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课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下面是一则新闻, 请你阅读后完成小题。
新华社重庆9 月28 日电(李国利、占康) “第三届航天服技术论坛”9 月28 日在重庆召开。开幕式上,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面向社会发布登月服征名活动, 并首次公开中国登月服外观。
目前, 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全面启动实施, 计划在2030 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李猛介绍, 登月服自2020 年启动研制以来, 聚焦复杂环境综合防护、人服能力提升, 以轻量化、小型化、高安全可靠为目标, 突破了多项关jiàn 技术, 确立总体技术方案, 为我国首次载人登月任务的顺利实施diàn 定了坚实基础。
开幕式上, 中国登月服外观发布。记者在现场看到, 登月服主体散发出科技感十足的金属光泽, 上下肢红色装饰带增强了视觉上的力量感和修身效果。上肢装饰带设计成优雅飘逸的“飞天”飘带造型, 下肢装饰带设计成火箭升空尾焰造型, 上下呼应, 形成一飞冲天的势态。
“服装总体借鉴了传统铠甲的形态, 硬朗刚毅, 彰显出征的庄严气魄和非凡勇气, 传递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勇毅前行的意志精神。”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丁凌艳说。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载人( ) 飘逸( ) 关jiàn( ) diàn( ) 定
根据新闻内容, 请拟写一个15 字以内的新闻标题。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面向社会发布了登月服征名活动。请你结合新闻中对登月服的介绍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语、诗文、名著等) , 为登月服起名, 并阐明理由。
4.下面是学校关于星河灿烂, 科技闪耀”主题活动的总体设计思路, 请根据设计思路在“思路框架图”序号处补充出相应的内容。
本次“星河灿烂, 科技闪耀”的主题活动分为“活动”和“讲座”两大板块。在活动期间, 会有手抄报制作活动、以神舟系列模型制作和机器人编程为主的社团活动、校园宣传和成果展示活动, 同时, 也会开展航天科技、天文世界、人工智能方面的讲座。
星河灿烂,科技闪耀 活动 手抄报制作
(2) __________ 神舟系列模型制作
机器人编程
校园宣传
成果展示
(1) ________ 航天科技、天文世界、人工智能
下面是小安同学为学校校报科技板块拟写的一段新闻稿, 请帮他修改完善。
①科技发展关键靠人才, 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 而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 探索未知的兴趣是重中之重。②当前, 中小学科普教育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不少学校还只知传授书本知识, 缺乏科学完备的科普教育体系。③我们应该将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 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把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教育全过程。④即使这样, 也能夯实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的根基。
5.在新闻稿第①句的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6.讨论新闻稿时, 有人想删除第②句中的限定性词语“不少”。请你说说这个词语不能删除的理由。
7. 新闻稿第④句中加点的关联词语使用有误, 正确的关联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
8. 关于新闻,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常说的新闻“六要素”是指“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和“如何”, 所有的新闻都必须具备这些要素。
B. 新闻的标题主要分为引题、正题和副题, 三个标题缺一不可。
C. 新闻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 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D. 新闻的背景, 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 是新闻的结尾。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飞船 大事记
20 03. 10. 15 神舟五号 首位中国航天员进入太空。神舟五号飞船在轨运行时间为21 小时23 分。
20 05. 10. 12 神舟六号 顺利完成“多人多天”航天飞行任务。20 05 年10 月17 日, 神舟六号返回舱安全着陆。
2021. 06. 17 神舟十二号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2021 年9 月17 日, 神舟十二号返回舱成功返回。
2021. 10. 16 神舟十三号 三名航天员在空间站“出差”183 天, 首次在太空过春节。
2022. 11. 29 神舟十五号 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顺利完成太空“会师”。2023 年6 月4 日, 神舟十五号返回舱返回地球。
2023. 10. 26 神舟十七号 首次进行空间站舱外试验性维修作业。2024 年4 月30 日, 神舟十七号返回舱返回地面。
【材料二】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 北京时间2024 年10 月30 日4 时27 分, 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 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约10 分钟后,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 进入预定轨道, 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 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选自《人民日报》2024 年10 月31 日, 有删改)
