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孟子》三章
素养目标
1.通过情境教学,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习逻辑思维严密、论证铺排有力的方法。(语言运用)
2.分析《〈孟子〉三章》的核心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把握文章的观点与论证思路。(思维能力)
3.领略孟子的思想内涵,感受儒家思想的智慧与魅力,培养学生对正义、道德的追求。(审美创造)
4.探讨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培养文化传承意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孟子善用比喻、类比、对比、排比来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2.深入领会这些思想观点的内涵及其积极意义,思考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开启一场穿越之旅,回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在这个时代,诸侯争霸,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而,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奔走呼号,希望用自己的智慧拯救这个世界。他就是孟子。今天,我们穿越到孟子的时代,成为他的弟子,去感受孟子的智慧。 【展示】放一些简短的战国时期战争的激烈场景,以及百姓的苦难。(视频或图片,参见课件PPT) 【提问】小组交流说一说你了解的孟子。 【总结】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主张“仁政”,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一生游历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未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 【讨论】说一说从影片中感受到了什么。 【回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梳理出孟子的生平、所处时代背景及其思想形成的关联。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新知探究
情境一:成为孟子的弟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教师扮演孟子,学生扮演弟子。教师用文言文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现在,我们来到了孟子的书院。孟子正在给弟子们讲授他的思想。为了更好地理解夫子(孟子)的文章,也就是这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要先通过文言知识这一关。(参见课件PPT) 【归纳】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含义等基础知识后,学生自主在课文中标注,并尝试归纳总结。
情境二:孟子的游说之旅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孟子带着弟子们来到齐国,希望说服齐王施行仁政。然而,齐王正准备发动一场战争。) 假如你是孟子,面对有征伐野心的齐王,你将如何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有理有据地说服齐王放弃战争,转而实行仁政,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天下归心呢?回答下列问题。 【展示】学习任务单(参见课件PPT) 【提问】1.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句话突出了什么的重要性?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4.作者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过渡到治国理念,这样的论证逻辑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体现在哪里? 5.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6.请大家仔细研读文本,从词句的运用、段落的结构去深挖,思考一下,除了类比,文章第四、五、六句中有哪些表现手法在为孟子观点的说服力“添砖加瓦”呢? 【回答】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2.首先从进攻方举例:攻小城而不胜,阐明“天时不如地利”,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然后从防守方举例:弃富城而逃,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守方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3.“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4.类比推理:战争和治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都涉及力量的对比和竞争。战争中“天时”可理解为时机、气候等条件,“地利”是地形等优势,“人和”则是人心团结、内部和谐。治国时也面临着各种外部环境(类似“天时”)、地理资源(类似“地利”)等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民众的支持和团结(“人和”)。通过这种类比,抽象的治国理念变得更具体、形象,易于理解。 5.孟子提出的“人和”,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对于我们今天做好事情也有借鉴。但孟子提出的“人和”,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6.第四句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利条件的优越。 第五句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性。 第六句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情境三:弟子们的讨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当时的意义是什么?孟子为什么强调“人和”? 【引导】结合背景分析(参见课件PPT) 【回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在当时,各诸侯国战乱频繁,孟子提出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统治者若能施行仁政,即“得道”,便能得到百姓的支持与拥护,在战争及国家治理等方面占据优势;反之,若不行仁政,即“失道”,则会失去民心,众叛亲离。这是对当时统治者的一种劝谏,希望他们以民为本,施行仁政,从而实现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孟子认为,只有施行仁政,才能赢得民心,从而获得强大的力量。这是他“仁政”思想的核心。
情境四:回到现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同学们,我们穿越回现代。虽然时代变了,但孟子的思想依然对我们有启发。在现代社会,哪些现象可以体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回答】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得道”都意味着遵循正义和道德,赢得他人的支持。在国际上,它启示国家要遵循和平共处、公平正义等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才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与合作。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秉持道德准则、与人为善,也会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利于自身发展。在企业经营中,企业遵守法律法规、诚信经营、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市场的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孟子穿越时空,学习了他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这一思想都提醒我们:只有遵循正义和道德,才能赢得支持,取得成功。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富贵不能淫》
新知探究
任务一:文本初读,感古之大丈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阅读】孟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接下来,请大家放声朗读《富贵不能淫》,同时结合课下注释完成全文翻译,在字里行间探寻孟子心中“大丈夫”的真正模样。 【任务】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扫清字词障碍。(参见课件PPT) 二、读课文,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请同学们先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分) 例: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归纳】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含义等基础知识后,学生自主在课文中标注,并尝试归纳总结。
