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1.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湿地号称“地球之肾”是由于湿地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且服务价值较高
B.湿地号称“天然水库”是因为湿地就是水库,它包括天然湖泊、人工湖泊
C.湿地为人类提供水源,但是不能发展航运
D.湿地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它能降解污染物,故人类可以向湿地中大量排放废物
解析: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他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但是任何对环境具有保护功能的地理事物,对污染物的降解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A
2.广东省是我国湿地大省,其重点保护的湿地类型是( )
A.淡水湖
B.红树林海滩
C.水稻田
D.鱼塘
西藏拉鲁湿地是世界稀有的、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它位于拉萨市的西北角,总面积6.2平方千米,为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该湿地的主要植被是沼泽草甸,覆盖率达95%以上。根据材料,完成3~5题。
解析:红树林海滩是广东重要的湿地资源,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的多样性方面作用巨大。
答案:B
3.拉鲁湿地所在的青藏高原能源资源丰富,主要有( )
①煤 ②石油 ③太阳能 ④水能 ⑤地热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③④⑤
4.拉鲁湿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
①是拉萨市氧气的主要补给源 ②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和温度 ③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吸收有毒气体,是拉萨市的空气净化器 ④有非常大的蓄洪能力,可有效缓解拉萨地区北部的山洪威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拉鲁湿地的发展方向,不可取的是( )
A.通过湿地建设和草种改良,合理发展畜牧业
B.利用湿地的大面积水域发展水产业
C.利用其独特的高原天然湿地风貌和动植物种类,发展旅游业
D.利用湿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拉萨市的广阔市场,建立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解析:第3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能丰富;河流水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热能丰富。第4题,拉鲁湿地能增加拉萨市区的空气湿度,但不能增加温度。第5题,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不可替代的环境功能,因此不能大规模开发,发展种植业。
答案:3.D 4.C 5.D
6.阅读下列资料,完成(1)~(5)题。
材料 《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我国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是一个湿地资源大国。
(1)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湿地的有__________(选择填空)。
①青海湖 ②稻田 ③黄河 ④水库 ⑤海洋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2)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三江平原目前有大片沼泽地尚未开发利用,2000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开垦,主要原因是(选择填空)________________。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我国粮食已相对过剩
C.石油资源丰富,保留工业用地
D.保护湿地,改善生态环境
(4)相对而言,我国西部地区的湿地较少,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5)据测定,在湿地植物组织内富集的重金属浓度比周围水中的浓度高出10万倍以上,这说明湿地具有__________的生态功能。
答案:(1)C (2)围湖造田 泥沙淤积 (3)D (4)深居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较少
(5)消除污染、净化水质
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湿地主要是指沼泽、泥炭地、河流、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据此完成第1题。
1.图中非湿地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从题干中获取信息,四幅景观图分别为湖泊、人工水田、海洋、池塘,图③海洋为非湿地。
答案:C
湿地作为与森林、海洋并称的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被称为“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读下表,完成2~3题。
某区域湖泊变化情况
总面积/km2
面积大于1km2的湖泊数/个
20世纪50年代
83
400
2
848
20世纪80年代
70
988
2
305
减少数量
12
412
543
2.湖泊是重要的湿地形式,与表中所示变化无关的原因是( )
A.水体富营养化,水华大量出现
B.过度引水灌溉,导致湖泊补给不足
C.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水面日益退缩
D.人口增长,用地规模扩大
解析:表中显示,某区域湖泊面积缩小,个数减少,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用地规模扩大,过度引水灌溉和大规模围湖造田形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水体污染现象,与此无关。
答案:A
3.乌鲁木齐市北郊的青格达湖周边有30
km2的湿地,这里也是数万只候鸟的迁徙栖息地。2012年11月,湿地周边的村庄发生了禽流感,说明( )
A.新疆气候干旱,湿地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作用
B.湿地周围被大量开垦,增加了人、畜与候鸟的接触
C.为了防控禽流感,人类应该填平湿地
D.湿地面积与禽流感暴发的范围呈正相关
解析:湿地周边村庄发生禽流感,B项说法最能说明问题。并没有数据说明湿地面积与禽流感暴发的范围呈正相关。
答案:B
下图四处为分布在我国云南的国际重要湿地,分别是大山包、拉什海、纳帕海和碧塔海。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牧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读图,完成4~5题。
