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0张PPT。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新课学前导航
激趣诱思
2011年3月10日, 中国云南盈江发生里氏5.8级
地震; 3月11日一场里氏9.0级强烈地震袭击日
本. 这是日本自1923年官方测定地震震级以
来, 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 依据美国国家航空
航天局收集的资料, 这次强震使日本本州岛
向东移动大约2.4米, 使地球自转加快1.6微秒 中国台湾地区气象局估计, 这次地震释放的
能量约是台湾九·二一地震及1995年阪神地震
的256倍, 大约是超过1.1万颗广岛原子弹的破
坏能力. 此次地震还引发海啸、核泄漏等衍
生灾害, 日本警方表示: 截至8月8日10时, 日
本大地震及海啸已造成15741人死亡, 另有
4467人失踪.
【思考】 我们学校所在的区域最近或曾经发生过哪些自然灾害?了解这些自然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危害?目标定位
了解: 1.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
等概念.
2.自然灾害带来的多方面影响.
掌握: 1.自然灾害的定义、形成条件和危害.
2.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应用: 结合实际, 认识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存在
地域差异的形成机制. 一、自然灾害
1. 概念 : 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
亡、______________、社会失稳、
__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
财产损失资源破坏自然异变3.思考
1. 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是怎样的关系?
【提示】 自然异变是自然界的一些变化,
如果这些变化有损害的客体, 则演变为自然
灾害, 两者关系如下所示: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 灾情的衡量标准: ________________和自然资源的损失.
2. 灾害表现
(1)人员伤亡人类社会(2)财产损失
牲畜房屋厂矿图表导读
教材P4表1.1“不同灾种的灾情报告样例”
读表时把握以下几点: (1)灾种不同, 灾情所采
用的指标不同, 如干旱可造成经济损失, 而没
有造成人员的伤亡, 而地震和风暴潮不仅能
造成经济损失, 还能造成人员伤亡;(2)灾种不同, 受灾体也不同, 如干旱的主要
受灾体为农作物及农田, 地震的主要受灾体
为房屋、桥梁等工程建筑物, 风暴潮的主要
受灾体为海水养殖场、船只等近海事物.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①特点: ____________性和隐蔽性.
滞后缓慢(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①相关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与防抗灾害能力.
②具体表现: 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 经济发展水平高, 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区,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 反之危害程度就
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防抗灾害能力弱 思考
2. 为什么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
【提示】 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取决于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及社会对于灾害的易损性.要点一 自然灾害
1. 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自然异变为自然灾害的诱因, 是自然灾害发生
的首要条件, 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导致的一种
结果, 但并非唯一结果, 其相互联系与区别如
下表:2. 自然灾害系统
学法指导
(1)图解自然灾害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2)判断自然灾害的方法
判断一种事件或现象, 是不是自然灾害, 要同
时具备两个条件: ①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
②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社会失稳
或资源破坏. 即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社
会属性, 如果缺少条件②, 那只可能是一种自
然异变或自然现象; 如果缺少条件①, 那可能只是一种人为灾害.
1781年冰岛拉基火山喷发, 其产生的
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冰岛人口减少了1/5; 1815
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
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的
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 2010年冰岛南部
的艾雅法拉火山喷发, 来自冰岛的火山灰给
整个欧洲带来超过10万次航班停航. 据此回答(1)~(3)题.
(1)火山喷发( )
A. 不属于自然灾害
B. 属于孕灾环境
C. 属于致灾因子
D. 不属于自然异变(2)火山喷发时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
出, 形成玄武岩高原的是( )
A. 哥伦比亚的火山 B. 印尼的火山
C. 台湾的火山 D. 日本的火山(3)材料中四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
目不同, 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 致灾因子强度不同
B. 人口密度不同
C. 抗灾救灾投入不同
D. 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解析】 (1)火山喷发属于自然灾害形成条
件中的自然异变, 是致灾因子之一.
(2)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冷却以后形成玄武
岩. 四个选项中, 哥伦比亚高原属于火山喷发
形成的玄武岩高原. (3)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与A、B、C选
项关系密切, 而与D选项无关, 正午太阳高度
表明的是季节, 而如果是“太阳高度”不同,
表明的是一天中的时间, 这是有关的. 太阳高
度小于零, 在夜间, 人员伤亡会很大.
【答案】 (1)C (2)A (3)D
要点二 自然灾害的影响
(2012·辽宁重点中学模拟)阅读下列
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1: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 并引发强大海啸.
材料2: 2011年3月14日上午8时20分左右(东京
时间), 新快报记者进入了此次震灾中心区的仙台市. 中心城区青叶区呈现一派整洁有序的情景,
仅从外观上看, 几乎没有一栋楼房有裂痕, 连
玻璃都没有破裂, 楼顶上的广告牌也完好无
损. 而且, 当记者到达时公共设施已恢复供电,
很难相信这里竟是处于此次强震海啸中心区
域的仙台市. 随后, 记者驱车东行来到了仙台
市临海的若林区. 与城区的井然有序相比, 这
里的景象恍若隔世. 沿途时见一些民宅楼宇的墙体被撕开条条裂缝, 有的楼体甚至已经倾斜, 残垣碎瓦铺了一地, 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材料3: 日本国. (1)导致“一个城市天壤之别”的致灾因子分
别是什么?
(2)日本人做了哪些努力减小了本次地震的灾
情?
【解析】第(1)题, 根据材料2可以看出, “一
个城市天壤之别”是指仙台市的青叶区与若
林区在地震中遭受的破坏程度不同, 青叶区
位于市中心, 主要受地震本身影响, 破坏程度小. 而若林区
临海, 受地震引起的海啸破坏程度较大.
第(2)题, 日本处于地震频发地带, 在抗震防震
过程中, 人们形成了较强的防范意识, 房屋抗
震强度高, 国家对地震的预警机制先进完善,
等等. 【答案】(1)中心城区(青叶区): 地震; 临海区
(若林区): 海啸和地震.
(2)海啸发生前的预警; 人们对地震灾害的防
范意识, 人们在地震中受损程度降低; 加固房
屋, 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