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苏州园林
素养目标
1.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文化自信)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理清文章说明的顺序。(语言运用、思维能力)
3.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审美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简练、生动传神的说明语言。
2.把握苏州园林“图画美”的总体特征,体会苏州园林的美,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近日,苏州文旅面向全体中学生开展主题为“寻梦江南,青春起航”的导游志愿者招募活动,以苏州独特的园林文化为背景,鼓励孩子们探寻苏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要求结合课文内容,运用生动的语言,使“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 【补充资料】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参见课件PPT) 【展示】苏州园林图片欣赏。(参见课件PPT) 【导入】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欣赏苏州园林的美吧! 【讨论】苏州园林带来的审美体验。
第一课时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感知音韵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播放古筝曲《江南春》,教师范读课文。听读结束后,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阅读本文。(参见课件PPT) 【引导】朗读时要求学生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生字词。 【提问2】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 【引导】从文中找出关键句。 【回答1】学生自读、默读,小组内互相听读纠错。 【回答2】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苏州园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学习任务二:研读课文——欣赏图画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小组分工合作找出第3~9段的中心句,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苏州园林整体特征的,思考它们与第1~2段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问2】苏州文旅希望在苏州园林宣传册上配几幅插图,图片要求符合苏州园林的特点。观察以下四幅图是否可以入选?从文中找出佐证。(参见课件PPT) 【引导】请以“图×可以/不可以入选,课文中‘……’是这样描述的,图×中则是……”的句式回答问题。 【回答1】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先从四个主要方面说明:大处讲究 (1)亭台轩榭的布局 (2)假山池沼的配合 (3)花草树木的映衬 (4)近景远景的层次 然后从三个细微方面说明:小处注意 (1)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 (2)门和窗的图案美 (3)建筑的色彩美 小结结构安排:第1~2段为下文说明列出总纲,第3~9段的中心句与其相呼应。结构上,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二是围绕中心做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回答2】①图1不可以入选,课文中“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是这样描述的,图1中的园林十分对称,故不是苏州园林。 ②图2可以入选,课文中“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是这样描述的,图2中的假山、池沼的配合具有艺术感。 ③图3可以入选,课文中“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是这样描述的,图3中的植物枝干盘曲嶙峋,具有画意美。 ④图4不可以入选,课文中“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是这样描述的,该图颜色鲜艳,柱子上还有彩绘。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了苏州园林让每一位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建筑之美。下节课我们一同去品读叶圣陶先生写作的严谨之美。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三:学习方法——品味形式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请同学们研读课文,找出文中灵活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回答】①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小结说明方法及作用:这句话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苏州园林与宫殿、住房相比较,突出强调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而讲究自然的特点。 (其他句子及运用说明方法的内容参见课件PPT)
学习任务四:开阔视野——探究语言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作者在词语的使用与内容的概括上都力求准确。比如,在“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一句中,“标本”一词的使用就非常精准。该词的使用,意在强调苏州园林对我国各地园林的影响,它是我国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园林。请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积累三”进一步体会。 【引导】先解释加点词语本义,再结合文中苏州园林的具体特点进行理解。 【延伸思考】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被认为“是一个南北名园的综合”(陈从周)。读一读《红楼梦》的第十七回,注意其中描写楼台轩榭、假山池沼和花草树木的内容,看看大观园有哪些特征,与课文所写的苏州园林有什么异同。 【展示】《红楼梦》第十七回关于楼台轩榭、假山池沼和花草树木的文字。(参见课件PPT) 【引导】回答前先理解《红楼梦》中的语言文字,通过查找课文相关文字进行比对,书写要点。回答时分别回答相同点和不同点,思路要清晰,语言表达要流畅。 【回答】①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图案画”和“美术画”有什么区别?) 小结语言特点:图案画更类似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看上去工工整整,大部分是对称的,比较刻板。而美术画是艺术创造,更注重个性,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和艺术之美。 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和“技术”有什么区别?) 小结语言特点:“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③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插图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 小结语言特点:“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观众多、极有层次了。 【回答】《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与苏州园林相似的特点:如正门的窗户不施彩绘,墙壁也比较素净,“不落富丽俗套”;又如注意山石、藤萝等与建筑的配合。 但大观园也有与苏州园林的不同之处:主要是正殿部分“崇阁巍峨,层楼高起”“金辉兽面,彩焕螭头”,连贾政也觉得太过富丽。从小说的内容来看,建设大观园的动因是为了元妃省亲,借口礼仪体制,实则大事铺张以显富贵,自不免有皇家园林富贵之气,但贾家原籍金陵,构园时受到江南文人园林影响,也是自然的。而苏州园林从整体到局部都贯彻了“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审美原则,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艺术风格是和谐一致的。大观园则表现为多种不同风格的“景区”的拼凑堆叠,既有素朴自然的,也有穿凿扭捏的,还有金碧辉煌的,就局部看不无佳处,就整体看并不和谐。正如贾宝玉所说的,不是“天然图画”。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寻梦江南,青春起航”之旅即将结束,但苏州园林的诗意与江南水乡的韵味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希望大家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能感受到苏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能将这份美好传递给更多人。让我们带着对园林的热爱,继续探寻江南的独特魅力,让青春在文化的滋养中扬帆起航!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从图片入手,引导学生自己把握苏州园林的特征,形成一定的说明文思考思路。 2.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来阅读本文,学习相关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3.注重引导学生赏析苏州园林独特的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不足之处 对说明文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课本中,还应该拓展课外资源,便于学生将阅读方法加以运用。说明文阅读拓展训练还得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