4.与图中四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 )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B.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
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
D.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的泛滥而积水
5.纳帕海20世纪80年代的状态( )
A.影响着云南省的干湿状况
B.影响着对长江水的调蓄功能
C.破坏当地农业生态,使粮食总产量减少
D.改变植被垂直分布,破坏环境的整体性
解析:第4题,水分是湿地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气候和地貌条件决定了地表水的状况,云南省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空气湿度又大,在一些低地上,由于排水不畅,地表可常年处于过湿状态,四处湿地的海拔比长江干流高,受不到长江洪水泛滥的影响。第5题,纳帕海作为湿地具有调节河流径流的作用。
答案:4.D 5.B
读下表,据此回答6~7题。
某区域2010—2013年湿地的转化 单位:hm2
转化来源湿地类型
旱田
城镇用地
工矿用地
草地
其他
河渠
489
-7
0
235
48
海涂
43
-155
-2
027
0
17
627
水库坑塘
25
657
-33
-211
5
694
926
水田
76
-793
-1
053
0
0
注 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
6.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 )
A.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
B.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库坑塘
C.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D.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计算出河渠、海涂、水库坑塘、水田的面积变化是+765
hm2、+15
488
hm2、+32
033
hm2、-1
770
hm2,由此可以看出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的顺序为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故B项正确。
答案:B
7.与2010年相比,2013年该区域( )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
解析:与2010年相比,总体湿地的面积增加很多,所以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答案:C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8~9题。
8.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9.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8题,宁夏平原由于黄河水的灌溉形成我国重要的农耕区。20世纪80年代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过度围垦湖泊。结合材料中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可说明湖泊的减少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故选C项。第9题,湖泊湿地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能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和降低气温的年较差;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具有增加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的作用。故选B项。
答案:8.C 9.B
下图为湿地被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湿地被破坏后,表示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曲线、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的分别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11.下列关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大量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解析:因湿地有调节局部地区气候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其破坏后会引起温差的加大和流量变化加大,所以第10题选B项。第11题我国东北湿地破坏的原因主要是开垦引起的。
答案:10.B 11.D
12.根据中国政区图,完成(1)~(3)题。
(1)我国湿地的类型很多,主要有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浅海滩涂湿地和人工湿地等,试判断图中字母所示区域最主要的湿地类型: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我国人工湿地以________为主,它在我国的________(地区)有广泛的分布。
(3)我国的浅海滩涂湿地在杭州湾以北和以南地区有什么差异?主要利用方式有哪些?
解析:本题考查湿地的类型、分布及开发利用。首先根据图示判断出A、B、C、D所在的地区,然后结合其所在地区的地理条件进行分类;我国南方地区的水稻田为重要的人工湿地;由于南北方浅海滩涂的组成物质不同,其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也差别很大,因而其开发利用方向差别也很大。
答案:(1)沼泽湿地 湖泊湿地 河流湿地 人工湿地
(2)水稻田 秦岭—淮河以南的季风区
(3)以北:多为沙质和淤泥质型海滩,其主要利用方式有滩涂湿地围垦、海水养殖、盐业生产和油气资源开发等。以南:以岩石性海滩为主,在南部沿海还有天然红树林分布,在西沙和南沙群岛及台湾、海南沿海,有珊瑚礁海岸。其主要利用方式有建港、旅游等。
13.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下表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年份
湿地斑块数目/块
湿地总面积/hm2
湿地比率/%
1976
2
251
88
893
42.99
1986
3
721
39
639
19.17
2005
1
973
19
230
9.30
阅读资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答案: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