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1 消息二则
毛泽东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一单元
1.能准确提取新闻基本要素,明确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等结构,熟练掌握新闻语言简洁准确、铿锵有力的特点,提升语言表达和文本分析能力。(语言运用)
2.通过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活动,增强信息提取与整合、逻辑分析与判断能力,深入理解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掌握快速抓取关键信息的方法。(思维能力)
3.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精神,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增强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文化自信)
4.在品味新闻语言特色的过程中,提升对新闻文体的审美鉴赏能力,体会新闻语言的独特魅力。(审美创造)
素养目标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1949年渡江战役真实影像,解放军靠木船横渡长江,攻克南京上海。
情境导入
同学们,1949年4月,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关键节点,发生了一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化身勇敢无畏的战地记者,一同探寻如何用新闻记录这伟大的历史时刻。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
润之,湖南湘潭人。他出身农民家庭,求学时接受
新式思想,后投身革命。1921 年出席中共一大,积
极领导工人运动、重视农民问题。大革命失败后,提
出 “枪杆子里出政权”,领导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抗战、解放战争中,其正确领导为胜利奠基。新中国成立后,带领人民抗美援朝、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等。
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党、军队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与领导人 。
新知探究
准备任务-作者简介
新知探究
准备任务-写作背景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后,蒋介石一面玩弄和平的阴谋,一面加强长江防线,企图取得喘息时间,重整军备,卷土重来。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共双方和谈代表团拟定的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开始。
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部队共100万人,奉命于当晚发起渡江战役,在长达500余千米的战线上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
毛泽东同志于 22 日、22 日夜分别撰写了本文这两则新闻稿。
新知探究
准备任务-文体知识
①定义:又称消息,是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经常使用的记录与传播信息的一种文体。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等;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②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③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新 闻
新知探究
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
结语:是新闻的结尾。
新闻的结构
标题:引题、主题、副题。
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
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
背景和结语常暗含在主体里,不是每一篇新闻都有。
准备任务-文体知识
溃退( ) 泄气( )
督战( ) 要塞( )
摧枯拉朽( ) 锐不可当( )
xiè
dū
sài
cuī
dāng
kuì
新知探究
准备任务-字词积累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摧枯拉朽】文中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
势力被迅速摧毁。
新知探究
准备任务-字词积累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新闻大解密
1.听本课音频,圈画并整理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故:
何事:
如何:
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两岸
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
南渡长江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
新知探究
2.结合有关新闻知识的讲解,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新闻结构
标题:引题、主标题、副题。
导语:________________。
主体:________________。
背景:________________。
结语:________________。
学习任务一:新闻大解密
新知探究
本文新闻结构
标题:(主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背景:文中未单独阐述相关背景信息。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学习任务一:新闻大解密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分析爆破点-语言
1.认真阅读本则消息,圈画出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分析这些语句的精妙之处。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
表面上描写长江的风平浪静,实则暗喻当时的时局对解放军渡江极为有利,暗示民心所向,为解放军的胜利渡江营造了一种有利的氛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军准备充分、信心十足,即使面对如此重大的战役,也能从容应对。
新知探究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经营”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准备之充分,与后面国民党反动派溃退之快形成极大的反差,暗含讽刺意味;“摧枯拉朽”写出了敌军溃退之势,反衬出我军的英勇;“溃退”写出了国民党军队的不堪一击,反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流露出一种胜利的喜悦与自豪感。
学习任务二:分析爆破点-语言
新知探究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不到”表明时间短,“即已”“正向”表明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的速度快,“突破”“占领”“进击”等词语,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及对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学习任务二:分析爆破点-语言
课堂小结
学习任务二:分析爆破点-情感
2.这则消息表现出怎样的主旨
本则消息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我军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新知探究
3.为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作者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有何作用
“英勇”“摧枯拉朽”“突破”“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词语铿锵有力,有力地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敌的气势。
学习任务二:分析爆破点-情感
新知探究
4.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彩。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 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1:这种观点正确。因为消息报道用事实说话,字里行间带有感情,就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因而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彩。
学习任务二:分析爆破点-情感
新知探究
观点2:这种观点错误。因为在写作消息时,作者通常会在文中凝聚自己的感情。如本文在写到人民解放军时,用了“英勇”“进击”等词语,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写到国民党时,用了嘲笑和讽刺的语气。所以适当地在字里行间带有感彩,有助于突出中心。
开放性提问,言之成理即可。
学习任务二:分析爆破点-情感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三:情境体验,深入探究
1.在当时严峻的历史背景下,为何毛泽东主席要亲自撰写这篇新闻稿呢?
这篇新闻不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更是在特殊历史时期鼓舞民心、宣告胜利的有力工具。它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实力和坚定决心,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三:情境体验,深入探究
2.角色扮演:以 3-4 人的小组为单位,扮演战地记者、解放军战士、当地百姓等角色,结合《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课文内容设计情景对话,还原 1949 年渡江战役场景,深入体会本文内涵。
新知探究
示例:采访解放军战士
记者问:在渡江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如何克服的
战士答:江上敌人的炮火十分猛烈,还有敌军军舰的阻拦,木帆船在江中行驶很艰难,速度较慢还容易受到风浪影响。但我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解放全中国,大家相互鼓励,听从指挥。我们利用夜色和炮火的掩护,灵活躲避敌人的攻击,同时炮兵全力压制敌人的火力,为渡江部队开辟道路,就这样咬牙坚持,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学习任务三:情境体验,深入探究
示例:采访当地老百姓
记者:大伯,我想问问昨天大军渡江的时候,您在这儿亲眼看见了吗?
