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精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精品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08:3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素养目标
1.通过对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体会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文化自信)
2.理解说明文中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体会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语言运用)
3.根据作者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活动路线,理清说明顺序。(思维能力)
4.欣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和雕刻艺术。(审美创造)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重点字词,掌握本文以瞻仰路线为序的说明顺序。
2.体会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欣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与雕刻艺术。
3.理解说明文中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作用,感受其准确且富于变化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播放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相关视频,简要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参见课件PPT)
新知探究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理清行文思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本文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你认为标题和副 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提问2】通读全文,说说文章可分为几部分,理一理课文的行文思路。 【回答1】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抒发对先烈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副标题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回答2】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说明瞻仰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 第二部分(第2~10段):介绍纪念碑。(位置、兴建经过,纪念碑的构造、题字、碑文以及10幅浮雕) 第三部分(第11段):抒写作者瞻仰后的感受。(呼应标题和开头) 行文思路: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介绍纪念碑—抒写瞻仰感受。
学习任务二:重点解读,理清说明顺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找出作者参观路线的方位词语,说说作者是怎样将人民英雄纪念碑清晰地介绍给大家的。 【展示】 【提问2】到了第二层平台,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的? 【提问3】在介绍大碑座四周的浮雕时,作者采用的是怎样的顺序?请阅读文章相关部分,理一理这里的说明顺序并画出纪念碑大碑座的浮雕图示。 【回答1】首先,作者采用了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来描述纪念碑。让我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纪念碑的全貌,然后逐渐接近,深入了解其细节。其次,作者还以自己的视角和体验,通过描述自己在纪念碑前的活动,如走近、环绕、凝视等,来引导我们深入观察纪念碑,感受其独特的魅力。这种顺序的运用,展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庄重、宏伟和独特魅力,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存在,仿佛身临其境。 【回答2】作者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是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的。如“台阶—平台(双层汉白玉栏杆)—碑身—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是由下而上说明的;碑身是从正面到背面说明的,“碑身四周—碑身—碑心石”是从四周到中间说明的。 【回答3】在介绍大碑座四周的浮雕时,作者采用的是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的方式。 空间顺序:东—南—西—北。 时间顺序: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 浮雕分布图示:
学习任务三:细节探究,把握重点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十幅浮雕分类。(结合历史课的所学,想想怎样分类合适。)通读课文并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再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 【提问2】同时描绘十幅画面容易给人重复之感,但这篇文章却没有这种感觉,因为作者在每一段介绍不同浮雕时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请再次阅读第7~10段,找一找每段中描绘各幅浮雕时的不同点。 【提问3】“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思考:这八个字为什么反复出现?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回答1】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东面和南面)。①1839年,销毁鸦片烟,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②1851年,金田起义,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③1911年,武昌起义,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第二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南面和西面)。④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⑤1925年,五卅运动,促使大革命风暴爆发;⑥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武装斗争第一枪;⑦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类:解放战争时期(北面)。⑧1949年,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左右两边两块装饰浮雕:支援前线、欢迎解放军)。 这8个历史事件是一百年来人民革命历程中的光辉业绩,展现了英烈们的崇高精神。 从碑文的主要内容可知,建造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回答2】①第7段:介绍浮雕“销毁鸦片烟”,由实到虚,先描述浮雕,再写浮雕所表现的含义;介绍浮雕“金田起义”,先写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再具体描述浮雕,由虚到实。②第8段:写“武昌起义”,先介绍浮雕上的英雄人物,再总结辛亥革命的意义;写浮雕“五四爱国运动”,先指明它的历史意义,再介绍浮雕描述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写浮雕“五卅运动”,先简介这一运动的经过,再提示它的意义,最后介绍画面情景。③第9段:“八一南昌起义”浮雕,先介绍画面,再指出其意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浮雕,只是先总后分地描述了画面上的人物及其行动,以此显示人民战争的特点,至于这一画面所表现的历史意义,则没有直接评价。④第10段:详细说明北面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简要介绍左右两幅装饰性浮雕,主次分明,突出了主体画面。这三幅浮雕,都只介绍了画面而没有直接揭示其意义。 【回答3】这八个字是对人民英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的高度赞扬,概括了建立纪念碑的伟大意义,体现了纪念碑的主题。多次反复起到强调和深化的作用。
学习任务四:品析语言,分析说明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1】下列句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对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有什么作用? 【提问2】第7~10段描绘浮雕画面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提问3】这篇文章的语言既有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又有新闻特写鲜明、生动的特点。请和大家分享你最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回答1】 (1)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纪念碑比作“顶天立地的巨人”,形象地表现了纪念碑的高度和存在感,使得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纪念碑的雄伟气势。 (2)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用具体的数据(37.94米)和比较(比天安门还高4.24米)来量化纪念碑的高度,这样增强了说服力,使读者能够更加精确地了解纪念碑的巨大尺寸。 (3)纪念碑是用17000余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列出建造纪念碑所使用的石材数量,不仅体现了纪念碑的物质重量,也隐含了其精神重量,即对先烈的纪念和尊敬,从而突出了纪念碑的庄严性质。 【回答2】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摹状貌是一种通过细腻描绘事物特征来再现其原貌的说明方法,这里用来描述纪念碑上的浮雕,能够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那些历史场景,加深了对纪念碑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记忆,使他们更能体会到先烈的伟大和国家历史的厚重。 【回答3】 1.准确、严密。 示例: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 明确:“据地质学家化验证明”交代数据来源,“至少”对时间进行限定。 2.鲜明、生动。 示例:深夜,起义的新军和市民,摧毁了湖广总督府门前的大炮,正向总督府里冲去。总督府内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总督府的牌子,被打断在阶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龙旗,被践踏在地下。 明确:“摧毁”“冲去”“冒”“打断”“撕碎”“践踏”等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起义者大无畏的革命气概,也揭示了清朝腐朽的本质。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英勇奋斗、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说明顺序梳理到位,学习目标较好地达成;教学过程分板块进行,比较有条理。
不足之处   对语言的赏析还可以再多一些,让学生充分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