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综合检测 (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 生态环境保护 综合检测 (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6-07-29 18:0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据新华社消息,我国的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成效最显著的植树运动。有关森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北”防护林带的作用是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B.交通沿线两侧造林主要是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保护路基
C.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D.城市绿化带的主要作用是杀菌抗病
解析:选B。“三北”防护林带主要的作用是防风固沙,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城市绿化带主要起到吸烟滞尘、美化环境的作用,故A、C、D均错。
   读下表,完成2~3题。
某区域2000~2011年湿地的转化 单位:hm2
转化来源湿地类型   
旱田
城镇用地
工矿用地
草地
其他
河渠
489
-7
0
235
48
海涂
43
-155
-2027
0
17627
水库坑塘
25657
-33
-211
5694
926
水田
76
-793
-1053
0
0
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
2.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
A.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
B.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库坑塘
C.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D.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3.与2000年相比,2011年该区域(  )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
解析:第2题,注意运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小”。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湿地类型面积的数据变化,可以计算出水库坑塘面积增加最大,其次为海涂、水田(面积减少)、河渠(面积增加)。第3题,综合表中数据分析,可知2011年比2000年该区域湿地面积增加。随着湿地面积增加,物种多样性必然增加,水鸟栖息地增加,当地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答案:2.B 3.C
   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各地物种最丰富的是(  )
A.①
B.④
C.⑤
D.⑥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俄罗斯国土面积很大,所以物种较丰富
B.刚果(金)位于刚果盆地中,是热带雨林气候,所以物种较丰富
C.中国人口很多,所以物种较丰富
D.美国经济十分发达,所以物种较丰富
解析:第4题,考查物种丰富的自然环境条件,①地为热带雨林气候,自然条件优越,物种丰富。第5题,生物学家估计生物物种有500万~5000万种,其中约3/4在热带地区。俄罗斯国土面积很大,但处于高纬地区,所以物种较少;刚果(金)位于刚果盆地中,是热带雨林气候,所以物种较丰富;中国物种较丰富,但和人口数量无关;美国物种较丰富和其经济发达程度无关。
答案:4.A 5.B
   下表中的甲、乙、丙、丁分别代表我国的“三北”防护林、长江流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以及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的林地利用情况,读表,完成6~7题。




用材林
32718
9506
10460
8192
经济林
68226
17023
9292
2606
防护林
347829
83286
32379
31822
薪炭林
4236
346
3463
3860
特种用途林
754
130
119
69
6.表中能代表沿海防护林体系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选C。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四个防护林中,甲的面积最大,为“三北”防护林;乙次之,为长江流域防护林;丁的面积最小,应为珠江流域防护林。据此可得出答案。
7.“三北”防护林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经过华北地区的防护林最主要的作用是(  )
A.防风固沙
B.水土保持
C.保护农田
D.涵养水源
解析:选A。华北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加上春旱现象严重,沙尘暴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该地的防护林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8.我国在黄河三角洲上发现大面积的野生大豆种群,国家有关部门下令大力保护。保护野生大豆种群的主要原因是(  )
A.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从中获取人类有用的生物基因
B.野生大豆是上等的饲料,经济价值很高
C.野生大豆的水土保持作用比其他植被强
D.野生大豆是常见的美化绿化植被
解析:选A。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野生大豆,主要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可以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改进现有大豆品种的基因,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
   读我国南方某地区不同坡度地形比例图(图1)和能源消费结构图(图2),回答9~10题。
9.从材料中推断,本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
A.大气污染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水污染
10.解决本地区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
①开发小水电 ②封山育林禁止采伐 ③用矿物燃料替代薪柴、秸秆等生物能 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由图1可知,该地区地形起伏大,而图2信息显示,该地区生活能源以薪柴和秸秆为主,因此存在乱砍滥伐现象,易引发水土流失问题,要解决此问题,必须解决该地区的农村生活能源问题。
答案:9.B 10.C
二、综合题(共7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自古以来,海河流域的太行山、燕山就以林木资源丰富享有盛名,历史上虽然屡经破坏,但直到明初,这里仍有大面积森林覆盖。马文升在《为禁伐边山林木以资保障事疏》中述及明成化以前森林的分布状况:“自偏头、雁门、紫荆,历居庸、潮河川、喜峰口,直至山海关一带,延袤数千余里,山势高险,林木茂密,人马不通”。
研究表明,由于古城的营建、烧炭、冶炼、战争破坏及毁林开荒等,使海河流域山区森林资源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隋唐时期,太行山森林覆盖率在50%;元明之际已由30%降至15%以下;清代由15%降至5%左右,民国再降至5%以下。不少地方岩石裸露,寸草不生。
森林的破坏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是表现在水土流失加剧、河川水文状况恶化、水旱灾害频繁、平原上淀、泊淤平或缩小等方面。这是大自然对滥伐森林,破坏环境的无情惩罚。
(1)根据材料推断该地分布的自然植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
(2)海河流域森林被毁,对海河流域产生哪些生态危害?
(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必须平衡统一,我国为保护森林资源早在1984年就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并将每年的______月______日定为义务植树节。
答案:(1)温带落叶阔叶林 棕壤
(2)气候干旱,土壤侵蚀加剧,土质沙化,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旱涝灾害频繁,流域水质恶化等。
(3)3 12
12.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简图”,读图回答问题。(20分)
(1)分别说出图中A山和B湖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
(2)若A地区过度开垦,将会对乙河流下游及其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答案:(1)A地区以保护森林、保持水土、保护水质为主。B地区以防治水污染,保护湿地(湖泊)为主。
(2)河流下游旱涝灾害增多;三角洲面积可能加速扩大;水质下降。
13.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从生态系统角度看,洞庭湖属于____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2)当前洞庭湖的面积已经____________,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
(3)应采取哪些可行性措施来保护洞庭湖?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湿地及其生态系统效益的理解、对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措施的应用。第(1)题,湖泊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生态价值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第(2)题,洞庭湖面积变小,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为围湖造田。另一方面是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在洞庭湖淤积。第(3)题,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针对洞庭湖水域面积缩减、沿岸工农业发展排污致使水体污染、水质恶化等问题,应坚持退田还湖,在长江中上游、洞庭湖周围地区做好植被保护、水土保持、污染防控等工作。
答案:(1)湿地 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任答三项即可)
(2)大大缩小 围湖造田 泥沙淤积
(3)沿湖地区退耕还湖;长江中上游及洞庭湖周围地区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引水量,增加入湖水量;预防水体污染。
14.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根据下图中的甲、乙两地实际情况,拟定了两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农牧交界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三江湿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根据课题组成员收集到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1)甲、乙两地分属我国两大自然区,形成这两大自然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乙地区湿地面积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这种变化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地区的牧场退化严重,为保护牧场可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1)地形 气候
(2)过度开垦 气候恶化;洪涝灾害多发;野生生物栖息地减少(多样性减少);降解污染物能力下降
(3)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实行禁牧、轮牧制度;发展舍饲、半舍饲畜牧业;建设草库伦;退耕还草还牧;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生态环保意识等。
15.甘肃民勤是我国沙尘暴多发地区之一。1998年~2006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11次。(10分)
分析甘肃民勤春季沙尘暴频发的地理因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沙尘暴发生的原因。结合地图从民勤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即可作答。
答案:民勤周围沙漠广布(沙源丰富,植被少),春季升温快、降水少,地表干燥,易起沙;气旋与冷空气活动频繁(恰位于寒潮南下的路径上),多大风天气;受地形影响(狭管效应),地面风速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