【材料三】
探索浩瀚宇宙 建设航天强国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航天人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 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推动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2 作为人类目前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 中国空间站重量达到百吨级、工作生活空间超过10 0 立方米、综合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成为“太空中最闪亮的星”, 充分彰显着新时代中国智慧、中国志气、中国实力。
3 110 多个科研院所、30 0 0 多个科研单位、数十万名科研人员通力协作, 托举起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 各战线广大航天人相互支撑、团结奋斗、不甘人后、自立自强的精神, 透着新时代的中国志气。
4 “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 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 没有全国大协作, 是不可想象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在我国航天史上, 曾有着“万人会战造神舟”的传奇故事。在空间站建造过程中, “西安和上海的发动机、天津的太阳翼电池片、河南的电连接器、上海的电池、四川的元器件……前一天还在工厂里, 第二天就能‘飞’到北京的总装车间。”有专家这样形容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5 造船为建站, 建站为应用。这是中国太空之家的初心使命。在这个国家空间科学实验室内, 一项项空间科学实验有序开展, 越来越多的应用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
6 小小水稻太空“转一圈”有望实现优质增产, 太空黄瓜、太空番茄等蔬菜备受好评, 航天育种助力年增产粮食约26 亿千克;围绕航天员在轨生活研发的骨丢失对抗仪等可应用于防止退行性骨质疏松、肌肉萎缩……截至2023 年8 月, 中国空间站安排在轨实施了10 0 多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 我国空间应用成果40 0 0 余项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7 在强大的航天技术支撑下, 空间站里的“天宫课堂”越发精彩。授课空间从天宫实验室、空间站核心舱拓展到空间站问天舱、梦天舱, 更加宽敞明亮;授课信号更加流畅, 数倍于5G 网速的“太空宽带”支持天地师生对话;授课方式新颖超前, 航天员戴上混合现实眼镜, 演示植物样品的采集操作……“飞天梦永不失重, 科学梦张力无限”, 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授课, 让科学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心里生根发芽, 诠释中国人逐梦太空的深刻意义。
8 “星空浩瀚无比, 探索永无止境, 只有不断创新, 中华民族才能更好走向未来。”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 自立自强、勇毅前行, 中国航天事业将不断创造新辉煌, 中国人的飞天脚步会迈得更稳更远。
(选自《人民日报》2024 年9 月10 日, 有删改)
9. 下列选项中, 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首位航天员进入太空到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我国用了20 年的时间。
B. 据消息称,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 进入预定轨道, 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 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C. 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中国建造了人类目前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中的一个, 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智慧、中国志气、中国实力。
D. 国家空间科学实验室有序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我国空间应用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10. 请为【材料二】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 个字)
11、请你根据采访提纲中的内容, 补全采访问题, 使采访提纲变得完整。
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2024 年10 月29 日上午,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
采访对象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航天员
采访目的 了解航天员在载人飞船发射前的情况及所思所想
采访方式 深度访谈、照片拍摄
采访问题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材料三】, 试分析中国航天事业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 请你谈谈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我们的积极影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新华社保定1月3日电(记者 曹智、李清华、黎云)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全军上下厉兵秣马,练兵正当时。3日上午,中央军委隆重举行2018年开训动员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军发布训令,号召全军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全面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全面提高打赢能力。
