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课 标 解 读
重 点 难 点
1.理解湿地的概念及中国湿地的特点。
2.结合实例,理解湿地减少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通过国内外实例认识保护湿地的重要性,逐步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1.湿地的生态功能及保护。(重点)
2.湿地的生态功能。(难点)
什么是湿地
1.定义: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生态功能:服务价值居于首位,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
3.中国湿地
(1)特点: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
(2)代表: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青藏高原是我国几条大河的源头,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湿地。
1.20世纪60~70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垦荒造田,使“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而现在国家明确规定禁止开垦东北地区的沼泽地,为什么?
【提示】 “北大荒”主要是指我国东北的三江平原,在未开发前它以沼泽湿地为主,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经过几十年的开发,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旱涝灾害增加,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加重,珍稀动植物减少。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国家下令停止了“北大荒”的开发,并对不宜耕种的土地退耕还湿地,以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
日益减少的湿地
1.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和沼泽。
2.人为原因:
(1)土壤侵蚀导致入流泥沙量大增。
(2)环境污染造成入流营养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
(3)围湖(海)造田,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4)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的截流改向,使水量减少。
3.我国湖泊减少的主要原因: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2.湿地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吗?
【提示】 不是。湿地的减少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所以,人类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湿地,合理利用湿地,以减少对湿地的破坏,也就是说,人类活动既然能加速其减少,同样能采取措施,使湿地得到恢复,以阻止湿地的进一步减少。
保护湿地
1.湿地的破坏:基础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不注重保护湿地。
2.危害:割断了河流、湖泊与周围环境的水文联系和生态联系。
3.湿地保护的措施:签署《湿地公约》,恢复和重建退化和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的生态效益、减少的原因及其保护措施
【问题导思】
1.湿地为什么号称“地球之肾”?
【提示】 湿地是地球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2.东北三江平原成为世界上最大湿地之一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1)夏秋季多雨;(2)地势低平,排水不畅;(3)纬度高,气温低,蒸发较弱;(4)地下有多年冻土层。
3.我国南方很多地区湖泊面积缩小的直接原因有哪些?
【提示】 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
4.针对洞庭湖面积的减少,应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治理?
【提示】 在上游山区进行植树造林、修建水库等,减少泥沙对洞庭湖的淤积;在洞庭湖周围退耕还湖,恢复水域面积等。
1.湿地的作用
美称
作用
资源的宝库
生产出大量的鱼、虾、蟹、稻米、莲藕和菱角等农副产品
生命的摇篮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天然空调机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水库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地球之肾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鸟类的乐园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
2.湿地减少的原因
湿地减少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图示如下:
3.湿地的保护措施
(1)恢复和重建已退化和受损湿地。
(2)建立自然保护区。
(3)退耕还湖、还湿地。
(4)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注意湿地保护。
(5)确定世界湿地日,通过国际合作,保护湿地。
特别提醒
如何分析湿地减少的原因
(1)湿地减少的原因,既包括全球气候变暖等自然因素,也有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起到了加速自然过程的作用,是主导作用。
(2)不同区域、不同湿地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不同,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淡水湖萎缩与河流中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湖泊以及围湖造田有关。内流湖面积缩小的原因包括过度引用入湖的河流水及全球气候变暖。
图甲是20世纪80年代洞庭湖示意图。图乙是洞庭湖1825~2006年间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柱状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洞庭湖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双选)( )
A.湖区降水量减少 B.围湖造田
C.泥沙淤积
D.气候干旱
(2)洞庭湖是我国重要的湖泊湿地。洞庭湖面积的这种变化,将严重削弱其________、________等生态价值和________、________等经济价值。
(3)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需注意哪些问题?
【思路点拨】 第(1)题,注意图乙给出的信息:“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小”,与降水量和气候干旱无关。第(2)题,注意湖泊湿地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区别。第(3)题,针对问题提出保护措施。
【解析】 (1)洞庭湖同水位湖面面积变小,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围湖造田,另一方面是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洞庭湖淤积。(2)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主要生态价值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另外,湖泊湿地开发的经济价值也有很多,如供给水源、发展水产养殖、提供航运等。(3)针对洞庭湖水域面积缩减、沿岸工农业发展排污致使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等问题,应坚持退田还湖,在长江中上游、洞庭湖周围地区做好植被保护、水土保持、污染防控等工作。
【答案】 (1)BC
(2)调蓄洪水、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任选两个) 供水(蓄水)、水产业、航运等(任选两个)
(3)退田还湖;搞好水土保持;防治污染。
[图表展示]
教材P63图4.10 洞庭湖形态的变化
[解图精要]
由图中可知:
1.洞庭湖北有分泄长江水流的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东、南、西三面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直接注入洞庭湖形成不对称的向心水系,由此看出洞庭湖调蓄洪水的能力巨大。
2.洞庭湖的面积1958年比1825年缩小了很多。
3.缩小的原因与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和围湖造田有关。
[图表应用]
1.洞庭湖作为湿地,具有哪些生态效益?
