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实战演练轻松闯关
1.下列关于不同水体自净能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湖泊的自净能力比河流强
B.污染物进入河流后扩散快,流动的河水溶解氧多,污染物繁殖快
C.湖泊水流动性小,水中溶解氧多,污染物被氧化快
D.地下水的自净能力比湖泊和河流的自净能力都差
解析:选D。由影响水体自净能力的因素可知,水体的自净能力大小为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据此可得出答案。
2.下列水体中自净能力最强的是( )
A.青海湖
B.结冰时的黄河
C.7月份的珠江
D.深层地下水
解析:选C。在各类水体中,河流自净能力最强,原因是流动速度快,更新快;而汛期和结冰期相比,汛期流速更快,因而7月份的珠江自净能力最强。
3.(2012·银川高二调查测试)关于水体污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赤潮是海洋水体污染造成的
B.水华是淡水水体污染造成的
C.水体污染只能使水质变坏,而不会使水深变浅
D.湖泊水流动性差,更新周期长,污染后自净较难
解析:选C。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湖泊中,富集的植物营养素会使水藻大量滋生,由于不能被鱼类食用或鱼类已死亡,自灭后的藻类成为新一代藻类的营养供体。因此,即使切断营养物质的来源,湖泊水体生态也难以恢复,最终大量藻类沉积湖底,湖泊将演变为沼泽。
(2012·山大附中调研)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整治,曾被济南市民称为“小黑河”的小清河又碧波重现,实现了生态环境的完美回归。据此完成4~6题。
4.该市排入小清河的污水来源是( )
A.工业和生产废水及地面污水
B.上游来水
C.海水倒灌
D.地下泉水
5.过去该市的河水黑臭,不能为生产和生活利用,你认为要解决居民用水最迫切、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是( )
A.大量抽取地下水
B.海水淡化
C.建立大型污水处理厂,关闭所有化工厂
D.将自来水厂的取水口移至城市河流上游未受污染的河段
6.引水补源,对小清河水质改善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其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
A.增强了河水的自净能力
B.对污水起到了稀释作用
C.将污水带到了河流下游
D.加速了水中重金属的富集
解析:第4题,水中的污染物多种多样,工业和生活废水及地面污水是最主要的污染源。第5题,解决河水黑臭问题必须要从污水源头控制,而A项做法过于被动,只治标不治本;B、C两项做法成本太高,目前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和关闭所有化工厂不现实。第6题,引水补源一方面对污水起到了稀释作用,另一方面将污水带到了河流下游,同时增强了河水的自净能力,但无法加速水中重金属的富集,且富集会造成更大的环境问题。
答案:4.A 5.D 6.D
7.苏州河是上海的一条城市内河(贯穿城区的河流),其沿岸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河流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下图示意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质污染综合指数高表示污染严重)。读图,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指出1989~2006年苏州河水质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原因。
(2)简述改善城市内河水质的主要措施。
解析:本题以苏州河沿岸土地利用类型和水质的变化趋势关系,反映城市内河水质变化与两岸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密切关系。解答本题关键是读懂图中水质曲线与不同年份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变化,从而分析得出水质变化的主要原因。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质污染曲线在下降,说明了水质有所转好。从图中可以看出这得益于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城市绿地的增加,使得污染源减少,水质得到了改善。第(2)题,考查河流综合整治的措施。结合图中信息,可以从河流的污染源进行治理。清理污染物,防止新的污染等。
答案:(1)总体趋势:水质有所转好。原因:工业用地面积大量减少,并主要转化为居住用地和城市绿地,污染源减少;城市绿地面积增加,改善了水质。
(2)打捞漂浮垃圾;清除河床淤泥,引水冲淤;沿岸绿化;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一、选择题
1.“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是国家重点治理的湖泊,下列不属于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主要原因的是( )
A.三个湖泊周围地区人口众多,且都邻近大城市,污染物排放多
B.三个湖泊水体相对封闭,水流速度均较缓慢
C.为了保持足够的水量,建造大量水利工程以储蓄水量,致使水流速度更为缓慢
D.周围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利用量大
解析:选D。周围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利用量大往往形成的是缺水现象,但“三湖”周围气候都较湿润。
2.
