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二地理 电子题库 第三章章末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6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图中横线部分是指( )
A.煤炭 B.水能
C.石油 D.沼气
解析:选B。水能按能量来源分类属于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按性质分属于可再生的能源,按利用状况分属于常规能源。
下图表示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据此完成2~3题。
2.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能源依次是( )
A.煤、石油、天然气、水电和核电
B.石油、天然气、煤、水电和核电
C.天然气、石油、煤、水电和核电
D.煤、水电和核电、石油、天然气
3.在本国能源消费构成中,该图中能源①居首位的国家是( )
A.瑞士 B.法国
C.中国 D.英国
解析:第2题,目前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能源是石油,其次是煤,核电发展速度快。第3题,瑞士能源消费以水能为主,法国以核电为主,中国以煤炭为主,英国以石油为主。
答案:2.B 3.D
下图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4~5题。
4.1650~1780年该区域 (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5.进入20世纪该区域( )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解析:本题组以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折线图为载体,主要考查折线图信息的获取与解读、土地资源类型、结构及其变化原因等主干知识的调动判断能力。第4题,本题注重考查读图能力和获取、解读图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图示分析可知,1650~1780年间该区域原始林地的比重大幅度降低,而耕地的比重却上升,说明1650~1780年间该区域经历了大规模的移民开垦。第5题,迁移解答第4题的思维模式,从图中获取次生林地面积扩大,而耕地面积缩小的信息,分析次生林地面积扩大与耕地面积缩小内在的因果关系,可推出该区域采取的基本措施是退耕还林。
答案:4.B 5.D
读若干种能源的发电成本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图,回答6~8题。
6.图中发电成本最低、二氧化碳排放最多的能源是( )
A.可再生能源 B.核能
C.天然气 D.煤
7.图中的可再生能源中,在我国开发潜力很大,且具有显著综合效益的是( )
A.水能 B.太阳能
C.风能 D.潮汐能
8.考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能源的发电成本,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应该是下列中的( )
A.生物能 B.煤
C.天然气 D.潮汐能
解析:第6题,根据纵坐标可以判断出四种能源中煤的发电成本最低;根据横坐标可以看出用煤发电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量最大。第7题,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交界处,地势变化大,水能资源丰富,水能开发综合效益好,故A正确;我国太阳能和风能虽然也丰富,但投入成本较高,综合效益较低,故B、C错误;潮汐能的开发成本最高,且能量不稳定,综合效益最差,故D错误。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天然气具有发电成本低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小的双重优势,是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
答案:6.D 7.A 8.C
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与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回答9~10题。
9.图中所示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存在的共同问题有( )
①水资源更新速度快 ②利用率过高 ③水污染严重 ④土壤盐碱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河流径流量较小 ②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大 ③灌溉用水量大 ④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9题,由题干可知,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而我国图示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均在40%以上,甚至高达90%,因此存在过度利用的问题,再加上图示地区蒸发旺盛,易引起土壤盐碱化。第10题,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人为原因与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河流上中游地区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有关。
答案:9.C 10.D
二、综合题(共70分)
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1: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51亿亩。人均耕地仅有1.43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近7年来,全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从耕地的质量来看,我国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
材料2:下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
(1)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主要是( )
A.人口众多 B.山地多,平地少
C.退耕还林工作显著 D.农村建房乱占耕地
(2)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是( )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 ②草场普遍超载 ③人口的不断膨胀 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但从长远意义来看,生态退耕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质量。简要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第(1)题,结合中国地形特点回答。第(2)题,人均耕地减少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口增加,另一方面是耕地减少。第(3)题,不同区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同,不同地区生态退耕也具有不同的意义。
答案:(1)B (2)B
(3)生态退耕还草,有利于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退耕还林,有利于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生态退耕扩大湖泊、沼泽面积,有利于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使水循环活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12.水资源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下图,简要概括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并分别指出其主要原因。(16分)
江苏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利用情况对比表
(2)根据下表分析,两省区在水资源利用结构上有哪些差异?
省级
行政
区
人均用水
量(m3/
人·年)
人均生活用
水量(m3/
人·年)
人均生产用
水量(m3/
人·年)
农田灌溉亩
均用水量
(m3/亩·年)
万元GDP
用水量
(m3/万元)
江苏
610
70
540
446
570
宁夏
1780
26
1754
1352
4000
(3)据表简要分析宁夏的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比江苏多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不同的图例可归纳出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有两点。从阴影条框可知:人均拥有量小;从空白条框可知:南多北少。第(2)题,水资源利用结构上的差异,需要从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两方面回答。第(3)题,注意是“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回答时要紧紧扣住这一点进行思考。
答案:(1)现状:①人均拥有量小;②南方多,北方少。
原因:①人口多;②年降水量南方多,北方少。
(2)江苏省的生活用水比重比宁夏大,生产用水比重比宁夏小。
(3)自然原因:宁夏的降水量比江苏少得多,而蒸发又比较旺盛。人为原因:灌溉方式不合理,浪费严重。
13.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下图是我国2011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
(2)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解析:(1)图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煤炭为主,其次为石油,均为矿物能源,利用过程中会产生硫氧化合物、氮氧化物气体、废渣等废物,进而会导致空气污染、温室效应加强、酸雨等问题。(2)利用水能发电需修建大坝,建设过程中会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水库建成以后,会对河流径流、库区地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答案:(1)总悬浮颗粒物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CO2增加增强温室效应;SO2等酸性气体增多导致酸雨蔓延。
(2)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变化(水污染);对地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泥沙淤积、地震、滑坡等)。
14.读中国能源消费构成图和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根据材料比较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差异。
(2)近年来由于国内能源运输工程的建设,上海的能源结构有了较大改善,其中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明显上升,试分析该种能源消费比例上升带来的有益影响。
(3)我国能源消费长期以来都是以某一种能源为主,简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两图的对比,分析我国能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措施。第(1)题,分析结构不仅要注意数量的变化还要注意比重的大小。第(2)题,该题隐含了西气东输这一知识点的考查。第(3)题,该题考查我国能源利用结构的背景及其影响。
答案:(1)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以石油、天然气为主;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
(2)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减少废气排放,提高空气质量。
(3)形成原因:我国煤炭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煤炭开采价格低,且技术难度不高。不利影响:煤炭发热量低;利用不便;燃烧过程产生的废渣、废气多,污染严重。
15.我国现有城市中约有1/2的城市缺水,严重缺水的城市约占1/6,每日缺水达1600万吨。下图所示三个地区均为我国沿海缺水城市集中分布地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针对甲图所示地区城市缺水状况,可采取的措施有大力开发地下水资源,跨流域调水和海水淡化等。其中目前比较可行的是________,简述选择该措施的理由。
(2)乙图所示地区城市群位于河流入海口,但仍有严重的缺水问题。试分析该地区城市缺水的主要原因。
(3)甲、乙、丙三区域均不同程度缺水,他们分别属于什么缺水类型?对他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及危害。
答案:(1)跨流域调水 开发地下水资源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海水淡化的经济效益较差(或技术水平不够,成本高),所以选择跨流域调水为主要措施。
(2)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稠密;水污染严重。
(3)甲属于水源性缺水,乙、丙属于水质性缺水。 影响工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粮食安全;影响人畜正常饮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