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08:07:00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1.准确理解四首宋词内容,背诵默写并依词牌韵律诵读。(语言运用)
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和情感美,分析借景抒情、隐喻手法对意境的作用。(审美创造、思维能力)
3.体会词中蕴含的生命哲思、家国情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文化自信)
素养目标
重难点
1.赏析诗词中意象运用、语言特色及情感表达的艺术手法。
2.结合时代背景与词人经历,理解不同词作蕴含的深层情感与人生智慧。
情境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让我们走进宋词,一起来感受飞扬着轻灵,氤氲着温柔的宋词之美。
新知探究
浣溪沙
晏殊
新知探究
1.走近作者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其词多描写四季景物、男女恋情、诗酒优游、离愁别恨,反映富贵闲
适的生活。晏殊与其子晏几道,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有《珠玉词》等存世。
新知探究
2.诵读词文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新知探究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和去年一样的天气,和旧日一样的亭台。夕阳西下,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了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3.词文翻译
新知探究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
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4.品读词句
新知探究
(2)夕阳西下几时回?
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新知探究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都是描写春天的,妙在对仗工整。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谐,寓意深婉,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
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新知探究
(4)小园香径独徘徊。
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新知探究
研读晏殊的《浣溪沙》,通过“花落去”“燕归来”的意象对比,领悟词人对时光易逝的淡淡哀愁与生命循环的豁达哲思。年华易逝、好景不长的辩证书写,既是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亦是对生命价值的哲学思考,启发我们以超然态度面对人生无常。
5.词文小结
新知探究
采桑子
欧阳修
新知探究
1.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代表作有散文《醉翁亭记》等。
欧阳修
新知探究
2.诵读词文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新知探究
3.词文翻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发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微微的波纹在船边荡漾,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新知探究
4.品读词句
(1)轻舟短棹西湖好。
此句中“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新知探究
(2)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新知探究
(3)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4)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此句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掠岸飞过。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新知探究
5.词文小结
品读欧阳修的《采桑子》,通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的动静交织,感受西湖春色的空灵画卷。诗歌闲适淡雅的笔调,既是对山水之美的礼赞,亦是对隐逸情怀的诗意表达。(共17张PPT)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新知探究
相见欢
朱敦儒
新知探究
1.走近作者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其词语言流畅,清新自然,多写隐居生活的
闲适放浪;南渡后,也有感怀、愤激之作。朱敦儒有“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今存词集《樵歌》。
新知探究
2.诵读词文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新知探究
3.词文翻译
登上南京城中的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悲风将我的眼泪吹过大江,吹到前线扬州。
新知探究
4.品读词句
(1)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新知探究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势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新知探究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这句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收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新知探究
(3)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是忧国之泪。作者要请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新知探究
5.词文小结
解读朱敦儒的《相见欢》,我们借“夕阳垂地”“大江奔流”的苍茫意象,体察南渡文人的家国忧思。诗歌的亡国遗恨与隐逸之志,有对山河破碎的沉痛追忆,也有对收复失地的热切期盼,山河犹在而盛世难寻,警醒我们永葆民族精神的血脉传承。
新知探究
如梦令
李清照
新知探究
1.走近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新知探究
2.诵读词文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新知探究
3.词文翻译
我常常记起有一次在溪边的亭子里游赏,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因为喝得大醉而忘记了回家的路。尽情地游乐过后,天黑了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划呀,却惊动满滩的水鸟,成群地从水面飞起。
新知探究
4.品读词句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这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作者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显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达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
新知探究
(2)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把栖息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新知探究
5.词文小结
在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我们借“日暮”“藕花”“鸥鹭”等意象组合,仿佛目睹了作者纵情山水、灵动醉归的率真欢愉。率性书写既是对生活本真的审美观照,亦是对生命活力的纵情讴歌,启示我们以诗意眼光发现平凡之美,于寻常景事中寄寓对生活之美的真挚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