隆冬的华北大地寒意正浓,训练场上生机勃发、热情涌动。开训动员大会主会场——中部战区陆军某团靶场,7 000余名官兵全副武装、威武列队,近300台装备整齐列阵、气势磅礴。校阅台上悬挂着“中央军委2018年开训动员大会”横幅。“按实战要求去训练,按训练去实战,训练与实战达到一体化”“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字样格外醒目。同时,全军设4 000余个分会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武警部队设野战化分会场。从林海雪原到天涯海角,从西北大漠到东南沿海,从中原腹地到万里边关,三军将士威严伫立、集结待命。这是中央军委首次统一组织全军开训动员,是人民军队加强新时代练兵备战的一次崭新亮相。
10时整,习近平一身戎装登上主会场校阅台。开训动员大会开始,官兵齐声高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嘹亮的歌声响彻长空,响遍座座军营。
随后,习近平向全军发布训令。他命令:全军各级要强化练兵备战鲜明导向,坚定不移把军事训练摆在战略位置、作为中心工作,抓住不放,抓出成效;要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坚持实战实训、联战联训,坚持按纲施训、从严治训;要端正训练作风、创新训练方法、完善训练保障、严格训练监察,开展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加强针对性、对抗性训练,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牢牢掌握能打仗、打胜仗的过硬本领;全军指战员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指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刻苦训练、科学训练,勇于战胜困难,勇于超越对手,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
习近平发布训令后,全场响起长时间雷鸣般的掌声。
统帅一声令,全军齐行动。受领训令后,全场官兵面向鲜艳的八一军旗,高声诵读军人誓词。军旗猎猎,誓言铮铮,充分体现了官兵坚决听从习主席号令、大抓练兵备战的坚定意志。
号令即出,动若风发。2018年全军军事训练正式拉开帷幕,各部队按计划展开训练。主会场官兵登战车、入战位,迅速展开,一时间呼号震天,机甲轰鸣,战尘飞扬,一派生龙活虎的场面。习近平现场校阅主会场官兵向驻训地域机动集结情况,露出赞许的目光。
习近平通过视频校阅了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野外分会场开训情况。塞外北国千里冰封,陆军某合成旅官兵顶风冒雪,展开实弹实装训练;南国军港波飞浪卷,海军陆战队展开登陆装载训练;冀中平原一望无垠,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展开空中对抗、对地突击训练;江南丘陵层林尽染,火箭军某导弹旅展开测试转载训练;京郊大地寒气袭人,武警北京总队展开应急处突训练……
铁甲滚滚,战舰驰骋,银鹰呼啸,剑指苍穹……全军上下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高昂的战斗意志,在中华大地上迅速掀起实战化军事训练热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主持开训动员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中央军委委员魏凤和、李作成、苗华、张升民,军委机关各部门主要领导参加活动。
14.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15.这则消息的导语是什么?
16.第二段写了哪些内容?
17.赏析下列句子。
(1)隆冬的华北大地寒意正浓,训练场上生机勃发、热情涌动。
(2)号令即出,动若风发。
18.你从习近平主席发布的训令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目击杨利伟飞天归来
范炬炜 孙阳 唐振宇
本报内蒙古中部飞船着陆场2003年10月16日电 今天清晨6时23分,中国首飞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太空归来,平稳着陆于内蒙古中部草原。
此刻,五星红旗正在天安门广场徐徐升起。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杨利伟向在场的人们挥动手臂,轻快地跨出外表被大气层摩擦烧灼成古铜色的返回舱。
记者喊道:“杨利伟,我们接你来啦,对全国人民说几句话吧!”
杨利伟笑了,笑容在朝阳映照下无比灿烂。他说:“飞船运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42年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飞船升空,人类第一次亲眼看到地球表面的形态——淡蓝色的晕圈环抱着地球,与黑色的天空交融在一起;今天,第一个中国航天员乘坐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目睹了地球在星空中的奇观。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着陆场系统总指挥夏长法是奔向返回舱的第一人。工作人员刚一打开横卧在地的返回舱舱门,他就急切地问:“杨利伟,你怎么样 ”
仰坐在座椅上的杨利伟转过头来,平静地回答:“我很好。”
真是天公作美,白天这里还刮着大风,夜里却是明月星空,几乎感觉不到风吹。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敞开胸怀,与我们一起静静等待着从太空归来的中国首位航天员。
6时左右,有人喊起来:“看,天上有颗星在飞!”
搜救人员纷纷下车,在零下4摄氏度的旷野上抬头仰望。只见一颗明亮的“流星”正从月亮边划过。一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与返回舱分离后的轨道舱在运行,减速制动后的返回舱马上就要进入大气层了!”
6时07分,一团火球在西南方的天空向我们飞近,那是进入稠密大气层,与大气摩擦产生高温而起火燃烧的返回舱。
6时12分,空中传来“嘭”的一声震响,表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主降落伞已打开。人们更加急切地向空中眺望。
“来了,来了!在那儿!”6时17分,一个黑点在已泛出曙光的东方天空出现,并且越来越大。
“杨利伟回来啦!”大家旋即跳上车,向返回舱飘落的方向追去。
降落伞悬挂着返回舱,在我们的车头前缓缓飘落。记者抬腕看表,正是6时23分。
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当地牧民称之为“阿木古朗”草原,在蒙古语中是“平安”的意思。这真是个好地方!
