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单元测试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测试内容 ①自然灾害及其影响;②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③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选择题(60分)
央视《新闻1+1》2012年2月27日播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干旱:为什么总在云南?》,云南省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却连续三年遭遇大旱。2012年春天,云南省又是一个干旱开年。已是三年旱情叠加……据此完成1~3题。
1.有关材料中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自然变异
B.是自然灾害
C.是地质灾害
D.是水文灾害
解析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干旱对人类造成了影响,因而是自然灾害,干旱属于气象灾害。
答案 B
2.下列概念不正确的是( )
A.灾害的两种基本要素是致灾因子和受灾体
B.致灾因子是导致灾害发生的各种诱因,受灾体是承受灾害的各种客体
C.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是自然因素,受灾体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D.人为灾害的致灾因子是人为因素,受灾体是人类和人类社会
解析 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是自然因素,但受灾体仍然是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等。
答案 C
3.对自然灾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人们应该与自然为敌,通过“征服自然”来“消灭”自然灾害
B.我们应该趋利避害、化害为利,将自然灾害的损害降到最低
C.自然灾害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双重性,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它
D.人类文明是在与各种天灾人祸的抗争中发展起来的
解析 人类应该利用智慧了解自然变化的科学规律,掌握趋利避害、化害为利的本领,将自然灾害的损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答案 A
近年来,世界各地遭遇的地震、海啸、洪水、冰冻、高温等自然灾害,不仅比过去多得多,而且对人类正常生活的危害也愈加严重。据此回答4~5题。
4.从世界自然灾害统计来看,下列自然灾害中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的是( )
①地震 ②干旱 ③洪涝 ④台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 干旱和洪涝是世界范围内常发且危害范围广、造成损失多的自然灾害。
答案 B
5.自然灾害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对人类心理、生理的损害
B.财产损失
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D.停工停产、交通通信中断
解析 自然灾害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对人类心理、生理的损害,此类后果的影响是长期的,有时是难以恢复的。
答案 A
下图为某地某次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地面所受的破坏程度)分布图。据此回答6~8题。
6.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震中距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图中③处可能为( )
A.一个村庄
B.一座城市
C.一洼池塘
D.一座小山
8.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其他地质灾害是( )
A.泥石流
B.瘟疫
C.海啸
D.火山
咸潮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侵内陆区域,造成水中的盐分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的自然灾害。2010年4月26日,信息时报讯:广东各地近日连降大到暴雨,江河水位骤涨,去冬今春盘踞在珠三角的特大咸潮终于全面退出珠江流域。专家预计,未来5个月珠三角不会遭受强咸潮。据此回答6~8题。
6.咸潮危害最易发生在( )
A.过度抽取地下水的地区
B.沿海地势低平的地区
C.河流入海口地区
D.多台风的地区
7.去冬今春盘踞在珠三角的特大咸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B.气候干旱,径流量小,海水涌入
C.过度抽取地下水,海水入侵
D.工厂排放大量含盐废水
8.珠江流域这次特大咸潮出现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
A.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海洋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
B.珠江入海口附近地区的部分水厂供水量不足,影响当地生产和生活用水
C.降水量减少,将导致2010年出现严重的干旱灾害
D.海南莺歌海、深圳、珠海等地的海盐生产量会大幅度提高
6~8.解析 第6题,根据材料很容易得出答
( http: / / www.21cnjy.com )案,应选C项。第7题,结合河流入海口径流变化对海水盐度影响的知识进行迁移得出答案,应选B项。第8题,通过对材料和选项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咸潮的影响主要在河流入海口附近地区,而对海洋渔业几乎没有影响,更不用说对降水和远离珠江口的海南莺歌海地区产生影响了,故选B项。
答案 6.C 7.B 8.B
下图表示几种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据此回答9~10题。
9.图中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 )
A.火山、地震、干旱、洪涝
B.地震、火山、洪涝、干旱
C.干旱、洪涝、地震、火山
D.火山、地震、洪涝、干旱
解析 地震持续时间最短,仅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几秒钟;火山持续的时间也不长,只有几小时,这两者属于突发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持续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月;干旱则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这两者属于渐发的自然灾害。
答案 B
10.蝗灾是危害最严重的生物灾害,与其发生密切相关的灾害是( )
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蝗灾往往爆发在洪涝和干旱之后。
