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同步测试
(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30分)
1.洪水和涝渍容易同时发生的地区是
( )
A.江河上游地区
B.河流下游低洼地区
C.蒸发微弱的高纬度地区
D.降水丰富的山地
解析 河流的下游低洼地区,汛期易发生洪水泛滥现象,同时由于洼地积水排水不畅容易发生涝渍。
答案 B
2.形成风暴潮的动力因素是
( )
A.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
B.月球产生的天体引潮力
C.地震产生的地震波能量
D.大气运动产生的风能
解析 风暴潮顾名思义是由风暴引起的水面异常升高的现象,是由温带气旋和台风引起的。
答案 D
3.下列说法与台风风暴潮相符的是
( )
①发生于夏秋季节(7~11月) ②多发生于春秋季节
③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④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台风风暴潮多发生于夏秋季节(7~1
( http: / / www.21cnjy.com )1月),特点是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温带气旋风暴潮多发生于春秋季节,具有增水过程相对平缓的特点。
答案 B
4.温带气旋风暴潮常出现于
( )
①中纬度沿海地区 ②欧洲北海沿岸 ③美国东海岸
④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温带气旋风暴潮常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答案 D
5.导致病虫害的条件有
( )
①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②生物自身的平衡因素被破坏
③有害生物大规模繁殖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解析 生物圈中,一旦系统失去平衡,或生物体自身的平衡因素被破坏,有害生物大规模繁殖,就会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答案 A
6.过度潮湿的环境容易产生的农作物病虫害是
( )
A.稻瘟病
B.小麦白粉病
C.杨树烂皮病
D.松疱锈病
解析 过度潮湿易引起小麦锈病、稻瘟病,干旱易引发小麦白粉病。杨树烂皮病、松疱锈病属于森林病害。
答案 A
7.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是
( )
A.蝗虫
B.松毛虫
C.泡桐大袋蛾
D.松材线虫
解析 松材线虫具有染病容易、致死速度快、蔓延迅速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森林虫害。
答案 D
8.造成虫害和病害的共同因素是
( )
A.外来病原体入侵
B.适宜的气候条件
C.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
D.过度的有害生物大规模繁殖
解析 病虫害的发生与外部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病害的发生是由于气候异变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适宜的气候条件可能会使虫害大规模地爆发或流行起来。
答案 B
9.鼠害对森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
A.在地下打洞,危害树木根系
B.啃食树果,影响树木的更新
C.啃食树皮,使树木易染病死亡
D.危害森林益鸟,造成虫害的蔓延
解析 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答案 A
10.北纬20°~50°之间环球自然灾害带内山地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是( )
A.植被稀疏,地面以荒漠为主
B.多高山冰川积雪
C.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
D.水旱灾害频繁
解析 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因为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成为世界上山地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
答案 C
11.环太平洋灾害带集中的原因是
( )
①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②地势高差大,地形复杂,多山地地质灾害 ③沿海地带多水文灾害 ④暴雨集中,滑坡时有发生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解析 环太平洋灾害带正处于太平洋板块的边缘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带,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吻合,多火山、地震灾害。环太平洋灾害带又位于海陆交接处,受海洋灾害影响大,多风暴潮、海啸等水文灾害。
答案 D
12.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说明了自然灾害具有的特点是( )
A.渐发性和突发性
B.区域链发现象
C.群发现象
D.群聚现象
解析 世界自然灾害带是指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灾害在空间上分布不均(相对集中)的情况,渐发性和突发性现象、群发现象是从自然灾害时间尺度上的特点来说的;区域链发现象是从自然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来讲的,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3.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灾害带是( )
①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 ②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③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 ④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②④是火山地震带,而灾害带是多种自然灾害在空间上的带状分布现象。
答案 C
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聚,洪峰叠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图示地区是我国湖北省长江的荆江河段,从图中看,荆江河段“九曲回肠”,水流缓慢,且多洼地,易积水。
答案 A
15.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
A.深挖河道
B.修筑大堤
C.植树造林
D.退耕还湖
解析 深挖河道会破坏河流的输沙平衡,侵蚀大堤,不可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湖可取,但属于生态措施。
答案 B
二、综合题(20分)
16.如图示意日本东北部
(约38.8
( http: / / www.21cnjy.com )°~39.1°N,141.5°~142°E)沿海区域。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震级9.0级,震中38.1°N、142.6°E,震源深约20千米)引发巨大海啸,使甲地遭受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10分)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甲地此次海啸灾害严重的自然原因。
解析 此题以2011年3月11日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的日本大地震为命题的切入点,体现了地理学科命题的时代性特色。由题干信息可知,由“震级9.0级,震中38.1°N、142.6°E,震源深约20千米”可得震级高、震源浅、震中距小,所以海啸发生后到达甲地的时间短。读图还会发现,甲地海湾为口大里小的喇叭形海湾,海浪由外海涌向甲处过程中海啸波高逐渐升高、能量逐渐集中,导致冲击力越来越大,势必造成重大的灾情。
答案 (本次地震震级大,震源较浅,
( http: / / www.21cnjy.com ))甲地距离震中较近,海啸到达的时间短;位于外宽内窄的海湾的“顶部”,海啸向陆地方向推进时,受海湾形状影响,越向内侧浪越高(海啸波高越高),流速越快,冲击力越大(使海啸的巨大能量集中于更小的范围内释放),对甲地的破坏格外严重。
17.如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指出A地洪水灾害多发的月份,并分析其气候原因。
(2)指出A、B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地是长江流域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洞庭湖水系,受夏季风活动规律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为梅雨季节,此时流域内降水强度大,河谷地带雨水汇集,产生洪涝灾害。第(2)题,河流上游的水土流失会导致下游河床和湖泊淤积,加剧洪涝,因此上游防洪侧重于水土保持、修建水库等,而下游是洪涝的主要危害区,围湖造田等也会加剧洪涝,因此,应实施退耕还湖、修建分洪滞洪区等措施。
答案 (1)6月份 受夏季风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降水量大,多暴雨。
(2)A地: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B地:退耕还湖,疏浚湖泊;修建排水、分洪、堤防等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