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第五单元
22 梦回繁华
毛宁
1.了解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探究说明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语言运用)
2.抓住关键语句,梳理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详略安排。(思维能力)
4.了解《清明上河图》画作的背景和艺术特点,感受其不朽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
素养目标
3.领略《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美,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审美创造)
重难点
1.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品析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2.解读《清明上河图》作为“形象史料”的意义,体会其对宋代社会风貌的记录和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价值。
情境导入
刚刚我们看到的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部分及重绘),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在它问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也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历经劫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宋代社会,体验一下《清明上河图》展现的宋代生活。
画作观赏
新知探究
准备任务:初读文本·扫清障碍
毛宁,1975年生,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研究领域主要有艺术史及艺术理论。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从女神头像到钟虡铜人——试论先秦人物雕塑的风格演变》等。
1.走近作者
绢 驮 檀 冗 翰林 题跋
擅长 田畴 岔道 簇拥 宏敞 遒劲
春寒料峭 长途跋涉 摩肩接踵 络绎不绝
新知探究
2.字词积累
qiào
tán
qiú jìng
bá
shàn
cù
bá
juàn
rǒnɡ
luò yì
chà
chóu
hàn
tuó
zhǒnɡ
chǎnɡ
新知探究
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
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春寒料峭: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1.自由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引出本文要说明的对象。
第二部分(第2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及其创作动机。
第三部分(第3~5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新知探究
2.本文围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创作背景
主题内容
基本信息
画卷作者
历史价值
本文介绍了这些方面的内容: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二:品读语言,分析说明方法
1.浏览全文,在文中圈点批注,结合例句辨析,课文中还用到哪些说明方法,具体有什么作用。
例: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长短,给人留下深刻的整体印象。
新知探究
①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长卷比作“乐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内容的优美、丰富。
②《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清明上河图》的手法和一般的界画进行比较,突出其“线条遒劲,笔法灵动”的特征。
新知探究
③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画面细节的刻画很细致。
新知探究
④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有不符。
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⑤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
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作者用摹状貌的方法写活了画面细节,化静为动,使得画面描写生动至极。
新知探究
2.再次浏览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本文的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生动。比如: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大小。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此句语言典雅生动,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文中有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三:深度探究,分析解读重点
1.从全文看,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但第4段却又不同。细读这一段,判断本段使用的说明顺序,并说说按这样的顺序说明有何妙处。
本段作者是按空间顺序进行介绍的:
开卷
汴京近郊风光
中段
汴河两岸繁华景象
后段
汴京市区街道
这样说明使文章犹如一幅画卷在读者面前徐徐打开,符合读者欣赏画卷的规律,也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新知探究
2.探究:由文本可知,作者的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以《清明上河图》为题,反而以《梦回繁华》为题呢?请你研读第2段最后一句话,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题的理解。
作者以《梦回繁华》为题另有深意,大致分为如下几点:
①“梦回繁华”让我们回忆古文明的灿烂,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继承并弘扬这种繁华文化。
②“梦回繁华”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③“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本课小结
本文通过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内容及艺术特色的描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一艺术珍品的全貌,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及生活的想象,揭示了其重大的社会、艺术和历史价值。
板书设计
梦回繁华
逻辑顺序
《清明上河图》背景:时代背景、创作背景
说明作品
总结作品的特点和意义
总体介绍画卷
开卷处:汴京近郊的风光
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后段:汴京市区的街道
分写
空间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