【提示】 具有调蓄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
2.洞庭湖面积的缩小,会带来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提示】 洞庭湖面积的减少,使洞庭湖对周围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蓄水量的减少,使洞庭湖对长江水的调蓄作用减弱,容易引发洪涝灾害。水域面积的减少,危及生物的生存环境,使湖区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教材第61页思考
【答案】 1.对湿地的定义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理解:(1)位置: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2)表面形态: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3)状态: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2.对湿地的生态意义可以这样理解: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它号称“地球之肾”,在各类生态系统中,其服务价值居于首位。
3.三江平原大部分沼泽变成商品粮基地,就失去其作为湿地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体及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作用。
教材第63页思考
【答案】 1.湖泊消失,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温、增湿),调蓄水量(减少洪水),美化环境(旅游),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
2.对围湖造田的认识分两方面:一方面为什么要围湖造田,大多数情况是因为人多地少,吃饭问题难以解决,为眼前利益围湖造田,导致人与环境关系的恶性循环;二是如何解决,简单讲就是“开源节流”,“开源”即实行多种经营方式以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生存问题,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节流”即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对土地的压力,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对环境的认识,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教材第64页思考
【答案】 要重视水利、水电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积极研究“趋利避害”的对策。河流的生态建设应尽可能地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恢复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挖掘自然河流内在的美学价值,使人们在自然状态的河流中享受与自然和谐的乐趣。破坏湿地会对生态环境特别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极为不利。人类对湿地的认识得到提高,已从维持现状提高到恢复和重建受损的湿地的水平。
eq
\a\vs4\al(
,,,\x(生态功能)湿地)eq
\x(定义)eq
\x(湿地减少)eq
\x(自然因素)eq
\x(人为因素)eq
\x(\a\al(中国湿地减少,的原因))eq
\x(保护湿地)eq
\x(中国湿地特点)K
一、选择题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签订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确定2月23日为“国际湿地日”。据此回答1~2题。
1.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污染
B.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C.吸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物
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2.导致我国湿地面积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水分蒸发
B.工农业废水的大量排放
C.围湖造田,垦荒种粮
D.过度开发,发展旅游业
【解析】 第1题,湿地是地球上陆地表面有较多水的地区,有多种功能,其中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上。第2题,我国由于人多地少,以及以前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深,导致各地大量围湖造田,开荒种粮,特别是洞庭湖、鄱阳湖的围湖造田以及东北沼泽地的开发等,都使湿地大面积减少。
【答案】 1.A 2.C
二、综合题
3.分析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以往郑州市治理河流水系除了疏挖河道,就是对堤岸河底进行硬化,非常不利于水生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生活。郑州市即将着力恢复水系的自然生态,按照规划要求,郑州市将对河道多样化改造。
(1)湿地除了风景优美、可以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之外,还有哪些价值?
(2)结合材料,分析图中的水利工程可能会对该湿地产生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解析】 第(1)题,湿地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具有经济价值,此外湿地还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净化水质、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第(2)题,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湿地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来水量的增加,对湿地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注重环境保护会引起湿地面积的减少等。
【答案】 (1)经济价值:发展渔业、利用水源;生态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生物多样性等。
(2)有利:南水北调工程为湿地引入大量水源、利于湿地的生态保持;若水库调蓄得当、可改善湿地枯水期的水量、水质。不利:人工渠道裁弯取直,不利于湿地水源的涵养;河岸河底硬化处理,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上游水库若过度拦水用水,不利于下游湿地的水量保持。
4.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表中的数据反映出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年份
湿地斑块数目(块)
湿地总面积(hm2)
湿地比率(%)
1976
2
251
88
893
42.99
1986
3
721
39
639
19.17
2005
1
973
19
230
9.30
阅读材料,分析该区域在不同时期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结合湿地的生态功能及该地湿地面积、比率的变化,分析其对该区域环境的不利影响。需要把握以下主要信息:①该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②该区域内从1976~2005年间,湿地斑块数目先增加后减少,但湿地面积在不断减小,湿地比率也在不断下降,并且减小和下降的幅度比较大。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答案】 变化特点:1976~1986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1986~2005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一、选择题
2012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湿地与旅游。湿地主要是指沼泽、泥炭地、河流、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不全部为湿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湿地的功能或用途应是( )
A.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
B.当地径流的调节系统
C.难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D.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①为湖泊附近地区,②为水稻梯田,③为海洋,④为河流沿岸地区。在此基础上,结合题干中湿地的概念不包括海洋,或根据教材中海洋中只有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才是湿地,得到选项C符合题意。第2题,湿地中的水库、河流、湖泊、沼泽等对径流能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促使径流变得平稳,可减轻洪水的威胁,同时在枯水期又能提供较为充足的水源,湿地还能调节局部地区的空气湿度,使气候变得温和湿润,因此湿地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为保护湿地,湿地不再作为扩大耕地的后备资源,也不是扩建城区的理想用地,故正确答案为B。
【答案】 1.C 2.B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水陆过渡性、系统脆弱性、功能多样性和结构复杂性的基本特征,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在生态安全体系中独具特色,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据此回答3~4题。
3.从地理分布来看,湿地大多分布于( )
A.内陆地区
B.陆海交界地带、江河入海口以及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平原
C.沙漠边缘
D.高纬度地区
4.广东省是我国湿地大省,其重点保护的湿地类型是( )
A.淡水湖
B.红树林海滩
C.水稻田
D.鱼塘
【解析】 第3题,陆海交界地带、江河入海口以及宽广平坦的三角洲平原通常有各种类型的湿地发育。第4题,红树林海滩是广东重要的湿地资源,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作用巨大。
【答案】 3.B 4.B
(2013·江苏高考)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读图回答5~6题。
5.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
A.