答案 D
气象灾害影响范围很广,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据此回答11~13题。
11.在亚欧大陆上,发生低温、水灾、旱灾等气象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是( )
A.中亚内陆地区
B.东亚季风地区
C.青藏高原地区
D.西亚沙漠地区
解析 东亚季风地区由于季风不稳定易出现旱、涝等灾害。
答案 B
12.我国北方地区在不同季节发生的气象灾害是( )
①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很大 ②
( http: / / www.21cnjy.com )春秋季的台风袭击华北地区 ③春夏季的干旱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 ④春季和夏季的暴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台风集中于夏秋季节,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我国北方春季易发生旱灾,所以②④叙述错误。
答案 C
13.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荒无人烟的某山区有频繁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B.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涝
C.地震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倍
D.人类对植被的破坏,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
解析 发生在无人区的滑坡、泥石流只是地质现象而不是地质灾害。台风和洪涝是气象灾害而不是地质灾害。地震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倍。
答案 D
下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资料。X地位于美国西部,Y地位于印度中部。据此回答14~16题。
地点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与震中的距离(千米)
地震发生时间(当地时间)
震级
死亡人数(人)
X
200
5.8
上午10:25
7.4
8
Y
500
2.5
凌晨4:00
7.1
1
820
14.从表中资料看,下列哪一项不能明确判断出来( )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B.X地地震产生能量大于Y地
C.两地都不位于震中
D.两地都受到了地震波的强烈冲击
解析 该题组考查地震的相关知识及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然灾害之间的链发现象。表中有震级、震中距等相关资料,可以明确判断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和是否位于震中,但是没有震源深度的详细信息,不能明确判断两地的震源深度。
答案 A
15.造成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可能原因,从以上资料中看不出的是( )
A.Y地地质脆弱
B.Y地人口密度大
C.Y地离震中近
D.Y地地震发生在凌晨
解析 Y地死亡人数较多的原因从材料中可以看出B、C、D项,但无法看出Y地地质脆弱。
答案 A
16.与地震有密切关联性的地质灾害是( )
A.洪涝、海啸
B.滑坡、崩塌
C.台风、火灾
D.泥石流、寒潮
解析 洪涝、海啸为水文灾害,台风、寒潮为气象灾害。
答案 B
2011年11月25日在民政部召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2011~2012年度全国受灾群众冬春生活安排工作视频会议上介绍说,2011年以来,全国自然灾害共造成倒塌住房82万间,损坏331万间,部分地区倒塌损坏住房恢复重建和维修任务依然繁重。据此回答17~18题。
17.材料充分反映了( )
A.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B.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C.人类通过生态建设,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D.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解析 材料中特别提到“造成倒塌住房82万间,损坏331万间”,这是不同人类活动形成不同土地利用形式,进而导致不同易损程度的体现。
答案 D
18.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强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人类可以对地面状况施加影响从而改造局部地区环境,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B.人口是最活跃的受灾体,能以各种行为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C.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往往受灾严重,“放大”灾害效应
D.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也在扩大
解析 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缩小”灾害影响。
答案 C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出现的次数等值线图”。据此回答19~20题。
19.这种气象灾害有可能同时具备的“身份”是( )
①台风 ②寒潮 ③沙尘暴 ④干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0.甲地受该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是( )
①地形为盆地 ②受盛行风影响小 ③距离海洋较远
④纬度较低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9~20.解析 图示区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我国局部地区,越往西北方向,这种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越高,则其为冷空气活动引起的,可能是寒潮和沙尘暴。甲处于(30°N,104°E)附近,推断为四川盆地,地形因素作用使其受寒潮和沙尘暴影响小。
答案 19.C 20.A
二、综合题(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美国东部地区20
( http: / / www.21cnjy.com )11年10月29日开始遭遇多年罕见的大雪,30日造成大约300万户断电,其中有些地方可能要等数天才能重新恢复供电。除此之外,这场大雪还造成至少3人死亡,分别是在宾夕法尼亚州、康涅狄格州和马萨诸塞州,死亡原因分别是被折断的树枝所伤、车祸和遭折断的电线电击。
材料二 此次降雪对基础设施和交通的影响如图所示。
材料二 此次降雪对基础设施和交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根据材料的描述,此次降雪是否是一次自然灾害,为什么?
