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2011年6月12日,一场特大泥石流将贺畈乡观山村和云山村两个山村吞噬殆尽,村民们在经历了前日疯狂搜寻亲人的悲痛后,纷纷开始探究造成这场巨灾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外,采矿致植被破坏石土松动、水库年久失修等也是造成此次自然灾害的原因。尝试探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有什么影响?
提示:放大了灾情。 了解
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
度、灾情。
掌握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应用
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
展观。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1.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 循环,可以增 加环境的 性。
2.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 ,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 频发。良性稳定恶化自然灾害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本身的灾前 、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
行为都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2.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
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 不同。
3.建设 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防范意识自救互救易损性防灾减灾三、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有足够的财力
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 ”灾害影响。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的地区,往往减灾不力,“ ”灾害效应,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天灾人祸并行,引起巨大灾难。
2.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 区。缩小放大高风险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
不断增多, 在扩大。
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 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种类影响范围发展水平1.教材P18“图1-28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的变化”
提示:通过读图,可以看出: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枯水期补充河流水量,起到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2.教材P20“图1-29深圳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洪水
的影响”
提示:根据图例,该流域从1980年到2000年间,大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转变为城镇用地,而且城镇用地建筑密度加大。同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对应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增大,而林地保留较好的西部地区洪水流量则无大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洪水流量大小的区别,即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
3.教材P21“图1-30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机制”
提示:通过图示说明: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
4.教材P22“图1-3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
提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受灾体特征、灾情水平、减灾能力随之改变;而灾情大小决定于灾种,灾害强度、受灾体、减灾能力的变化;因而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成灾特点是不同的。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
损程度、灾情
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以前山上多是郁郁葱葱的大树,
很少发生泥石流,由于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的盛行,现
在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2010年8月7日,
遇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导致较严重的泥石流发生,给当地和
全国人民上了印象非常深刻的一课。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有何影响?
2.为什么说人类活动会放大或缩小自然灾害的灾情?【例证1】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 ( )。
A.地下水位上升 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蒸发量增加 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2)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答案 (1)D (2)C【练习1】下列人类活动能“放大”灾情的是 ( )。
A.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
B.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救援
C.在洪水高风险区、开垦耕地
D.修建水库,避开断层
解析 灾害发生后,政府高度重视并及时组织救援,迅速恢复灾区的生产和生活,能够“缩小”灾情。断层是地壳容易活动的地带,修建水库增加地表的重量,能诱发断层活动,从而产生地震灾害。
答案 C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合理的作用会增加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反之则会降低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1)正面改良作用使环境的稳定性增加(2)负面破坏作用使环境稳定性降低.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人类活动可能增加或减少受灾体的易损性,进而改变灾情大小。例如: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灾情。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它们之间的详细关系具体见下图: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556年1月23日,我国陕西华县发生8.0级大地震,死亡人数达83万余人。地震有感范围达15个省(区),200多个县,波及了大半个中国,这是迄今人类历史记载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省南投县发生7.6级的大地震,震源10公里左右,重灾区在日月潭,这次地震是由活断层发生错动而引发的,断层附近的村镇大都被夷为平地,整个灾区死亡2 329人,伤8 722人,倒塌建筑物9 909栋,严重破坏7 575栋,受灾人口250万人,灾民32万人,财产损失92亿美元。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1.两次地震,灾情是否一样?为什么?
2.如果在远古时期,地球上的地震、火山等可以称为自然灾害吗?
