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

文档属性

名称 4.5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9 18:0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时训练
2011年6月17日,是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题是“林木维系荒漠生机”。这一主旨告诉世人,要实现人类发展和进步,必须保护我们的生存根基——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结合下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的地区
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
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2.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
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旺盛
C.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
解析:第1题,水土流失和地形、降水、土质、植被、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有关,结合我国自然地理分区状况不难看出,主要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第2
题,土壤次生盐渍化多和气候及不合理的耕地灌溉方式有关。北方春旱严重,蒸发旺盛,不合理的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土壤中的盐分滞留于地表出现盐渍化现象。
答案:1.D 2.B
民勤地区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沙源地之一。阅读资料完成第3~4题。
年份
石羊河年均径流量/m3
流入民勤年均径流量/m3
1957
13.31
4.64
2000
13.03
0.98
3.民勤地区成为沙尘暴沙源的根本原因是(  )。
A.热量不足      B.降水不足 
C.植被覆盖率较低
D.人类活动不合理
4.针对民勤地区日益严重的荒漠化,应采取的可行措施有(  )。
A.在山体上撒草木灰,增加融雪量
B.跨流域调水
C.培育耐旱作物
D.提高水价,统一调配流域水资源
解析:第3题,从表中数据比较可知,近50年来石羊河的年均径流量变化不大,而下游减少严重,主要是由于上游过量取水导致。第4题,民勤地区出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上游取水过量,导致下游水资源紧张,对此提高水价、统一调配流域水资源是最可行有效的办法。
答案:3.D 4.D
下图是“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图中反映出(  )。
A.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
B.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
C.在植被覆盖度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
D.输沙率与植被、风速的关系不明显
6.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小流域综合治理
C.设置沙障固沙
D.恢复天然植被
解析:第5题,由图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的风速条件下,植被覆盖率较高,输沙率越低。第6题,植被覆盖率越高,输沙率越低,所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恢复植被。
答案:5.A 6.D
7.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A处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城市的水源
(2)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
解析:第(1)题,A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其上游为山地森林,可从保护森林的角度分析如何保护B城市的水源。第(2)题,开辟采石场,可能会破坏山地森林,造成水土流失,甚至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答案:(1)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禁止在湖泊养殖);保护森林。
(2)破坏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山体,水土流失加剧。
8.下图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
(2)简述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解析:第(1)题,描述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需要结合图示进行判断,由图示可以看出1986~2002年地面沉降面积在不断扩大,且沉降的深度不断增加。出现上述现象的人为原因,可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规模的扩大、需水量的增加、地下水的过度开采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防治措施可从原因入手进行分析,关键是要解决水的短缺问题,从而减少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具体措施可以从管理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答案:(1)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该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加大,过度开采地下水。(2)合理开采地下水等管理措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人工回灌等工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