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六单元
23
︽孟子︾三章
1.通过情境教学,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习逻辑思维严密、论证铺排有力的方法。(语言运用)
2.分析《〈孟子〉三章》的核心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把握文章的观点与论证思路。(思维能力)
3.领略孟子的思想内涵,感受儒家思想的智慧与魅力,培养学生对正义、道德的追求。(审美创造)
素养目标
4.探讨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培养文化传承意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文化自信)
重难点
1.体会孟子善用比喻、类比、对比、排比来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2.深入领会这些思想观点的内涵及其积极意义,思考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新知探究
关于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主张“仁政”,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一生游历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未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
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开启一场穿越之旅,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在这个时代,诸侯争霸,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奔走呼号,希望用自己的智慧拯救这个世界。他就是孟子。今天,我们穿越到孟子的时代,成为他的弟子,去感受孟子的智慧。
春秋战国乱世纷争
新知探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新知探究
情境再现:老师扮演孟子,同学们扮演弟子,朗读课文。
现在,我们来到了孟子的书院。孟子正在给弟子们讲授他的思想。为了更好地理解夫子(孟子)的文章,也就是这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要先通过文言知识这一关。
情境一:成为孟子的弟子
新知探究
课文朗读
(1)听课文朗读,注意把握字音和朗读节奏。
新知探究
课文翻译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
围
新知探究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只有)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的小城池),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译文】
新知探究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护城河
泛指武器军备
弃城而逃
【译文】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多,(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新知探究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使人民定居下来
巩固国防
震慑
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
极点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同“叛”,背叛
依靠,凭借
所以
新知探究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攻打那连亲人都背叛的人,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译文】
新知探究
文言知识
亲戚畔之 (同“叛”,背叛)
通假字
七里之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委而去之(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跟“来”相对。)
古今异义
(3)尝试归纳总结。
新知探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地域。)
新知探究
利
地利不如人和 (优势)
兵革非不坚利也 (锋利)
城
三里之城 (内城)
城非不高也 (城墙)
一词多义
新知探究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
名词用作动词,使……定居
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震慑
词类活用
新知探究
文言句式
倒装句
判断句
“多助”即“助多”,“帮助(的人)就多”。
“寡助”即“助寡”,“帮助(的人)就少”。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是”表判断。
新知探究
情境二:孟子的游说之旅
孟子带着弟子们来到齐国,希望说服齐王施行仁政。然而,齐王正准备发动一场战争。
假如你是孟子,面对有征伐野心的齐王,你将如何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有理有据地说服齐王放弃战争,转而实行仁政,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天下归心呢?
新知探究
根据图示的学习单,思考并回答问题。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
域民
故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析论证
举例论证
守城
攻城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治国)
(战争)
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新知探究
1.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句话突出了什么的重要性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首先从进攻方举例:攻小城而不胜,阐明“天时不如地利”,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然后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弃富成而逃,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守方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新知探究
3.“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4.作者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过渡到治国理念,这样的论证逻辑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体现在哪里
新知探究
类比推理:战争和治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都涉及到力量的对比和竞争。战争中“天时”可理解为时机、气候等条件,“地利”是地形等优势,“人和”则是人心团结、内部和谐。治国时也面临着各种外部环境(类似“天时”)、地理资源(类似“地利”)等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民众的支持和团结(“人和”)。通过这种类比,使抽象的治国理念变得更具体、形象,易于理解。
新知探究
5.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孟子提出的“人和”,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孟子提出的“人和”,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新知探究
6.文章第 四、五、六句运用什么句式 有什么效果
第四句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第五句运用排比,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性
第六句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新知探究
根据刚才的学习,补充完整学习单: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分析论证
举例论证
守城
攻城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治国)
(战争)
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新知探究
情境三:弟子们的讨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当时的意义是什么?孟子为什么强调“人和”?(结合背景分析)
背景: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的时代。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主张“仁政”,强调“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他希望通过推行“仁政”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这篇文章中,孟子通过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一步引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依赖于地理条件或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统治者是否能够施行仁政,赢得民心。
新知探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在当时,各诸侯国战乱频繁,孟子提出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统治者若能施行仁政,即“得道”,便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与拥护,在战争及国家治理等方面占据优势;反之,若不行仁政,即“失道”,则会失去民心,众叛亲离。这是对当时统治者的一种劝谏,希望他们以民为本,施行仁政,从而实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孟子认为,只有施行仁政,才能赢得民心,从而获得强大的力量。这是他“仁政”思想的核心。
新知探究
情境四:回到我们的时代
虽然时代变了,但孟子的思想依然对我们有启发。在现代社会,哪些现象可以体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得道”都意味着遵循正义和道德,赢得他人的支持。在国际上,它启示国家要遵循和平共处、公平正义等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与合作。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秉持道德准则、与人为善,也会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利于自身发展。在企业经营中,企业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履行社会责任,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市场的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孟子穿越时空,学习了他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一思想都提醒我们:只有遵循正义和道德,才能赢得支持,取得成功。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地利<人和
战争
治国
进攻
防御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施行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