(2)材料中体现了此次降雪造成的哪些方面的影响?还有可能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
(3)当地可采取哪些方面的措施降低其影响?
解析 此次降雪是自然异变导致的,并且其
( http: / / www.21cnjy.com )造成了人类社会和资源的损坏,已经具备了自然灾害基本的构成条件,是一次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对人员的伤害和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方面没有体现。
答案 (1)是 具备了自然异变作诱因和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两个条件。
(2)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3)提前预报,及时做好防范措施,提高抗灾能力,加强灾害管理。
22.读某次震级为7.8级地震构造图及资料统计,分析回答问题。(10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
(1)此次地震中,城市A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都远高于县城B和乡村C,试分析原因。
(2)地震造成的建筑损毁最严重的是________,试分析原因。
(3)分析灾后死亡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说明特点并分析原因。
解析 该题考查不同条件下的灾情差异。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1)题,人口越集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严重。第(2)题,经计算,建筑损毁比例最大的是乡村C,这与建筑抗震能力有关。第(3)题,灾后人员的伤亡与灾后救援及求救、自救水平有关。
答案 (1)城市A人口多、密度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2)乡村C 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建筑水平低,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差。
(3)由城市A→县城B→乡村C比重增大。城市医疗水平高,救助能力强,对灾中伤员救治及时到位,而县城、乡村相应条件较弱。
2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2013年1月4日,巴西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约热内卢暴雨引发泥石流,造成数百民众无家可归。2012年4月7日,巴西东南部连降暴雨引发泥石流,导致至少5人死亡,15人受伤。位于里约州北部山区的特雷索波利斯市,6日全天被暴雨袭击,造成境内20余处泥石流,有300多人被疏散至临时避难所。2011年同期,里约州三座城市遭暴雨袭击而引发严重泥石流,导致900余人死亡,14
000人背井离乡。
材料二 下图是世界泥石流多发地分布示意图。
(1)结合材料一,从降水条件看泥石流多发生在________的地区,其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从地形条件看,泥石流多发地的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说明山地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3)材料二中A城并不是世界著名的山脉分布区,但为什么是泥石流多发地?
(4)材料二中B地并不是世界著名的多暴雨地区,但却是泥石流多发地,分析其原因。
解析 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①陡峭的沟
( http: / / www.21cnjy.com )谷;②大量松散的堆积物;③充足的水源。在山区的高原地区,地表起伏大,因风化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多,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松散物质,一旦遇有暴雨或大量冰雪融水,就易形成泥石流。
答案 (1)降雨变率大(多暴雨) 小雨时,地表泥石不能被雨水带走,泥石逐渐积累。一遇暴雨,积累的泥石便随水而下,形成泥石流。
(2)①山地坡度陡,泥石易被雨水冲走;②山地风化作用强,产生的碎屑物质多等。
(3)①这里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地表碎屑物质多。②在干旱地区,往往降雨变率大;③干旱地区地表植被缺乏。
(4)①B地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②B地气候寒冷,冻融风化作用强,易产生较多的松散物质;③冬季多冰雪,夏季冰雪融化易产生较大的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