)根据红磷燃烧的现象进行解答;
(2)根据测量制得气体中氧气含量的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
(1)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热,发出黄光;
(2)需补充的实验步骤:
①通气露出白磷、止水夹开闭、引燃等操作;
②冷却至室温测量;
③每次测排开水体积V相同和测量量筒剩余水体积Va' ;
④A款重复实验;
⑤换BC款重复实验。
26.【答案】(1)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
(2)减少污染;抹干外壁
(3)氧气
(4)2Na2O2+2H2O=4NaOH+O2↑;放热;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解析】【解答】(1)根据燃烧的条件,结合白磷的可燃性(即白磷是可燃物)、着火点(即40℃)和沸水的温度(即100℃)等相关知识;可以推得“向沸水中加入一块白磷”只满足了燃烧的两个条件(即可燃物、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但是沸水中没有氧气,致使燃烧的三个条件不能同时满足.因此,此时的白磷不能燃烧.故答案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
(2)图二中磷放入密闭的试管中,可以防止燃烧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污染环境,而图一的燃烧产生直接排入空气;取出的试管壁上有水,应擦干后再进行加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故答案为:减少污染;抹干外壁;
(3)试管内应为空气或氧气,以满足磷燃烧所需要的氧气;
(4)“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用脱脂棉包裹好过氧化钠(Na2O2),往棉球上滴水即可看到“滴水生火”的奇观,因为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O2和另一种物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该反应是放热反应,但小明在一次表演中因为滴水过多却没有成功,他没有成功的原因是 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故答案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没有与氧气接触;产生P2O5不污染环境;抹干外壁;氧气;2Na2O2+2H2O=4NaOH+O2↑;放热;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2)对比图一、图二,图二把磷放入密闭的试管中进行实验,可以防止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造成空气污染;从水中取出的试管外壁沾有水,直接进行加热易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3)白磷的温度达到了着火点而没能和氧气接触,燃烧需要氧气支持,试管内应提供燃烧需要的氧气;
(4)根据题目中的信息“过氧化钠遇到水生成O2和另一种物质”,书写化学方程式;考虑燃烧的条件.
27.【答案】(1)与氧气接触
(2)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下降,瓶内液面上升。
(3)不准确,是因为白磷不能把瓶内氧气耗尽。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描述分析哪个燃烧的条件不同即可;
(2)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会造成集气瓶内气压减小,据此分析长颈漏斗内液面的位置变化和集气瓶内液面的变化;
(3)根据图像分析白磷熄灭时氧气是否完全消耗即可。
【解答】 (1)若实验中观察到在进行步骤③后白磷不燃烧(与氧气隔绝),而进行步骤④后白磷燃烧(与氧气接触),由此可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2)白磷充分燃烧后熄灭,一段时间后,瓶内能观察到的现象是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下降,瓶内液面上升(白磷熄灭后温度下降、瓶内氧气消耗)。
故答案为:
(3)据图乙曲线可知,当反应结束时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还有4%,因此此计算结果不准确,是因为白磷不能把瓶内氧气耗尽。
28.【答案】(1)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高锰酸钾进入水槽
(2)E
(3)氧气浓度高,火柴燃烧更剧烈,放出更多的热量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高锰酸钾制氧气要防止高锰酸钾颗粒进入导管分析;
(2)根据氧气燃烧实验瓶底常加少量水分析;
(3)根据氧气浓度高,物质燃烧剧烈分析。
【解答】(1) 某同学选用A装置并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红,可能是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高锰酸钾进入水槽 。
(2)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为防止瓶底炸裂,需在瓶底加少量水或细沙,实验中收集氧气用装置E最为合适。
(3) 火柴在空气中并不能将铁丝点燃,但在氧气中却可以引燃铁丝, 可能是氧气浓度高,火柴燃烧更剧烈,放出更多的热量。
故答案为:(1) 试管口未放一团棉花,高锰酸钾进入水槽 ;(2)E;(3) 氧气浓度高,火柴燃烧更剧烈,放出更多的热量 。
29.【答案】(1)引燃白磷
(2)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3)错误;由图乙可得,反应结束后瓶中仍有氧气剩余(氧气体积分数为8.6%),说明瓶中氧气未耗尽,会使测量值偏小。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铜的导热性及燃烧条件分析;
(2)根据白磷燃烧现象分析;
(3)根据图示确定反应结束后氧气有剩余分析。
【解答】(1)实验开始时用酒精灯加热粗铜丝, 是利用铜的导热性引燃白磷。
(2) 反应开始到止水夹打开前,集气瓶内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3) 由图乙可得,反应结束后瓶中仍有氧气剩余(氧气体积分数为8.6%),说明瓶中氧气未耗尽,所以“倒吸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除以200mL等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1)引燃白磷;(2) 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 ;(3)错误; 由图乙可得,反应结束后瓶中仍有氧气剩余(氧气体积分数为8.6%),说明瓶中氧气未耗尽,会使测量值偏小。
30.【答案】(1)B
(2)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与充足氧气(助燃剂)接触
(3)因为磷的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有毒,飘散到空气中会造成局部污染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燃烧条件分析;
(2)根据实验现象分析;
(3)根据磷燃烧污染空气分析。
【解答】(1)铜片上白磷B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可以燃烧;红磷C温度不能达到着火点,不能燃烧,白磷A不能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
(2)该实验通过AB对比证明燃烧需与氧气接触,BC对比证明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3) 因为磷的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有毒,飘散到空气中会造成局部污染 ,所以一般不采用本实验验证燃烧条件。
故答案为:(1)B;(2)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与充足氧气(助燃剂)接触;(3)因为磷的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有毒,飘散到空气中会造成局部污染 。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