山东省济南市某中学有一环保小组对一有大量浮游植物的湖泊,从上游①到下游②,进行溶解氧量(DO)、生化耗氧量(BOD)、无机物(N、P)的浓度进行调查,其结果有可能的统计图是( )
解析:选B。图中显示,污水排放口在河流的上游,因此在河流的上游浮游生物的数量最多,生物的繁殖、呼吸需要消耗的溶解氧也多,因此自河流的上游到下游无机物和生化耗氧量逐渐降低,而溶解氧量在逐渐升高。
(2012·青岛高二联考)读“化肥的污染示意图”,完成3~4题。
3.若水中鱼类最后死亡,其原因可能是( )
A.硝酸盐中毒死亡
B.溶解氧缺乏,窒息死亡
C.藻类缺乏,饥饿死亡
D.食道癌、胃癌发病死亡
解析:选B。水体富营养化后导致藻类过度繁殖,水体缺氧,鱼类窒息而死亡。
4.由图可以看出,过量施肥可能造成( )
①土壤污染 ②白色污染 ③臭氧层破坏 ④水体污染
⑤农作物污染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解析:选B。图中显示过量施用化肥造成的问题有土壤污染、臭氧层破坏、水体污染、农作物污染等。
(2012·杭州二中测试)2011年6月4日,位于渤海中南部海域的蓬莱19-3油田连续发生溢油事故。截至9月6日,溢油累计5500多平方公里海水污染,给渤海海洋生态和渔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据此回答5~7题。
5.若泄油区内的鱼类迅速死亡,则有关鱼类死亡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油膜覆盖海面,水中异常黑暗,鱼类缺少必要的光照 ②油膜覆盖水面,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 ③海水严重污染,鱼类中毒 ④石油比较黏稠,鱼类难以游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石油污染造成鱼类迅速死亡的原因主要是鱼类中毒和缺氧窒息两方面。
6.下列对油污的处理方案中,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小的是( )
A.喷洒强效洗涤剂,使油污迅速分散
B.利用吸油毡、麦秆等物质吸收,集中处理
C.直接用燃烧法清除
D.播撒粉状石灰,使油污分散
解析:选B。将石油从海水中取走是最好、最环保的办法。
7.海洋石油污染中,危害最严重的是
( )
A.近海石油开采造成的石油泄漏
B.石油加工过程中造成的石油流失
C.工业含油废水的大量排放
D.偶发的大型油轮泄漏事故
解析:选D。偶发的大型油轮泄漏事故,使大量油品直接入海,引发附近海域严重污染,对海洋和附近海岸的生态系统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且危害持续时间比较长。
二、综合题
8.(2012·厦门一中月考)太湖每年都会发生蓝藻现象,并造成无锡市饮水危机。阅读材料与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水华是蓝藻大量死亡腐败后在水面形成的一层蓝绿色且有腥臭味的浮沫。蓝藻一年中在水中随季节上下移动、漂浮。太湖蓝藻每年一般在5月底6月初发生,多见于湖区周围的小水湾等水体流动性差的水域。
材料2:近20年来,化学工业是太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大小工厂遍布太湖周围地区。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太湖地区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千米1000人左右。
材料3:城镇化的发展,使农业用地锐减,为了维持粮食总产量的相对稳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农村也开始大量使用抽水马桶,粪便污水处理能力极其有限。
(1)蓝藻的发生和水污染有关,引起太湖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排放。这些原因造成湖水中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含量大量增加,导致湖水的________化。
(2)试分析太湖每年发生蓝藻现象的主要原因。
(3)有关专家对太湖污水处理提出如下治理方案:把环太湖地区的污水集中起来,经过预处理后,穿过南通,送到黄海边生长着芦苇等植被的滩涂,最后排入大海。请你评价该方案的优缺点。
解析:本题围绕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展开。富营养化是人类由于无节制排放污水,使水体中氮、磷等元素浓度提高,导致藻类迅速繁殖而产生的一种有害现象。富营养化的形成除了氮、磷等营养元素浓度提高外,还需要气温、环境等条件的配合。对于太湖的富营养化,题目在引导分析了原因之后,接着提出了一种解决措施,并要求分析该措施的优缺点。要学会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路:“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答案:(1)工业污水 农业污水 生活污水 氮 磷 富营养
(2)自然原因:太湖初夏季节水温高、水位低、水体流动性差。人为原因:工业污水、农业污水与生活污水大量排放,湖水氮、磷含量高,富营养化现象严重。