大湖萎缩而成
B.
古河道残遗而成
C.
人工挖掘而成
D.
风力侵蚀而成
6.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变暖,蒸发增强
B.
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C.
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
D.
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解析】 第5题,根据图中的图例分析:月牙泉位于图中古河道上,根据题意,该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主要为古河道残遗而成。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第6题,根据题目叙述:月牙泉的形成是泉水在洼地汇聚,其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所以导致泉水干涸的主要原因为地下水的补给量不断减少。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垦荒造田抽水灌溉及近年来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从而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答案】 5.B 6.D
下图为我国两大淡水湖。据图回答7~9题。
7.甲湖面积比上个世纪缩小了近一半,其后果是( )
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B.导致湖滨土地沙漠化
C.对湘江调节能力减弱
D.对长江调节能力减弱
8.根据乙湖泊周边地区生活、生产的特点,应主要防治湖水( )
A.富营养化
B.毒素增加
C.酸度增加
D.碱度增加
9.乙湖泊周边地区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近年乙湖水质变差问题突出,治理乙湖的措施是( )
①大面积退耕还湖,扩大湖泊面积
②增加湖泊网箱养殖面积
③引水入湖,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
④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
⑤建设污水处理厂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解析】 由图的轮廓可知甲为洞庭湖、乙为太湖。第7题,洞庭湖萎缩直接造成对长江水的调蓄能力减弱。第8题,太湖周边地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故主要问题是水体富营养化。第9题,引水入湖,可以增大湖水的循环和流动;发展低耗能、低耗资源、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建设污水处理厂,都可以减少污水的排放。
【答案】 7.D 8.A 9.C
10.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重要国际湿地,但近些年来面积不断萎缩,其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导致湖水蒸发量急剧增加
B.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减小
C.大面积引入湖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D.跨流域调水造成湖泊面积减小
【解析】 青海湖是内陆湖,湖水为咸水,不可能围湖造田,也没有调水工程,其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为入湖水量减少所致。
【答案】 C
二、综合题
1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两个湿地的分布区图。
材料二 A地区为我国的三江平原,位于我国中温带,由黑龙江等河流冲积而成的低平原,其中沼泽面积达11万平方千米。
材料三 B地区为若尔盖湿地(沼泽),是四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青藏高原东缘。区内为平坦状高原,平均海拔约3500米。
(1)与B沼泽相比,A沼泽成因在气候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2)分别说明近几十年来,破坏两个地区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人类活动。除此以外,其他破坏湿地环境的人类活动还有哪些?
(3)以A地区为例,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
【解析】 A地区和B地区相比纬度高,导致平均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和凌汛形成沼泽。A地区为农耕区,B地区为畜牧区,虽然人类活动不同,却都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环境问题,应该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的活动方式,谋求人地的协调发展。
【答案】 (1)A地区气温低,蒸发微弱;底层冻土发育,阻碍地表水的下渗;河流凌汛,导致洪水蔓延。
(2)A过度开垦。B过度放牧。围湖造田、工程建设等。
(3)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②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还湿地;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1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江源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天灾人祸等许多自然和人为因素,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已在明显恶化,形势日益严峻。目前“三江源”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
材料二 三江源地区图。
材料三 2000年8月19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正式落成揭碑,它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2005年1月,国务院批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计划投资75亿元,用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以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牧民小康生活。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中的“三江”是指图中的(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三江源地区的湖泊湿地的最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三江源”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的原因是什么?
(4)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主要是为了( )
A.该地区的整个生态系统
B.珍稀动物藏羚羊
C.珍贵中药材冬虫夏草
D.当地牧民的养殖业
【解析】 本题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背景,考查了湿地的环境效益、湿地减少的原因及湿地保护的措施。第(1)题,三江源中的“三江”指的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从图中的位置来看,①是怒江,②是澜沧江,③是长江源头金沙江,④是黄河。从而得知答案为D。第(2)题,考查湖泊湿地的作用,此处湖泊位于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上,河流的发源地,最主要的作用是生态作用,为三大河流的源地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动植物资源丰富,湿地起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对世界气候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处湿地具有调节气候的功能。第(3)题,目前湿地减少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为因素加剧了湿地退化过程。自然原因:全球变暖,使得蒸发量加大,地温升高,冰川、冻土层得不到水分回补,使得冰川回退。人为原因:主要是水源地周围植被的破坏,使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源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等。第(4)题,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
【答案】 (1)D
(2)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3)自然原因:“温室效应”导致气候变暖,蒸发量加大,地温上升。
人为原因:(草场地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行为)使植被遭到破坏,使其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