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素养目标
1.了解消息的语言特点。(语言运用、审美创造)
2.①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通过新闻事实传达出的观点;②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学习消息写作中的“倒金字塔结构”。(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倒金字塔结构”,分析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2.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透过新闻事实理解诺贝尔奖的意义及所传达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展示】诺贝尔颁奖典礼的视频。(参见课件PPT) 【导入】在世界科学史上,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叫诺贝尔。他不仅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激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荣誉奖,这个奖项就是诺贝尔奖!那么你对诺贝尔奖了解多少呢?现在就让我们从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答案吧! 【观看】体会颁奖典礼的宏大与肃穆。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提问2】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消息的导语和主体部分。思考:导语部分讲了哪些内容?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回答1】时间:1901年12月10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回答2】 第一问:略。 第二问:导语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学习任务二:研读文本,探究内容
【提问1】“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提问2】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提问3】第3段中,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提问4】本文结尾部分是补叙,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回答1】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回答2】语段中一一列举了此次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作出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回答3】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 【回答4】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突出诺贝尔奖的公正与权威,更有利于读者正确认识和了解诺贝尔奖,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学习任务三:精读文本,细察文辞
【提问1】在《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一文中,“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括号内“瑞典3个,挪威1个”能否删去?为什么? 【提问2】文中“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能否改成“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明了X射线”?说说你的理由。 【回答1】不能删去。括号内“瑞典3个,挪威1个”是对前文“4个机构”的进一步说明,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到这4个颁发机构的具体分布情况。若删去,信息会变得模糊,失去了消息语言的准确性。 【回答2】不能。“发现”指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明”指创造(新的事物或方法)。而X射线本身是存在的,所以此处用“发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学习任务四:探究“倒金字塔结构”
【提问】有人说,本文是“倒金字塔结构”的典型范文,请你作简要分析。 【释义】“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即按重要性递减原则安排事实。它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参见课件PPT) 【回答】本文电头和导语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采用引述资料的方法介绍颁奖对象应具备的条件。消息的主体部分依次介绍获奖者的情况、颁奖机构及时间地点、奖金来源及运作模式。其中,获奖者信息是这则消息最主要的内容,所以放在主体部分最优先的位置,详细报道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写完“谁获奖”,接下来自然要介绍“谁颁奖”“何时何地颁奖”,这些信息在重要性上不如获奖者信息,但又是报道颁奖活动(特别是首届颁奖)的新闻所不可或缺的,所以合为一段,置于消息主体的第二部分。最后交代新闻背景,介绍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和资金管理权与评奖权的分离。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主要内容,分析了新闻语言的特点,还探究了让新闻重点突出的“倒金字塔结构”,希望大家课后多关注新闻,并利用今天所学,提升对新闻消息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课堂上从新闻结构出发对文本进行学习,对本文的“倒金字塔结构”进行探究,深化了学生对这一新闻结构的认识。
不足之处 新闻阅读较单调,学生兴趣不高,宜补充让学生感兴趣的其他新闻素材,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学生对新闻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