(3)优点:污水经过芦苇等植被的生物净化,从根本上解决了太湖地区污水的处理与排放问题。 缺点:运输线路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且要协调各方力量。
9.(2012·双十中学月考)2012年以来,不到3个月的时间,全国各地发生了10余起水污染事件,饮用水安全问题引起关注。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1:见图甲。
材料2:见图乙。
(1)从污染物来源分析,我国饮用水安全威胁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等。
(2)关于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
A.蓄水池防护出现的问题最少
B.水源污染是最主要的环节
C.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环节的构成单一
D.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不到1/5
E.水源和自来水管网出现的问题超过了70%
(3)分析饮用水污染造成的主要危害。
(4)提出饮用水污染事故的防控措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表信息,运用相关知识、原理,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1)据图甲可知我国饮用水安全威胁主要来自生活污染、工业污染。(2)据图乙,近20年来我国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环节构成,其他(2.6%)为最低值;饮用水污染事故发生环节的构成是复杂的。(3)饮用水一旦发生污染,将直接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并危害居民身体健康。(4)防控污染的举措,一是要防控各类污染,提高水源水质;优化、完善供水网络;构建应急机制等。二是公众应提升节水意识,参与到保护水源、防控水污染的工作中来。具体措施有:①水源取水口周围应划定水源保护区;②加强供水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③建立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④加强监督管理和执法;⑤提高公众保护饮用水源的意识。
答案:(1)生活污染 工业污染
(2)BDE
(3)①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②危害居民身体健康。
(4)①水源取水口周围应划定水源保护区;②加强供水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③建立应对水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④加强监督管理和执法;⑤提高公众保护饮用水源的意识。
10.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998年3月,装载近19万立方米原油的油轮,在美国阿拉斯加瓦尔迪兹以南的威廉王子海峡触礁(见下图)。大约4万立方米原油泄入海中。油层覆盖面积达3800平方千米,导致300万只海鸟死亡。清污工作历时6个月之久,耗资6.5亿美元,但据专家估计,这其中只有10%的地区适合生物生存,因此,原油泄漏的影响将一直持续很多年。
(1)从上述事例中可看出,沿海工业生产和____________________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
(2)海域遭受了石油污染,海洋____________将被破坏,从而影响______________生存,因此,____________也是目前治理海洋污染的重点。
(3)石油污染导致海鸟死亡,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拉斯加的油轮泄漏事件中的清污方法,能否采取喷洒强效洗涤剂使石油分散的清污方法?
(5)此次石油泄漏,污染物将随洋流向外扩散。请在图上画出箭头表示油膜扩散方向。并回答洋流对海洋污染有何影响?
解析:石油泄漏造成海洋水体污染,危及海洋生物生存环境,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处理海洋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影响最小的是利用吸油毡、麦秆、泥炭等物质吸收,集中处理。海面上漂浮的石油会随着洋流扩散,此处为阿拉斯加暖流。
答案:(1)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2)生态环境 海洋生物 石油泄漏
(3)油层覆盖海面,影响太阳辐射和氧气交换
(4)不能。这里为近海,且为北太平洋渔场的一部分,分散石油用的化学物质会影响近岸的生态环境。
(5)图略。(向西扩散) 加快了净化速度,但扩大了污染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