任务二:活动促读,明古之大丈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情境模拟:春秋战国时期的“大丈夫”评选活动 假设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举办了一场评选“最佳大丈夫”的活动,张仪和公孙衍参加了选拔。学生分组扮演景春和孟子,讨论是否支持公孙衍和张仪当选。 【提问】 1.假如你是景春,请说说你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2.从景春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公孙衍、张仪持什么态度? 3.假如你是孟子,你会如何评价公孙衍、张仪? 4.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5.在孟子的眼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小结】以“我是____________,我赞成/不赞成公孙衍和张仪当选,理由是:___ __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表述你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回答】1.我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功名显赫、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2.敬仰、推崇、带有慕意。 3.公孙衍、张仪虽能左右诸侯决策,看似威风,然而他们不过以顺从诸侯心意、玩弄权术为能事,凭口舌之利掀起战乱,非以道义为准则。未守仁、礼、义,无独立人格与坚定操守。此等行径,怎配称“大丈夫”?实乃胁从权势、蝇营狗苟之辈。 4.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5.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因外部因素而迷乱、动摇、屈服。
任务三:自由表达,评心中的大丈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在历史的长河中,你认为还有哪些人能算得上是“大丈夫”? 【回答】参考:①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富贵诱惑和死亡威胁,始终不改忠诚。(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②苏武[在被匈奴流放、缺衣少食和多次武力威胁逼降下,始终忠贞不屈。(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③陶渊明[不为官职折腰,不因贫困改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言之有理即可)(更多示例参见课件PPT)
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富贵不能淫》,领会了孟子关于“大丈夫”的深刻内涵。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发表了自己关于“大丈夫”的见解,还推选了心目中的“大丈夫”人选。无论是古代的仁人志士,还是当今坚守原则、心怀大义之人,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以“大丈夫”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守内心的道义与原则。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新知探究
任务一:文言内容探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范读】想要揭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神秘面纱,准确理解文意是关键,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并翻译这篇文章,跨越语言的隔阂。 【任务】练习朗读,参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参见课件PPT) 【朗读】1.学生自读,在课本上标出节奏,圈出生字。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翻译课文。 3.学生归纳课文重点词语。 【归纳】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含义等基础知识后,学生自主在课文中标注,并尝试归纳总结。
任务二:人物卡片制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提到的六位古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为他们制作人物简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轮流展示。 【展示】人物信息简介表格示范 姓名出身背景忧患经历最终成就总结启示
【提问】分析这六个人物的事例有什么共同点。回答下列问题: (1)舜从田间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他们的出身有何相似之处? (2)这些人物在被任用之前都经历了什么? (3)这些人物最终都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4)孟子通过这些事例想说明什么道理? (5)孟子如何从个人角度和国家角度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交流】1.构思:根据收集的资料,思考如何布局表格内容,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题一目了然,例如设置“忧患经历”“最终成就”“总结启示”等板块。 2.制作:利用彩笔、贴纸、剪纸等材料,装饰古人卡。可以绘制与古人相关的图案,如古人的画像、代表其成就的物品等,让表格更具吸引力。 3.分享:完成制作后,小组内互相展示古人表格(参见课件PPT),交流设计思路和对古人经历体现主题的理解,互相提出改进建议。 【回答】(1)出身低微。 (2)磨难与挫折。 (3)成就大业。 (4)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成就大业。 (5)个人角度:通过六位古人的故事,说明个人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激发潜能,成就大业。 国家角度:通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述,说明国家只有在忧患中才能生存和发展,安逸则会导致灭亡。
任务三:忧患意识解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问】同学们制作了人物卡片,了解了孙叔敖、百里奚等人的故事。这些历史人物虽然生活在古代,但他们的精神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请结合他们的故事,谈谈忧患意识对个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 【回答】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面对江淮水患,主持修建芍陂灌溉工程,使楚国“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百里奚作为秦国贤相,在秦国僻处西陲的困境中,推行“重农桑、奖军功”政策,为秦国崛起奠定基础。这些古代政治家的实践,本质上是忧患意识的生动诠释。对个人而言,忧患意识是突破舒适区的动力;对国家而言,忧患意识是化解危机、实现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中共中央作出“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无数科研工作者在艰苦条件下隐姓埋名,最终打破核垄断。 在顺境中保持警惕,在逆境中寻找机遇,将潜在风险转化为发展动能,这种跨越时空的生存智慧,正是我们在不确定时代最坚实的锚点。 (其他举例参见课件PPT)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制作人物卡,认识了众多在忧患中奋起的杰出人物。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们深刻领悟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古训的智慧。忧患是成长的催化剂,能激发潜能,让人在困境中突破自我;而安乐则可能是温柔的陷阱,消磨意志,使人陷入停滞。在当代,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满足于现状。在学习上,不能因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而应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目标;在生活中,要有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珍惜当下,居安思危。将忧患意识融入日常,我们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稳健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代入角色,理解孟子的思想。 2.在情境模拟中,教师加强引导,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孟子的思想内涵。 3.进一步拓展现代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将古代思想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不足之处 时间把控不够合理。在情境的渲染上花费了较多时间,导致后面拓展延伸环节时间紧张,有些只能匆匆带过。