8时15分,杨利伟乘坐的直升机从沸腾的内蒙古大草原起飞,向附近的机场飞去。他将在那里换乘专机飞回北京。
内蒙古草原,这片在历史上曾孕育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神奇土地,今天又因天之骄子杨利伟的完美着陆而续写出中华民族新的传奇。
(有改动)
19.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一句话简要交代了事件的梗概和结局,然后逐一对事件的背景和细节进行补充交代,这是采用“倒金字塔”的写法。
B.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详写当时的场面,它像电影中的慢镜头,将精彩场面的发展节奏放缓,使读者和记者一起分享这一瞬间的丰富信息,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C.文章描写了杨利伟打开舱门后的动作和神情以及返回舱外表的情况,作者通过这样的想象和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可读性。
D.文章记录了杨利伟的原话,比如“飞船运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感到骄傲”等,这种“实况录音”的方式能够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20.文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关于苏联航天员加加林的叙述
21.作者在客观介绍的同时,运用了恰到好处的联想和抒情,试举例分析。
答案
1、zài yì 键 奠 2.示例:中国登月服首次公开亮相 3.示例一:我为登月服取名为“灵霄甲”。“灵霄” 一词源于神话故事中玉皇大帝的灵霄宝殿,代表着至高无上、高远神秘,契合登月这一探索浩瀚宇宙、迈向高远天际的伟大行动。从新闻中我们可以知道登月服有着高安全可靠的特性,如同战甲一般能为航天员在复杂的太空环境中保驾护航,外观上又借鉴传统铠甲的形态,硬朗刚 毅,所以取名“灵霄甲”,寓意着航天员身着它能够顺利抵达如灵霄宝殿般神秘的月球,圆满完成探索任务。示例二:我为登月服取名为“逸云裳”。“逸”取自成语 “逸群之才”,有潇洒自在、出众之意,“云”常象征着高远、缥缈,能让人联想到太空的浩瀚与神秘。登月服的上肢装饰带有着“飞天”飘带造型,尽显优雅飘逸, 正符合“逸”的感觉。同时,其有着轻量化的特点,也像 “云”一样轻盈自在,不会给航天员增添过多负担。希望航天员穿着“逸云裳”能够潇洒地漫步月球,书写我国航天探索的精彩篇章。4.讲座 社团活动 5. 、 6.“不少”表明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在科普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如果删去,会将问题存在的范围扩大至所有学校, 这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不能删除。
7.示例:只有……才…… 8.C 9.A 10.示例: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11.(1)示例:马上就要执行本次飞行任务了,请问您有什么感受? (2) 准备本次飞行任务,您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
12、示例:①党中央的集中统揽,全国大协作。科研院所、科研单位、科研人员通力协作、相互支撑,共同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②航天成果服务大众。中国空间应用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使各行各业享受到了航天事业带来的好处,各行各业与航天事业形成良性循环。③科研航天人员相互支撑、团结奋斗、不甘人后、自立自强的航天精神促使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
13、示例:①航天育种使粮食增产能够进一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②团结协作、不甘人后的航天精神能够带给我们力量和勇气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③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们对中国科技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能够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让中国人的飞天脚步迈得更稳更远。
14.中央军委举行2018年开训动员大会 习近平向全军发布训令
15.3日上午,中央军委隆重举行2018年开训动员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军发布训令,号召全军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全面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全面提高打赢能力。
16.①交代环境,渲染气氛;②主会场人物和气势;③校阅台的布置;④分会场的设置。
17.(1)运用环境描写,将寒意正浓与将士生机勃发的热情进行对比,突出将士们激昂的训练热情,表现了新时代官兵的精神风貌。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号令传达的迅疾,将士们闻令即动的情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将士们行动快捷的精神风采。
18.把军事训练作为中心工作,领导带头进行实战训练,发扬不怕苦、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刻苦训练、科学训练,锻造一支战之必胜的精兵劲旅。
19.C
20.作者突破了采访时空的局限,插入一段对42年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的叙述,借此点出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种背景的穿插,增强了事件的历史厚重感,大大丰富了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事件的新闻价值。
21.恰到好处的联想和抒情,增强了新闻的厚重感和绵绵韵味。例如,当返回舱降落到地面时,很快联想到“此刻,五星红旗正在天安门广场徐徐升起”;当杨利伟乘坐的返回舱跟随降落伞缓缓飘落时,又联想到草原的名称“阿木古朗”在蒙古语中是“平安”的意思。特别是结尾处,作者集丰富的联想和深沉的抒情为一体,用画龙点睛之笔,凸现了事件的深远意义,也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