王大伯:咋没看见哟!半夜里就听见对岸炮响,没多久咱们的船就像下饺子似的往南划。好多战士背着枪、扛着炸药包,踩着水就往前冲,江水都漫到裤腿了,也没喊一声累!
记者:您觉得解放军为啥能这么勇猛?
王大伯:因为他们是咱老百姓的兵啊!昨天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帮着抬担架、送干粮,连孩子们都知道给战士递水。就像广播里说的,这是为了让天下人都能过安稳日子。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三:情境体验,深入探究
3.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再结合生活中对新闻播报的语气、语调、节奏的观察,播报这则消息。
1.自主练习朗读课文后请几位同学上台模拟新闻播报。
2.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从播报的准确性、流畅性、感染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三:情境体验,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新闻大解密”出发,掌握了新闻“六要素”,深入剖析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内容架构。通过“语言、情感爆破点”的探究,品味到新闻语言的精妙,体会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胜利的自豪。最后,在“情境体验,深入探究”中,我们以角色扮演、新闻播报活动,加深了对新闻特点的理解,认识到新闻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大家能将所学运用到今后的阅读与实践中。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导语:概括主要内容——我军胜利渡江
主体:阐释具体内容
敌军:纷纷溃败
我军:直取对岸
结语:总结军队表现——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充满必胜信心)
板书设计
新知探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知探究
解放军百万大军靠木船渡过长江,进驻并解放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战地记者初体验——梳理新闻脉络
1.请以战地记者的身份,阅读新闻,梳理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新闻六要素,并制作成“新闻要素卡片”。
新闻要素卡
何时:
何地:
何人:
何故:
何事:
如何:
新闻要素卡
何时:
何地:
何人: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起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学习任务一:战地记者初体验——梳理新闻脉络
新知探究
何事:
如何:
何故: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决定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取得重大胜利,突破国民党军防线。
学习任务一:战地记者初体验——梳理新闻脉络
新知探究
2.基于上一篇消息中讲解的新闻结构知识,请同学们对本文结构进行分析并绘制思维导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
导语:
主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简述渡江战役的胜利
①中路军:渡江战役的时间、人数、战况
②西路军:渡江战役的时间、人数、战况;分析敌军纷纷溃退的原因。
③东路军:渡江战役的时间、人数、战况;战场的具体细节。
学习任务一:战地记者初体验——梳理新闻脉络
新知探究
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这样安排的详略又是怎样的
①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内容上写得简略。
②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论;内容上写得稍详细。
③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内容上写得最详细,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学习任务一:战地记者初体验——梳理新闻脉络
新知探究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语言沙场点兵——品味新闻语言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其中“不含”准确反映了当时九江不在渡江范围内,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严密性。
1.请寻找文中具有特色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赏析,之后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展示。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首先”突出中路军行动之快,抢占先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强调时间短,“渡过三十万人”体现人数多,简洁而有力地展现出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战斗力和迅猛的攻势,语言准确且具有震撼力。
学习任务二:语言沙场点兵——品味新闻语言
新知探究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一词充满讽刺意味,既写出了国民党方面对防线被突破的意外,也表现出我军的锐不可当超出敌人的预料,在客观报道中暗含对敌军的嘲讽和对我军胜利的自豪。
学习任务二:语言沙场点兵——品味新闻语言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三:历史风云辩论———探讨新闻价值
新知探究
1.按座位或自愿原则分为正反两方。
2.收集资料,整理观点,进行辩论。
提示:
1.接下来,我们需要讨论一个问题:在当时,这篇新闻更重要的作用是传递军事信息,还是鼓舞人心?请正反方做好准备,稍后开始辩论。
示例:
正方观点(更重要的是传递军事信息):
新闻详细记录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不同战线的渡江时间、人数、进展以及占领区域等关键军事信息,精确到具体地点和时间节点。这些信息对于了解战争局势、分析战略部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当时的军事行动进行直观地呈现,为后续作战决策和局势判断提供了准确依据,所以传递军事信息是这篇新闻最重要的价值。
新知探究
示例:
反方观点(更重要的是鼓舞人心):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着解放战争的进展。这篇新闻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告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民心。它展现出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力量和不可阻挡的气势,让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增强了人民对解放战争胜利的信心,鼓舞了全国人民投身解放全中国的热情,在凝聚人心、激发斗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鼓舞人心的价值远超传递军事信息的价值。
新知探究
本节课通过“战地记者初体验”“语言沙场点兵”“历史风云辩论”三大任务,大家深度参与新闻阅读与创作,实现了历史事件与语文素养的有机融合。我们在历史事件中涵养家国情怀,在新闻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既读懂了渡江战役的史实,更领悟了新闻作为“时代镜像”的价值。这堂课不仅是一节语文课,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激励我们以史为鉴,传承革命精神,勇担时代使命。
课堂小结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渡江概况
兵力
战线
战况
主体
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
西路军所向无敌(稍详)
东路军战绩辉煌(最详)
讽刺国民党军队
赞扬人民解放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