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消息二则》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 《消息二则》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08:1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消息二则(2课时)
素养目标
1.能准确提取新闻基本要素,明确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等结构,熟练掌握新闻语言简洁准确、铿锵有力的特点,提升语言表达和文本分析能力。(语言运用)
2.通过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活动,增强信息提取与整合、逻辑分析与判断能力,深入理解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掌握快速抓取关键信息的方法。(思维能力)
3.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精神,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增强对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文化自信)
4.在品味新闻语言特色的过程中,提升对新闻文体的审美鉴赏能力,体会新闻语言的独特魅力。(审美创造)
教学重难点
1. 精准分析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与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等),并深入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准确、铿锵有力的风格特点。
2. 引导学生通过新闻文本,深刻理解渡江战役背后的历史意义,感受作者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同学们,1949年4月,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关键节点,发生了一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情——解放军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化身勇敢无畏的战地记者,一同探寻如何用新闻记录这伟大的历史时刻。 【展示】播放精心剪辑的渡江战役纪录片片段,着重展现解放军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驾驶木船奋勇渡江的震撼场面。 【准备】为每位学生发放“战地记者证”。 学生全身心感受战役的紧张与激烈,并佩戴好“战地记者证”。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新闻大解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了解新闻要素 【解密】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 新闻的六要素常被称为“五个W和一个H”,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和How(如何)。 【提问1】教师播放本课音频,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2. 分析新闻结构 【提问2】学生结合有关新闻知识的讲解,完成下面思维导图。(参见课件PPT) 【回答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整理出新闻六要素的具体内容。 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至二十一日 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两岸 何人:约三十万人民解放军 何故: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 何事:南渡长江 如何:三十万人民解放军胜利南渡长江 【回答2】认真阅读新闻知识,填写思维导图。
学习任务二:分析语言、情感爆破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语言爆破点 【提问1】认真阅读本则消息,圈画出文中的重点语句,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共同分析这些语句的精妙之处。 教师示例: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 教师分析:表面上描写长江的风平浪静,实则暗喻当时的时局对解放军渡江极为有利,暗示民心所向,为解放军的胜利渡江营造了一种有利的氛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军准备充分、信心十足,即使面对如此重大的战役,也能从容应对。 2. 情感爆破点 【提问2】 (1)这则消息表现出怎样的情感? (2)为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作者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有何作用? (3)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彩。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谈谈你的看法。 【回答1】 学生自主圈画赏析。 示例一: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赏析:“经营”写出了国民党反动派准备之充分,与后面国民党反动派溃退之快形成极大的反差,暗含讽刺意味;“摧枯拉朽”写出了敌军溃退之势,反衬出我军的英勇;“溃退”写出了国民党军队的不堪一击,反衬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流露出一种胜利的喜悦与自豪感。 示例二: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赏析:“不到”表明时间短,“即已”“正向”表明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的速度快,“突破”“占领”“进击”等词语,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攻势猛烈、势如破竹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激动的心情及对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回答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明确: (1)本则消息表现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流露出我军必胜、敌军必败的坚定信念。 (2)“英勇”“摧枯拉朽”“突破”“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词语铿锵有力,有力地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向无敌的气势。 (3)开放性提问,言之成理即可。 观点1:这种观点正确。因为消息报道用事实说话,字里行间带有感情,就不能做到客观公正,因而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彩。 观点2:这种观点错误。因为在写作消息时,作者通常会在文中凝聚自己的感情。如本文在写到人民解放军时,用了“英勇”“进击”等词语,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无坚不摧的力量;写到国民党时,用了嘲笑和讽刺的语气。所以适当地在字里行间带有感彩,有助于突出中心。
学习任务三:情境体验,深入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历史意义讨论 【提问1】在当时严峻的历史背景下,为何毛泽东主席要亲自撰写这篇新闻稿呢? 组织学生展开深入讨论,引导学生从新闻在战争时期的传播作用、对民心士气的影响、对国内外舆论的引导等多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升华。 2.角色扮演:战地记者采访 【提问2】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别扮演战地记者、解放军战士、当地百姓等角色。 在模拟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文中的语言和词汇,生动地展现人物的情感和态度。小组展示结束后,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从语言表达、内容准确性、情境还原度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指导。 3. 模拟新闻播报 【提问3】教师播放一段专业新闻播报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新闻播报的语气、语调、节奏等。让学生化身为电台播音员播报这则消息。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新闻播报要突出关键信息,把握好感情基调,体现新闻的庄重性。 【回答1】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示例:这篇新闻不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更是在特殊历史时期鼓舞民心、宣告胜利的有力工具。它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实力和坚定决心,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回答2】角色扮演 各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采访情境模拟。 