【例证2】关于农业社会灾情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抗灾能力极弱
B.巨灾伤亡人口增多,财产损失巨大
C.人口、财产密度低
D.人员伤亡,财产有所损失答案 D【练习2】读下表分析回答问题。
1960~1998年全球重大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表
(1)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发生次数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这种特点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球重大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这种趋势的产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保险理赔金额的变化中,能够反映出,在抗灾、防灾过程中,人们的______________正在不断增强。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情况。解答的关键是读懂表中的数据,能根据数据分析得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事件增多,同时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保险理赔数额也随之增多的结论,并据此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受灾体特征、灾情水平、减灾能力随之改变;灾情大小决定于灾种(灾强)、受灾体、减灾能力的变化。
答案 (1)呈波状变动,逐渐上升 ①自然灾害产生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有自身规律,所以呈波状变动。②人类活动能诱发自然灾害的发生,加重灾害的危害程度。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深刻。所以灾害有上升的趋势 (2)逐渐上升(或越来越重等)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口密度、社会财富密度不断增大 (3)防灾意识和社会救助能力 .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自然灾害的灾情区别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也在扩大,受灾体特征、灾情状况、减灾能力也随之改变。如下表所示:【特别提醒】 影响灾情大小的三个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与强度、减灾能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与灾情成正比,减灾能力与灾情成反比。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在以上三因素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成灾特点是不同的。如下所示: 一、选择题
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属我国丘陵山区,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水土流失造成的侵蚀作用严重,使得红土地区放眼望去一片红色,故称为“红色荒漠”。据此回答1~2题。
1.“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
A.滥伐森林 B.开山取石
C.过度放牧 D.环境污染2.上述情况反映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是 ( )。
A.使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
B.产生新的环境,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
C.使环境更稳定,更不易引发自然灾害
D.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解析 南方的“红色荒漠”是由于人类过度砍伐森林,导致山体红色基岩裸露形成的,这也体现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地表环境更不稳定,更易引发自然灾害。
答案 1.A 2.A3.人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主要是因为 ( )。
①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
②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③人能影响到自身的易损程度
④人能根据灾前预兆进行预报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 人是最活跃的受灾体,这与其自身的特性分不开,其能影响自身的易损程度,还可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答案 B 城市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读图,回答4~5题。4.结合城市化前后的水文过程示意图,判断下面对城市化前
后的部分水循环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②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
B.城市化后地下径流量变大
C.城市化后地表径流量减少
D.城市化后的蒸发量减少
5.为了减少城市洪水的频率,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架设高架桥,增高道路的路基
B.对楼房建筑进行加固,减小易损性
C.开辟绿地,转变土地利用类型
D.使河流渠化,加快泄洪解析 图中有三条曲线,其中一条表示自然降水过程,在图中已作说明。①②两曲线表示降水量、地表径流量的变化过程。显然曲线①与②相比,洪峰陡且出现的时间提前,应该是城市化后的地表径流变化曲线。城市化后由于建筑用地取代了草、林地,水循环中下渗水量减少,与其相伴而生的是地表径流增加,而地下径流减少。楼群与硬化的路面不仅阻碍了水下渗的通道,也截断了蒸发的渠道,城市化后的蒸发量会减少;开辟绿地,可以增加降水的下渗,从而减小城市洪水的频率,其他选项的措施对减小洪水的频率作用不大。
答案 4.D 5.C二、综合题
6.读某地区不同年份地理环境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1965年到2010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两图中地表环境稳定程度较高的是________,易发生自然灾害的是________,原因是什么?
(3)若乙图中发生7.0级地震,东西两岸易损程度高的是哪岸?阐述判断依据。
(4)乙图中要减轻自然灾害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及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解答本题关键是全面提取图中信息:(1)森林破坏?地理环境稳定性下降?水土流失、洪涝灾害。(2)城市建筑规模扩大?地震易损程度高。(3)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不当改变及进入高风险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危害程度增大。(4)针对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答案 (1)林地变成城市用地(建筑用地)和耕地。
(2)甲 乙 林地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洪水加剧。
(3)西岸。建筑用地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4)植树造林;完善排水系统,增加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提高城市建筑物的抗震强度,降低易损性;迁出洪水高风险区的居民,加强抗灾减灾教育,加强救援立法,“缩小”灾情。 教材P21思考
提示:可以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教材P22思考
提示: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发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经济为主发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发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教材P22活动
提示:首先要了解“世界防灾日”,“世界防灾日”即“国际减灾日”,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2004年联合国发布该年减灾日(2004年10月13日)主题为:“总结今日经验、减轻未来灾害”,其核心是“学习”。1991年到2011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依次是:1991年:为了一个目标
1992年:减轻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
1993年: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要特别注意学校和医院
1994年:确定受灾害威胁的地区和易受灾害损害的地区——为了更加安全的21世纪
1995年:妇女和儿童——预防的关键
1996年:城市化与灾害
1997年:水:太多、太少——都会造成自然灾害
1998年:防灾与媒体——预防从信息开始
1999年:防灾的效益——科学技术在灾害防御中保护了生命和财产安全
2000年:防灾、教育和青年——特别关注森林火灾
2001年:抵御灾害,减轻易损性
2002年:山区减灾与可持续发展
2003年:面对灾害,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
2004年:总结今日经验,减轻未来灾害2005年:利用小额信贷和安全网络,提高抗灾能力
2006年:减少灾害从学校抓起
2007年:减灾始于学校。
2008年:减少灾害风险,确保医院安全。
2009年:让灾害远离医院。
2010年: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
2011年:让儿童和青年成为减少灾害风险的合作伙伴。
2012年:女性——抵御灾害的无形力量。
在明确了“国际减灾日”的来龙去脉后,充分理解每个主题的内涵,并围绕着主题写出个人对于自然灾害及减灾主题的认识,择优登在板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