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件 (4)

文档属性

名称 1.3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课件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30 17:1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7张PPT。第一章第三节识记基础知识理解核心要点把握热点考向应用创新演练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2.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根据案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
或“缩小”。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正面影响
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 ,可以增加环境的 。
2.负面影响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 、破坏 ,导致各种 频发。良性循环稳定性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影响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1)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灾害中 是最重要的,是衡量灾情大小的重要标准。
(2)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
①人能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 。
②人本身的灾前 、灾中的 、灾后的 ,都影响着人自身的易损程度。人员伤亡易损程度防范意识应急措施自救互救行为 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
(1)同级地震,建筑用地的易损性 耕地。
(2)城市化使城市用地扩大, 用地减少,
城市的洪水灾害。
3.改变易损程度
建设 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经自然灾害的损失。大于耕地、林草加重防灾减灾工程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1.不同地区的不同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社会经济基础政治防灾系统放大高风险区进入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历史时期
(1)只有“ ”,没有“灾害”。
(2)主要灾变:火山喷发、 、海侵与海退、
生物灭绝以及 等。
2.人类历史时期灾变岩浆活动气候剧变陨石撞击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合理的作用会增加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反之则会降低地理环境的稳定性。1.正面改良作用使孕灾环境的稳定性增加2.人类活动导致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降低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稳定性的影响
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的影响也是如此,人类活动对其中某一个要素产生影响,就会诱发其他因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自然灾害。如图所示: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稳定程度
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
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是最脆弱的受灾体,二是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但人类的各种行为影响着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如下图所示: 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
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如下表所示:3.工程措施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在不同地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不同,不同的人类活动,对灾情影响也不同。 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与自然灾害的关系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前所述,人既是活动的致灾因子,又是最易损的受灾体。它们的关系大致如下:(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图示法理解不同人类社会时期灾情的差异
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减灾能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与灾情成正相关,减灾能力与灾情成负相关。 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在以上三个因素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成灾特点是不同的。 (2010·海南高考)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遭遇暴雨时,常出现水漫街面、低洼处建筑被浸泡等内涝现象,造成交通阻塞、财物损失甚至人员伤亡。试分析这些城市暴雨成灾的原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内涝的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使城市建筑物密度日益增大,地表硬化率越来越高,使雨水下渗能力减弱;第二,城市化过程中规划不合理,排水系统不完善,故使排水能力不足;第三,暴雨时降水强度大,使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
[答案]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存在缺陷,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弱,排水能力不足(或排水系统老化),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正确认识城市化与城市洪水的关系
从水循环的角度看,城市化后,城市建筑与不透水的硬地面阻断了雨水渗进土层的通道,不仅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循环,使城市失去市区的水源,使地下水水位下降,而且使地表径流增加,所以大雨倾盆的时候,街面变成了“河面”,加重了城市洪水灾害。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在洪水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在甲图所示的时期,其灾害损失:淹没农田200 km2,毁损房屋20间,死亡人数20人;在乙图所示时期,灾害损失:淹没农田1 000 km2,毁损房屋500间,死亡人数300人。造成这种灾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如果你生活在该区,为减轻灾害损失,你会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在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如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则灾情放大;反之则灾情减小。人类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
[答案] (1)①乙图时期河流两岸土地被广泛开垦。②乙图时期河流两岸城镇密集,人口密度增大。③乙图时期水土流失加重等。(2)在河流两岸的洪水高风险区,不建永久性居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