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三)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6分×10=60分)
目前,全世界有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的问题,许多国家正在闹水荒。特别是在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用水量大大超过当地水源的供应能力,缺水问题更为突出。据此回答1~2题。
1.水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
①世界上水资源的数量本来就少 ②世界上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 ③部分地区水污染十分严重,为水质性缺水 ④人口的激增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新加坡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其原因主要是( )
①新加坡年降水总量十分稀少 ②新加坡年降水量虽丰富,但境内没有河流 ③新加坡年降水量虽十分丰富,但地区分布与季节变化都十分不均匀 ④人口的激增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大
A.③④ B.②④ C.①④ D.①②
积极促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读图,回答3~4题。
3.上图中,发展风力发电最有优势的地方是( )
A.E地 B.F地 C.G地 D.H地
4.图中I地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纬度较低,全年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
B.距离太阳近,接收太阳辐射量多
C.海拔较高,空气密度小,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
D.晴日多,大气洁净,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
5.今后,为使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适宜的做法是( )
①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②退耕还林还牧 ③控制人口增长 ④围湖造田 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⑥改善耕地质量
A.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①⑤⑥ D.③⑤⑥
6.目前我国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
A.进口矿产,后续资源不足
B.乱采滥挖,破坏环境,浪费严重
C.地质条件复杂,矿产的开采较为困难
D.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增加了运输的负担
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指出,到2012年,中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2005年的1.22吨标准煤下降到1吨标准煤以下,降低20%左右,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结合材料回答下题。
7.我国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
A.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B.资源利用率高,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C.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D.人口数量庞大,资源利用率低,短缺越来越严重
8.关于我国能源地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东南沿海和西藏、云南一带,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地带,地热丰富
B.我国北方农村利用沼气的季节比南方长,是因为北方原料丰富
C.西南地区水能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D.华东、华南地区降水量丰富,水能资源特别丰富
下图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9~10题。
9.图中反映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是( )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 ②草场普遍超载 ③人口不断膨胀 ④城市化进程加快 ⑤不合理灌溉方式 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0.为实现我国粮食增产,下列切实可行的有( )
①扩大耕地面积 ②切实保护耕地 ③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④大力开垦草原、沼泽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二、综合题(40分)
11.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下图是我国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是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
(2)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主要矿产品需求量将是目前的两倍,除煤以外,绝大部分大宗矿产品均需国外资源补充。
材料二 水利部《21世纪中国水供应分析》,2010年,我国总用水量在中等干旱年为6 988亿立方米,供水量6 670亿立方米,缺318亿立方米。
材料三 “过去11年中,我国耕地的总面积已经减少了0.083亿公顷,因为分散在各地,又用了11年的过程,所以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警觉。”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首届“城乡土地论坛”上表示。
材料四 在德国1996年通过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的框架下,德国冶金行业产生的矿渣95%都得到重新利用;废旧钢铁的回收率也很高,2002年有2 000万吨废铁被重新利用;废旧汽车再利用率达75%,到2006年已达到85%。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哪种资源问题?
(2)哪些措施可以缓解材料二反映出来的资源问题?(答出四条即可)
(3)(双选)下列漫画描述的行为会导致材料三反映的资源问题的是( )
(4)材料四中德国的做法是为了应对哪种环境问题?
解析及答案
一、选择题(6分×10=60分)
1~2.【解析】 第1题,世界上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平衡,再加上生产生活用水量剧增以及水污染、浪费严重,出现了水资源问题。第2题,新加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因国土面积狭小(地表水缺乏)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成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
【答案】 1.C 2.B
3~4.【解析】 第3题,E、F、G、H四地相比较,F地风力资源丰富,又靠近人口稠密地区,发展风力发电最有优势。第4题,I地(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并非由于距离太阳近(因海拔高、距离太阳近对太阳能资源的影响可以忽略)。
【答案】 3.B 4.B
5.【解析】 要使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应从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粮食总产量两方面入手,需要注意的是,提高粮食总产量的背景是退耕还林还牧还湖、调整农业结构、耕地面积减少。所以,要大力提高单产。
【答案】 D
6.【解析】 注意考查的是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A、C、D三项也是矿产资源问题,但不是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答案】 B
7.【解析】 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在资源利用中存在浪费现象严重、利用率低等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资源需求量随之增加,资源短缺日益严重。
【答案】 D
8.【解析】 西藏、云南一带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接地带。北方气温低,利用沼气的季节短。华东、华南地区由于落差较小,水能资源远比西南、中南地区少。
【答案】 C
9~10.【解析】 第9题,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首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盲目开垦荒地、草地,追求耕地面积的扩大导致土地退化严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灌溉方式也是导致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城市化进程加快,使非农建设用地不断占用耕地。第10题,我国可供开垦为耕地的荒地比重已很小;大力开垦草原、沼泽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答案】 9.B 10.D
二、综合题(40分)
11.【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燃烧时,排放大量的废渣、烟尘和有害气体。例如:二氧化碳加剧温室效应,二氧化硫能形成酸雨。第(2)题,水能的开发离不开水库大坝的修建,而水库的修建能破坏库区的生态平衡,造成库尾区的泥沙淤积,诱发滑坡、泥石流、地震;水库形成静水区,容易造成水污染。
【答案】 (1)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CO2增加,加剧温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
(2)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变化(水污染);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泥沙淤积、地震、滑坡等)。
12.【解析】 第(1)题,材料一中的“需国外资源补充”是关键词,说明我国多数矿产资源的产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第(2)题,材料二中的数据说明我国存在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它主要是由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加速发展、夏季风的强弱导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不合理利用导致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流域植被破坏和湿地毁坏破坏了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分析缓解措施时可采取“对症下药”的思路归纳。第(3)题,结合我国的人口现状,根据材料三中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可以知道我国存在严重的耕地资源短缺问题;四幅漫画依次反映了石油短缺、违规用地、破坏植被和污水排放,违规用地直接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植被破坏将引发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也会导致耕地退化。第(4)题,材料四反映的是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废弃物利用水平,是为了应对资源短缺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 (1)矿产资源短缺。
(2)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修建水利设施,实行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加强有关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建设。(答出四条即可)
(3)BC
(4)资源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