示例一:记者问解放军战士 问:在渡江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 答:江上敌人的炮火十分猛烈,还有敌军军舰的阻拦,木帆船在江中行驶很艰难,速度较慢还容易受到风浪影响。但我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解放全中国,大家相互鼓励,听从指挥。我们利用夜色和炮火的掩护,灵活躲避敌人的攻击,同时炮兵全力压制敌人的火力,为渡江部队开辟道路,就这样咬牙坚持,突破了敌人的防线。 问:面对敌人的坚固防线,你们是怎么想到突破方法的? 答:战前我们进行了充分的侦察和准备,了解敌人防线的薄弱点。战斗中,我们采用了分组突击的战术,各个突击小组相互配合,一部分吸引敌人火力,一部分寻找机会突破。同时,我们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当地百姓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船只和向导,帮助我们顺利渡江。 示例二:记者问当地百姓(参见课件PPT) 【回答3】学生自主练习朗读课文,尝试用新闻播报的方式呈现。 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模拟新闻播报,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从播报的准确性、流畅性、感染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从“新闻大解密”出发,掌握了新闻“六要素”,深入剖析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内容架构。通过“语言、情感爆破点”的探究,品味到新闻语言的精妙,体会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胜利的自豪。最后,在“情境体验,深入探究”中,我们以角色扮演、新闻播报活动,加深了对新闻特点的理解,认识到新闻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大家能将所学运用到今后的阅读与实践中。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视频】播放解放军百万大军靠木船渡过长江,进驻并解放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的壮阔场面,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参见课件PPT) 【提问】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有怎样的感受?如果让你向他人讲述这一事件,你会说些什么? 学生观看视频后,自由谈感受和模拟讲述。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战地记者初体验——梳理新闻脉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将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份模拟的“战地记者任务卡”,要求学生以战地记者的身份,阅读新闻,梳理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何时、何地、何人、何故、何事、如何等要素,并制作成“新闻要素卡片”。 【提问2】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中对新闻结构的讲解,分析本文的结构,画出思维导图。 【提问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这样安排的详略又是怎样的? 【回答1】小组合作,认真阅读新闻,圈画关键信息,讨论并整理新闻“六要素”,制作卡片;绘制思维导图,明确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的内容。 新闻“六要素”卡片示例: 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起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决定横渡长江 何事: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如何: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取得重大胜利,突破国民党军防线
【回答2】新闻结构思维导图 【回答3】学生小组交流,明确: ①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②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论; ③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细,东路军写得最详细。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学习任务二:语言沙场点兵——品味新闻语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语言沙场”情境,教师举例示范,如“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准确反映了当时九江不在渡江范围内,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严密性。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寻找文中具有特色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赏析,之后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展示。 自主阅读新闻,圈画重点语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角度进行赏析,小组内分享交流,完善观点,再进行全班展示。 示例: 语句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赏析:“首先”突出中路军行动之快,抢占先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强调时间短,“渡过三十万人”体现人数多,简洁而有力地展现出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战斗力和迅猛的攻势,语言准确且具有震撼力。 语句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赏析:“不料”一词充满讽刺意味,既写出了国民党方面对防线被突破的意外,也表现出我军的锐不可当超出敌人的预料,在客观报道中暗含对敌军的嘲讽和对我军胜利的自豪。
学习任务三:历史风云辩——探讨新闻价值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抛出辩论话题“在当时,这篇新闻更重要的是传递军事信息,还是鼓舞人心”? 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组织学生根据新闻内容和背景资料进行辩论。教师在辩论过程中适时引导,把控节奏,最后进行总结。 正反方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观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结合新闻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观点。 示例: 正方观点(更重要的是传递军事信息): 新闻详细记录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在不同战线的渡江时间、人数、进展以及占领区域等关键军事信息,精确到具体地点和时间节点。这些信息对于了解战争局势、分析战略部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当时的军事行动进行直观地呈现,为后续作战决策和局势判断提供了准确依据,所以传递军事信息是这篇新闻最重要的价值。 反方观点(更重要的是鼓舞人心):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着解放战争的进展。这篇新闻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告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民心。它展现出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力量和不可阻挡的气势,让人民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增强了人民对解放战争胜利的信心,鼓舞了全国人民投身解放全中国的热情,在凝聚人心、激发斗志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鼓舞人心的价值远超传递军事信息的价值。
课堂小结
本节课通过“战地记者初体验”“语言沙场点兵”“历史风云辩论”三大任务,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新闻阅读与创作,实现了历史事件与语文素养的有机融合。学生在历史事件中涵养家国情怀,在新闻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既读懂了渡江战役的史实,更领悟了新闻作为“时代镜像”的价值。这堂课不仅是一节语文课,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激励学生以史为鉴,传承革命精神,勇担时代使命。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以历史背景引入,结合纪录片创设真实情境,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发放“战地记者证”增强角色扮演仪式感,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
不足之处 纪录片播放时间把控不足,影响后续环节节奏;“战地记者证”仅作为道具,未充分发挥其任务引导作用,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