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9 18:0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生态环境保护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以下我国36°N附近1950年、1954年土地利用状况图,完成1~3题。
1.图中的森林类型和耕地类型分别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旱地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旱地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田
D.亚寒带针叶林、水田
2.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该地可能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现象有(  )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河流含沙量增大 ③酸雨 ④海平面上升 ⑤沿海地区滩涂扩大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④
D.①②
3.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下列行为中合理并可行的是(  )
A.停止工厂和住宅的建设
B.将林地开垦为耕地,以弥补道路占地
C.尽量少占耕地,并在道路两旁和住宅周围植树造林
D.将住宅用地移至滩涂地带
解析:第1题,从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第2题,从等高线看,该地为低山丘陵地区,森林破坏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从而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沿海滩涂扩大
。第3题,合理可行的做法必须是既满足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护和改善环境。
答案:1.A 2.B 3.C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对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完成4~6题。
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公顷/人)
国家
生态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国家
生态足迹
有效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比利时
5.0
1.2
-3.8
新西兰
7.6
20.4
12.8
美国
10.3
6.7
-3.6
秘鲁
1.6
7.7
6.1
4.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  )
A.0.4
B.-0.4
C.2.0
D.-2.0
解析: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人均生态赤字=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
答案:B
5.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
A.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
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
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
解析:人均生态赤字降低说明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物的多样性不断减少属于此范畴。
答案:A
6.当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这句话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  )
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答案:C
随着人们生态价值观的改变及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绿色”作为一个概念成为一个很时尚的名词。“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消费”是当今的热门话题。据此完成第7题。
7.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
①使用农药 ②培育或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③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④利用作物病虫的天敌防治病虫害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使用农药和在面粉等食品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A
8.下图为我国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酸雨四种环境问题的分布示意图,数码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以上四种环境问题之一,按上述环境问题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③①④②
答案:B
9.黄河总水量约有49%来自源区。观测表明,过去半个世纪黄河源区对黄河补给显著减少,这导致黄河下游地区(  )
A.三角洲扩张增速
B.旱灾程度加深
C.右岸侵蚀加剧
D.结冰现象消失
答案:B
读下图(七省区某种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总面积的比例图),完成10~11题。
10.该植被分布区所存在的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次生盐碱化
B.土地沙漠化
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锐减
解析:由图中各省区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及该植被面积比例可知,该植被在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所占比例较大,可推断出,该植被为草原,这些地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沙漠化。
答案:B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植被分布区属高寒地区,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B.该植被分布区属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草场退化严重
C.该植物分布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400
mm,气候较干旱
D.该植被分布区由于人口稀少,所以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自然原因形成的
解析:该植被主要分布在西藏、内蒙古和新疆,所以既有高寒气候区,也有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但降水量大多在400毫米以下,人为原因是形成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
答案:C
二、综合题(56分)
12.(18分)下图所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1)~(4)题。
(1)影响R1和R2河流流量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在开垦的同时,大量引河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6分)
(3)大量引R1、R2河水灌溉会对L湖产生什么影响?(6分)
(4)分析“白风暴”中盐尘的主要来源。(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陆地区生态问题,可结合内陆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答案:(1)气温
(2)导致土壤盐碱化。地下水水位上升,土壤层因蒸发旺盛,导致盐分不断累积。
(3)湖水减少,咸度增加,水位下降,湖面面积减小。
(4)①盐碱化的土壤;②湖面缩减后湖底的盐分。
13.(24分)读以下我国部分地区图,完成(1)~(5)题。
(1)A地区范围内沙化速度加快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土地沙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2)北京地区哪种天气现象与土地沙漠化有关?________。该地区的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4分)
(3)B地区代表的沿海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C地区是我国出现________危害较为严重的地区,其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5)D地区营造的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它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我国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其次,要明确环境问题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再次,根据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和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答案:(1)滥垦、滥伐、滥牧,森林和草场遭到破坏 冬季气候干燥,多吹西北风
(2)沙尘暴 “三北”防护林体系
(3)海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石油泄漏污染
(4)酸雨 人口稠密,工业发达,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5)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14.(14分)读下列材料及“中国沿海地区耕地、水资源对比图”(图甲)和“中国沿海地区水土协调度面积图”(图乙),分析完成(1)~(4)题。
材料一 近十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动表
年份
耕地(%)
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城镇居民点及工矿(%)
交通(%)
水域(%)
未利用土地(%)
1985
28.9
2.6
32.4
6.1
5.5
1.8
7.3
15.4
1990
28.3
3.2
32.9
6.5
6.0
1.9
7.4
13.8
1996
28.1
4.2
37.2
1.6
7.0
2.1
7.8
12.0
材料二 中国沿海地区耕地、水资源对比图(图甲)
材料三 中国沿海地区水土协调度面积图(图乙)
注:水土协调度=(本区水资源量/全区水资源量)/(本区耕地规模/全区耕地规模)
(1)分析材料一,近十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中,比重上升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重下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分析材料二,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分析材料三,东部沿海省区中,水土协调度最高的是________。请简要分析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结合所给材料,说明我国北方水土协调度<1.00的省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提高水土协调度。(6分)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近十年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利用结构变动表”中可以获得答题信息。第(2)题,从材料二柱状统计图中可看出,我国耕地资源北方地区多、南方地区少,水资源北方少、南方多;无论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耕地和水资源的配合不协调。第(3)题,从中国沿海地区水土协调度面积图中可读出,水土协调度最高的省是福建省,具体原因可从降水和地形两方面考虑。第(4)题,提高水土协调度的措施可从对水资源开源、节流和发展节水农业等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1)园地、林地、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
(2)东部水资源南多北少 耕地资源北多南少 水土配合不协调
(3)福建 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降水丰沛;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比重小
(4)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喷灌、滴灌等节水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